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01:20
9月18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举行,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效。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施崇刚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从1.48万亿元增加到1.9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59%提升至61.6%;民营市场主体数量从290.1万户增加到367.3万户,在全市市场主体中占比达97.8%。2024年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达3233.7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5.2%。
建立“三企”联动发展机制
重庆创新开展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改革,建立央企、民企、外企“三企”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合作项目遴选储备、招商推介、分析反馈等工作,推动国企民企互利共赢。目前已组织三轮国企民企协同发展项目发布活动,累计为民企发布超1600个合作项目,项目金额超8000亿元。
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民企效能,通过渝快政平台,上线“渝商e服务-民企直通一件事”数字应用,累计受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法律维权等方面的诉求5100余件,诉求办结率超过97%,有效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响应滞后、办理效率低等问题,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
每年发布重庆民营企业百强榜单,100强入围门槛从2021年的15.7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3.61亿元,增长50.19%。赛力斯等7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博赛矿业等5家渝企上榜制造业500强,龙湖集团等3家渝企上榜服务业100强。
着力做好民营企业上市服务工作,成立市工商联上市专家委员会,在上市培训、上市论证、对接投融资机构、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指导。“十四五”期间,建立了165家拟上市民营企业储备库,有21家民营企业在境内成功上市。
民营科技型企业达6.95万家
民营企业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比如,问界M9凭借科技创新连续9个月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打破了国际品牌长期垄断格局;鑫景特玻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应用于华为高端手机及国产大飞机C919,填补国内空白;智飞生物重组结核杆菌检测试剂获世卫组织全球推广;智翔金泰实现重庆I类新药上市的“零的突破”。
截至2024年,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达6.9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8042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9.55%和91%。
重庆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民营企业积极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赛力斯、隆鑫通用等8家企业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打造汽车智能视觉检测、智能工厂协同制造等“AI+制造”场景22个,带动产业链协同转型。累计建成6家未来工厂、24家智能工厂、112个数字化车间,企业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7%,生产效率提升达到了57.6%。
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谢华民介绍,重庆主要通过“一载体五平台”来动员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自2021年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已有1.1万余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3万个,产业投资总额达635.25亿元,捐款捐物27.65亿元,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
五大平台具体包括:
会企联村平台。制定工商联系统企业家执委和所属商会“结对帮村”专项方案,实现所属商会和市县两级工商联执委企业联村结对全覆盖,引导11605家民企对接6035个村。
产业对接平台。组织开展“知名民企区县行”等系列活动,聚焦国家和市级两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梳理并发布县情、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为企业投资提供精准指引。目前,已举办产业对接会40余场,促成腾讯、京东等全国知名民企在彭水、巫溪开展产业帮扶。
人才返乡平台。通过深化“回报家乡”专项行动,常态化举办区域间民企的对接联络活动,积极推动“渝商归渝”。例如,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大会”,推动四川重庆商会会员企业返乡投资近30亿元。
消费进乡平台。鼓励商会和企业采取“以购代帮”等方式,直接采购农产品,帮助解决“卖难”和“价低”问题。通过“渝货进山东”“农鲜直采”及各类商会采购渠道,实现消费帮扶金额超过20亿元。
服务支持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统筹财政补助资金13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出“联企兴村贷”“榨菜贷”“柑橘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提供信贷支持16.63亿元,切实为企业纾困赋能。
帮民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雪松从三个方面回答了网友关于民营企业融资贷款的相关提问。
目前,市工商联已经与市内16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各合作银行共同开展金融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今年一季度,重庆农商行与37个区县的工商联签订协议,加入了446个商会微信群,及时收集商会的行业情况和需求,确保金融服务的精准触达。截至今年上半年,合作银行有11家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6303亿元,新增763亿元。
“十四五”期间,市工商联每年开展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征集活动。民营企业通过商会组织和各级工商联系统,反映融资需求,市工商联对接银行作出快速响应。2024年,征集1164户企业的融资需求,发放贷款179亿元。今年已完成243户企业的授信,金额36.7亿元,放款28亿元。连续三年与市委金融办等部门联合开展重庆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行动计划,组建25家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租赁小微企业融资团,开展走进区县、园区、商会活动,今年上半年直接对接企业7.4万户,25家金融机构累计授信金额达到1280.16亿元,覆盖了4.2万户企业,实际放款金额850亿元,惠及3.7万户企业。
