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8 20:21
9月18日,《参考消息》发布了题为“仰望星空 守护地球——中国开启深空探测新航程”的新闻报道。该报道基于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发布的深空经济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剖析,并重点介绍了星图测控为商业化深空探测与太空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相关内容。
全文内容如下:
仰望星空 守护地球——中国开启深空探测新航程
文/本报记者 何曦悦 吴慧珺
近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阐述“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总体设想”,提出“深空经济”概念,并呼吁全球合作伙伴开展积极合作,保卫地球安全。
这一以“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为主题的会议,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描绘深空探测与小行星防御领域的未来图景。“近地小行星防御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这一理念在讨论中不断被强调,并引发广泛共鸣。
“本次会议的主题恰逢其时,也具有高度现实意义。”联合国外空司副司长德里斯·埃尔·哈达尼表示,小行星不仅具有科学意义,也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机遇。
守护地球:提出系统性小行星防御工程
在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首次全面阐述“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总体设想”。
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中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小行星防御发展战略构想,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其中包括构建精准预警、常态运行的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体系。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早在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全球大约75%的物种灭绝。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大爆炸,超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摧毁。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发生空爆,造成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
2024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29年为“认识小行星和行星防御国际年”,利用99942阿波菲斯接近地球的机会,提高全球对小行星的认识。
“但是,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吴伟仁介绍,截至去年底,人类发现近地小行星36516颗,但由于小行星监测难度大,还有大量近地小行星尚未完成轨道编目。据统计,小行星中完成编目的数量只占真实数量的1%。
“站在守卫地球安全与人类延续的角度来看,构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系统构建小行星探测与防御工程,和世界一起守卫我们的地球家园。”吴伟仁说。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其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
在地面监测预警方面,中国已形成常态化巡天能力:已经建成紫金山天文台1米专用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兴隆2.16米、丽江2.4米和1.8米望远镜;“中国复眼”规划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建成后将具备对千万公里外小行星的探测与高精度成像能力,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高效协同的地基监测网。
携手世界:推动共享观测数据科研成果
“中国观测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也将通过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平台与国际合作伙伴共享。”吴伟仁在会上说,热烈欢迎全球合作伙伴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这一消息获得与会国际科学家的赞许。
“分享与行星防御相关的不同任务及其科学成果的信息至关重要,因为所有这些知识都应该属于全人类共有。”罗马尼亚首位宇航员、罗马尼亚航天局前主席杜米特鲁-多林·普鲁纳留说,小行星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而是关系到整个世界。
2014年,联合国外空委框架下正式成立“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成为小行星防御领域两个主要的国际组织。目前,中国已加入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并积极参加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会议等相关活动。
“我们认可中国在小行星探索、行星防御和资源利用领域发挥的作用。”德里斯·埃尔·哈达尼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这些领域,并参与有助于增进集体理解和对话的国际合作。”
本次会议是中国近年来在深空探测领域深度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为国际深空探测合作提供广阔舞台,造福全人类。
2017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国际社会正式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议,目前已有1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60余个国际机构与中国有关方面签署国际合作文件。
今年7月7日,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安徽合肥成立,计划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推动全球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等方式,搭建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多次参加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的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希廷格说,目前在小行星防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非常零散的,国际社会需要找到共同的基础和协议。“这不是一个关于哪个国家、哪个机构先行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业。这正是像深空探测实验室、国际宇航联合会这样的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开创未来:探讨深空资源开发利用
深空探测承载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承载着培育发展新产业的希望。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基础上,中国正在进一步探索深空领域的长远价值,探讨深空探测从技术突破与科学探索迈向经济赋能与产业驱动的新阶段。
作为本次大会的分论坛之一,9月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深空探测实验室提出深空经济概念,并发布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十大深空经济未来产业方向。
深空经济是太空经济的延伸和扩展,显著特点是对地外天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地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稀土矿物资源。此外,部分小行星可能蕴藏水资源,可用于推进剂、生保物资的原位生产和补给,从而降低深空探测任务成本,大幅提高探测效益。
吴伟仁介绍,随着空间核能源、量子技术、具身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将大力推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业化运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化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 这将是深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空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太空科技竞争的前沿热点。2024年4月,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8万亿美元。放眼全球,美国、日本、卢森堡等多国已通过国内立法批准太空资源开发。
在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目前正在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向政府牵引、市场积极参与的开放式发展转变。其中,商业航天的力量在中国深空探索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强的内在推动力。
在安徽省,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平台与“太空云”平台,具备高精度轨道设计与仿真能力,可完成地月转移轨道、火星探测轨道等复杂轨迹计算,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中,可支持太空资源开发任务规划、空间制药微重力环境模拟、深空旅游等多样化太空活动,未来可为商业化的深空探测与太空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股票代码:920116,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太空管理服务商。公司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及天地通信,构建高效、智能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通信与太空交通管控系统,提升航天系统的能力和效益,为全球用户提供太空管理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