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3:25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李迅雷金融与投资;作者:李迅雷
作为从业30多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的见证者,我谈谈对市场的看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最近股市比较火热,大家热议能涨到多少点,我肯定是不知道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上涨动力持续的时间。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谈及资本市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我认为有三层意思,第一,要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力是讲市场本身,如公司治理改善、上市公司给股东的回报要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要提升,等等。
第二,要有包容性,包容性有利于市场规模和参与者的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融资功能还是投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今年上半年香港联交所的IPO规模全球第一,股市表现也很强劲,说明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非相互排斥。
第三,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的势头。既然要巩固的话,资本市场的向好趋势应该不会那么短暂。
年初至今,是什么来推动的市场上涨?
更多还是来源于资金拉动估值水平提高。去年9月末以来,市场出现约35%的涨幅,其中估值水平平均约提高30%以上,企业的盈利增长贡献在1.7%左右,所以市场上涨绝大部分靠估值的提升。
估值凭什么提升?因为市场利率下行,尤其是存款利率下行,同时中美贸易谈判好于预期等,促使场外资金入市。那么现在估值是否合理?我觉得整体看还是比较合理,没有看到明显的泡沫。
目前,居民部门的存款余额是160多万亿元,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资金先从房地产市场流入银行,但今年以来银行的存款利率下行比较明显,我感觉定期存款规模可能要减少,现在的定期存款大概120多万亿元,活期存款为40多万亿元,如今三年期的存款利率水平到2%以下,大概只有1.3%左右。
定期存款到期之后,有一部分可能不再继续存,去买理财产品或者入市。
当然,我觉得入市的规模不应该也不至于特别庞大,现在A股总市值才100多万亿元出头,银行存款有160多万亿元,不太可能期望都入市,对入市规模期望应该不要太高,毕竟存银行的很多钱都是老百姓们风险偏好很低的养命钱。
故资产荒的现象还在延续,所以高股息率、低波动的资产仍会受到欢迎。
目前看,我觉得利率水平可能继续下行,债券市场还有入市机会,虽然近期由于股市火爆,国债收益率水平已经明显回升,但我不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能够达到2%以上,过了2%可以买入。
有人说,现在A股的两融余额已经超过2015年最高点的水平,但跟2015年相比,市场规模又扩大了很多,如果把流通市值作为分母,那么我们现在融资余额占流通市的比重是2.49%,在2015年峰值是4.7%,所以没有看到现在资金如何疯狂入市。2015年5000点的时候,有大量的场外配资,现在也没有。
A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重
来源:Wind,中泰国际
A股市场目前的热度应该还处在比较适中的位置。
我为什么讲整体没有泡沫,当然有些行业的结构性泡沫难以避免。投资者们对A股走势所参照的指数普遍为上证综指,我们现在讲指数能不能到4000点,或者能不能到6000点,都是讲上证综指,上证综指是全样本指数,故它的平均市盈率比较能反映A固定全面情况。美国股市大家对指数的参照可能多一些,有的关注标普500指数,有的则关注纳斯达克指数。美国的股票指数都是成分股指数,其反映市场估值的全面性可能不如上证综指。
A股的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目前还没有泡沫。
目前,我们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大概在14倍左右,标普500指数是29倍,纳斯达克是41倍。从股息率讲,沪深300指数的股息率是2.6%左右,标普500指数是1.2%,纳斯达克指数是0.7%,所以无论是从股息率还是市盈率的国际比较看,A股目前仍处在比较合理的位置。更何况美国还处在高通胀阶段。
全球主要股指估值及股息率(8月25日)
来源:Wind,中泰国际
尽管市场从2024年底部的2700多点,到现在涨了1000多点,但从历史看,当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处于历史平均中位数附近,属于理性投资区间,如果今后几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再度提高,则估值水平有提升的空间。
日本的房地产市场见顶时间是199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见顶时间是2021年,恰好相距30年,但是日本股市第一次反弹是1995年,离房地产泡沫破灭相隔了4年,为什么会反弹呢?