出实招助民营企业对接资源
市工商联如何助力民营企业对接资源、拓展发展机遇?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进表示,市工商联目前主要是通过定期发布并组织民企参与国际经贸洽谈会及相关展会、节会活动,组织企业商务团出国考察等方式开展。
具体来看,重庆通过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民企区县行”等活动,促成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协调14家异地重庆商会参加区县在外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实施“渝商回归”行动,帮助异地重庆商会回渝,到7个区县开展实地考察、项目对接。
此外,重庆还建立《重庆重点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台帐》,初步掌握了178家重点民企对外投资、海外贸易等基础信息。常态化组织民企商务团赴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地区开展商务考察,走访海外园区、商会、企业,组织民企参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节会展会,拓展民企海外市场。
王进表示,为了让走出去的企业了解海外投资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工商联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防风险的“两送一防”活动,聚焦民营企业退税、出海转型、投资路径合规、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等专题进行解读阐释行动,4场活动吸引近500家民营企业参加。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破解“检查扰企”难题 重庆鼓励“综合查一次”
《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9月20日施行
昨天,《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政策例行吹风会举行。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市管理局等单位对《办法》进行了政策解读。《办法》将于9月20日正式施行。它也是全国首部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省级政府规章。
鼓励“综合查一次”
简单事项“一表通查”
市司法局局长种及灵介绍,在破解“检查扰企”难题方面,《办法》主要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办法》规定,鼓励采取“综合查一次”、简单事项“一表通查”。
例如,对餐饮企业检查时,可以将市场监管、消防、应急等多个部门的检查事项整合起来,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一次性集中检查,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
而针对困扰企业的检查不规范、标准不明确问题,《办法》明确,在国家部委制定行政检查标准的基础上,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可以细化本行业领域的行政检查标准;不同领域行政检查标准相互冲突的,有关部门应当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要提请有权机关进行协调。
针对社会诟病的随意检查、任性检查问题,《办法》要求日常检查要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实施主体、事项、依据、对象范围、方式、频次等;同时,还规定严格控制专项检查数量,未经审批不得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行动。
重塑检查体系
让检查更规范、企业更有感
在重塑检查体系,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方面,《办法》聚焦“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三个方面,全面规范涉企检查工作体系,让检查更规范、企业更有感。
具体来讲,聚焦“谁能查”,在明确可以实施涉企行政检查主体资格的同时,严禁议事协调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实施行政检查。
聚焦“查什么”,明确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要实行清单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或者清单未经公布的,不得实施行政检查。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编制形成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608项,对应细化3120项检查内容,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官网查看,对于这些内容之外的检查,企业有权予以拒绝,并可向执法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聚焦“怎么查”,要求执法部门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非现场检查等检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能够以书面核查、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检查方式,达到目的的,原则上不再入企检查。
巩固改革成效释放惠企政策红利
种及灵介绍,我市从去年6月开始,全面推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今年初,又对涉企行政执法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形成了很多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办法》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将成熟定型的改革举措通过立法加以固化。
又如,改革中全面推广“扫码入企”检查,对执法部门入企现场检查实行全过程监管。自今年6月全面推开以来,共实施“扫码入企”2.1万户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市司法局副局长殷洁称,根据《办法》规定,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抽检比例和检查频次;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要加大检查力度,真正实现“信用越好、检查越少”。
此外,《办法》还规定,本市对进入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现场检查实行检查行为、检查对象赋码管理制度。行政检查实施主体开展现场检查前,应当依托行政执法以及执法监督数字应用生成检查任务、获取“执法码”并形成检查通知书,方可入企检查。
种及灵表示,《办法》的出台将有效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难题,有力推动涉企行政检查从“随意查”到“规范查”,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