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8 08:41
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当国内市场渐趋饱和,增长曲线悄然平缓,无数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蔚蓝的远方。从东南亚热闹的电商市场到非洲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从欧洲高端的智能设备到拉美急迫的基础设施需求,中国企业的出海航迹已遍布全球。
这并非一时风尚,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追求增长的必然战略选择——为增长而出海,正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企业最鲜明的商业叙事。
这些年,我们带领了上千位企业家进行海外考察,举办了数场千人级别的出海峰会,访谈了上百位出海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原因,解释了中国企业为何要跟全球要市场、向外寻找新增长。
对冲关税影响
今年4月3日,美国向外宣布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关税政策,包括欧盟、中国、英国和印度在内、全球超过100个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名义上的对等关税,实际上的增加关税。这一天,被特朗普成为“解放日”,
对中国而言,这一举措的影响可以用一张数据图来说明。
今年1-7月,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下降2.8%,下降的部分被亚洲和非洲的国家所承接,其中,东盟承接的比例最多,中国对其出口份额增加了1.3%。
中国企业将东盟视为躲避关税的重要一环,一种是作为转口贸易中转站,即将货物从中国运送到东南亚,而后再运往美国,以期躲避关税。
但这一举动变得越来越困难。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日、韩及东盟在内的14国发出信函,宣布将大幅提升关税,并明确警告将打击“为逃避高额关税而转运的货物”。
另一种是把东盟作为加工角色。下图显示了中国、越南和美国出口的贸易结构。
在中国出口到越南的商品中,中间品约占30%的比重;而越南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中,中间品不到10%,消费品却占了约一半的比重。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用在越南设立工厂、出口中间品并进行组装加工的方式,用另一种方式绕道向美国出口商品。
大厂配套出海
今年以来,我遇到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家,告诉我出海的原因:上下游的龙头企业希望他们能跟着大厂配套一同出海。
2024年,沪市主板上市企业全年实现海外收入超6万亿元,同比增长7%;深市上市企业超2000家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海外营收增长12%。
电子设备、家电家居、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龙头出海加速。立讯精密、比亚迪、美的集团、潍柴动力、宁德时代5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海外开展生产,这些出海的龙头企业需要重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相应地需与国内的一部分上下游合作方“抱团出海”。
比如长城汽车,2019年以来在海外建成了三家整车制造基地,除了自身在海外的“研产销服”全链条布局,也带动了蜂巢科技、诺博汽车等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同步走向国际,其旗下三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均进入全球零部件企业的百强榜。
华立集团是一家最初生产电机的企业,2000年初开始出海泰国,经历了从最初的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再到平台出海的阶段。如今,由华立集团在泰国开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之一,约40%中国对泰投资聚集在这个园区内。
大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中国最好的企业,一定也想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企业。大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决心相比于小企业更加坚定。
美国与日本的本土企业,分别经历了各自的全球化历程,诞生了一批如通用、福特、丰田、索尼为代表的全球化企业。
数据显示,日本上市企业有70%的收入来自海外,而中国上市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目前不到20%。这意味,中国大企业出海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南山铝业是铝加工领域的企业,该业务本身属于传统制造行业。2017年以来,南山开始规划以印尼基地作为出海支点,希望在海外“再造一个南山”。
目前,南山在印尼的基地已具备满产20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南山铝业业绩公告显示,营业收入达到172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达26亿元,同比增长20%。
落后产能出海
日本进行全球化扩张时曾提出一个“雁行理论”,用于指导产业的梯度转移:日本本土作为头雁,承担技术研发和先进的生产环节;次一级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亚洲四小龙”。
等到日本本土技术革新后,又可以将落后的技术和产能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再转移到当时还处于新兴市场的中国和东盟。
这套理论对于当下的中国同样适用。在中国看起来极具内卷、落后的产能,在海外却有巨大的市场增量。
比如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一些在中国十分常见的五金器件和消费用品,价格却是中国国内的3-5倍,有些甚至高达10倍。
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国产业极度依赖农牧业,占据GDP的60%,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豆原产地。相比之下工业基础脆弱,工业品依赖于进口。
在当地的一个批发市场,充斥着大量来自国外的二手服装,一条牛仔裤约20-30元人民币,一条普通且质量堪忧的小毯子售价100元。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资源错配,在国内落后的产能与产品,在海外却能找到刚需买家。
生而全球创业
当下中企出海有两种,一种是国内的企业向海外拓展市场,另一种是创立一家面向全球开展业务的企业,用本土化、全球化的方式经营。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企业。
极兔是一家覆盖中国和东南亚的物流公司,2015年在印尼创立,仅4年就成为东南亚第二大物流企业,并于2020年进入中国大陆,2023年成功在香港上市。
安克创新是一家生产包括充电宝在内电子产品的企业,早期以贸易商角色进入美国市场,随后上线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凭借其出色的产品定位和质量,成为品类第一,亚马逊几乎每卖出三个充电器就有一个来自安克。如今,安克的产品已经了覆盖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这一批成功的创业企业之外,我在东南亚、非洲更是看到一批活跃的新兴创业者,他们在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带着国内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梦想来到海外,践行着“生而全球“的理念,我看到了咖啡连锁、蔬菜供应链、招聘平台、营销公司、共享平台、美妆品牌、快时尚品牌等等,虽然目前规模与大企业相差甚远,但是一个个在陆续生根发芽。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而全球”企业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实现自身业务的几何级增长,更重塑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为增长而出海
从产业演进视角看,出海是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世界级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重构,新一轮全球化呈现出数字化、区域化新特征。那些只固守本土市场的企业,无论规模多大,都难以真正参与全球产业规则的制定。
为增长而出海,已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需要更大胆地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当然,出海之路绝非坦途。文化差异、政策风险、本地化挑战、地缘政治因素等构成了复杂障碍。
为帮助企业家能够更好应对来自出海的挑战,我们推出了“企业出海第一课”。
我们希望能从出海能力评估、出海落地扎根、出海案例实战、出海风险预警和出海资源链接5个方面来赋能。通过“理论、案例和工具”三位一体来帮助企业提升出海能力。
中国企业出海,既要跟全球要市场、向外寻找新增长,也要在发展路径上实现小成本、低风险、高收益出海。
点击按钮▼立即报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