首先是平准基金入市,第二是日本央行把利率从1%降到了0.5%,降息力度比我们大,但我们由中央汇金组织的“准平准基金”也入市了。日本那一轮市场涨了一年,涨幅达55%,但是没有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支撑,之后又跌下来了。
日经225指数走势图
来源:Wind,中泰国际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于房地产,低迷了将近30年,它曾经是先进制造(国家),但是后来没有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制造业这几年基本停滞不前,没什么科技进步。
中国基本抓住了每一次机遇,中国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现在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近1/3,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国股市的亮点。
日本股市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成长性,那么A股如果要长牛的话,需要有成长性。成长性目前主要体现在科创、创业板块,但这些板块的总市值并不大。
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有一定回升,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2.99万亿元,相比2024年上半年增长2.5%,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触底回升。
其中,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增11%,科创板、北交所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90%和6.08%。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领域净利润合计增长15.9%,光模块、PCB等细分行业增速超50%。
当前市场出现了一个冷热不均的现象,背景还是成长性的差异。
所以,A股市场反弹取决于存款利率的下行,带动估值的提升,但是如果要长期走牛的话,还是得要有企业持续成长和盈利增长。
A股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整体盈利增长平均只有2.5%,这是比较不足的地方。市场后劲能不能起来,还是要看今后几年的盈利预期。我们在政策上面应该还要继续再发力。
总体来看,A股市场还是比较理性的,今年上半年大市值公司的确定性溢价得到回归,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幅度超配央企。
随着全球央行重回低利率趋势,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全球主要资产的波动性整体放大。在单资产市场中:以国内主动权益公募基金市场为例,细分主题下不同基金产品的收益率极差放大至过去三年平均值的3倍甚至以上,底层标的选择能力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主动权益公募基金收益率极差分化放大
来源:Wind,中泰国际
港股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比A股低,所以前期先于A股上涨,而它上涨的一个动力,是美元指数走弱。而后A股强于港股。
下一步,随着A股继续上行,对港股也能带来一定推动作用。南下资金对港股的定价权应该会越来越强,市场还是有这种结构性的机会。
当然,还是要分散配置。
美股的估值水平明显偏高,尽管美联储近期可能会降息(9月17日上午演讲),有利于提高美股估值水平,但美国的通胀压力依然不减,对美股过多配置似乎要小心点。
从标普500指数来讲,历史上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7%左右。但是,当PE水平提高之后,它每10年的年化收益率就会往下走。我觉得,今后10年美股的年化收益率水平可能要下降,不太可能再有7%,也不排除可能为负。
在多资产配置上,资产波动性的提升加大了避险与绝对收益需求,一方面黄金、债券、以及被动投资需求被进一步放大,另一方面跨市场资产配置抵御资产波动的重要性提升。
全球主要资产波动率放大
来源:Wind,中泰国际
还是要分散投资,比如像A股市场、港股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大宗商品等等,多市场的配置策略可能会更加合适。
当下最火爆的是人工智能,人类社会的进步还是靠生产力。过去2000年,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经济年均增速只有0.1%,人类经济增长像蜗牛一样爬行,人均收入1800年间只增长40%。
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经济增速就开始飙升。第一次是蒸汽机、纺织机械,第二次是内燃机、电力,第三次是计算机,第四次是现在的AI(人工智能)、创新药、基因等,这样一个促进经济增长新动力,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
但是在无限想象力的同时,还是要保持一份理性。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见证者,大概20年前就写了篇文章,说中国投资者为什么喜欢讲故事,不喜欢讲估值。
现在科创50指数涨得很好,但是它的PE市盈率,比纳斯达克指数要高很多,那么当然我不能证伪说AI可能没有像我们预期那么高,A股市场讲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能证伪,至少不能马上证伪,所以故事可以一直讲下去,但同时也要注意风险。
科创50指数价格与市盈率水平
来源:Wind,中泰国际
8月下旬科创50指数快速拉升,最高在8月28日上涨至1364.6点,相较7月底涨幅达30%,PE估值也从7月底的144倍附近拉升至190倍,再创上市以来新高。9月初(截至9月5日)科创50回落至1268点,市盈率回落至177倍。
这轮行情应该不会走得太离谱。
因为现在跟10年前、20年前不一样,10年前是房地产上行周期,居民部门是在扩表,而现在处于缩表阶段,所以市场不会产生太大泡沫。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21年以后,居民部门已经明显缩表,说明风险偏好在下降。
中国政府、居民、企业部门杠杆率结构
来源:Wind,BIS,中泰国际
我们对市场可以保持谨慎乐观。
对于政策,现在又是9月份,去年“9·24”行情起来主要是政策前置,那么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还有没有什么政策?
明年是“十五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政策工具箱的工具还有很多,所以我对市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也要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