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马鞍山以数赋智,铸就质效新引擎

2025-09-19 10:59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长江马鞍山段风光。 童祖鸣/摄

  长江马鞍山段风光。 童祖鸣/摄

  安徽泓景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多旋翼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 陶志尧/摄

  安徽泓景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多旋翼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 陶志尧/摄

  小视人工智能谷。 胡乾亮/摄

  小视人工智能谷。 胡乾亮/摄

  中国宝武马钢特钢公司正在加紧制造高端风电用钢产品。 罗继胜/摄

  中国宝武马钢特钢公司正在加紧制造高端风电用钢产品。 罗继胜/摄

  马鞍山经开区汉马科技集团新能源重卡汽车装配线。 王文生/摄

  马鞍山经开区汉马科技集团新能源重卡汽车装配线。 王文生/摄

  以数字化转型为笔,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墨,绘就了一幅“智造名城”的创新画卷——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数字赋能制造业为核心抓手,逆势而上、改革攻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数字答卷”。

逆势增长

  数字化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

  面对钢铁等行业下行压力,马鞍山创新实施“以上进对冲下行”策略,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1-7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3亿元,同比增长61.1%,增幅全省第二;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57%,收窄幅度全省第一。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8.5%,排名全省第八。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672户,今年以来新增132户,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86.4%。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马鞍山深耕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努力。2025年,马鞍山成功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上半年全省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项目2个、省级示范园区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天能电池、南山矿入选国家级5G工厂,宝武重工、欧冶链金等企业平台入选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上均居全省前列。

系统推进

  构建数字化转型“马鞍山模式”

  马鞍山以“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点上示范引领。围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典型案例5个,打造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个,打造国家级5G工厂7个。建设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27个,培育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这些标杆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更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路径。

  线上链式带动。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马钢股份带动宝武生态圈5000余家企业上云用平台;山鹰国际依托云印平台联动上下游8000余家企业;华孚精密、宝武重工等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形成“链主引领、生态协同”的转型格局。这种链式带动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

  面上区域协同。推动工业园区整体转型,当涂县、雨山区获批省级“一区一业一样板”示范园区,总数达5家。博望高新区成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博望、和县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近400家企业改造设备近万台,区域协同效应显著增强。通过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实现了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生态共育,提升了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马鞍山创新推出了“五个一工程”(一批课程、一批案例、一批产品、一批场景、一批标杆),每周开展“数智马鞍山”见行动系列活动,已组织106场活动,惠及企业超2600家次。通过编制十大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分类指导企业转型,培育市级标杆企业123家,推动1432户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同时,推动2628家企业使用“小快轻准”数字化服务包,新建5G基站768个,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升级,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服务赋能

  优化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马鞍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机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撑。

  打造“企声响应”服务品牌。累计编发《企声响应》90期,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问题907项;建设12个“企声响应服务驿站”,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这种主动靠前服务的方式,让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温度和支持。

  擦亮“采石会客厅”活动品牌。自2022年5月以来,开展场活动,邀请企业家3170人次,解决政策、要素、市场等问题1839个,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政企之间的高效沟通。

  完善“惠企通”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政策智能匹配,向3253家企业推送104条政策,发送短信9.1万条,实现“政策找企业”。率先实现1649家规上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大幅提升政策兑现效率,也降低了企业获取政策支持的成本。

  马鞍山还创新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32.24万元,居全省第三。通过深化这项改革,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绿色园区3个,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创新引领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马鞍山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持续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建立专精特新后备企业培育库,将300余户重点企业纳入其中,动态监测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核心指标,组建专家团队提供申报辅导。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479家,国家“小巨人”39家,国家重点“小巨人”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

  加大创新产品培育力度。积极打造国家级“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三首”产品。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个、省级“三首”产品200个、省级新产品516个,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结构水平。

  深入推进技改投资和设备更新。1-7月累计实施技改项目4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6个。争取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资金5275万元,拉动企业投资4.88亿元,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未来,马鞍山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更多“马鞍山力量”。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金学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