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8 19:08
(来源:广东电池)
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秘书处对22家正极材料(含前驱体)上市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客户及产销量情况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全面了解正极材料市场2025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
业绩情况
按照22家正极材料的主营业务占比情况,将湖南裕能、德方纳米等9家企业归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将中伟股份、容百科技等13家企业归为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具体来看:
PART.01
从营收来看
从营收来看,9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的营收总额为363.87亿元,其中湖南裕能以143.58亿元遥遥领先,稳居第一,也是唯一营收超百亿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富临精工攀升至第二,与上年同期实现了对德方纳米的反超;万润新能跃升至第三,与上年同期相比,连续超越龙蟠科技和德方纳米;安达科技和光华科技排在第六、七,与去年同期相比,安达科技连超合纵科技、光华科技,后者则实现了对合纵科技的反超。
9家企业的营收平均数为40.43亿元,高于排名第四的德方纳米;相较去年同期的32.36亿元,提高了1/4左右。
9家企业有7家企业营收同比实现增长,安达科技增速最快,达到126.8%;富临精工和万润新能分别以61.7%、50.49%的增速排在第二三位;另有2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
PART.02
从净利润来看
仅湖南裕能、富临精工、光华科技实现了盈利,与上年同期一致,3家企业盈利总额为5.36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另外6家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达12.92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具体来看,万润新能、德方纳米、龙蟠科技、安达科技、合纵科技5家企业亏损额同比收窄,湖南裕能净利润同比下滑,丰元股份的亏损额同比进一步扩大。
综合来看,富临精工、光华科技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安达科技3家企业营收增长且亏损同比收窄;湖南裕能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德方纳米、合纵科技的营收虽然同比下降,但亏损也有所收窄;丰元股份营收有所增长,但亏损反而进一步扩大。
★
关于业绩变动的原因
湖南裕能认为营收增长主要是产品的热销。
富临精工认为营收变化主要是锂电正极材料板块销量增加;净利润同比变化主要是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加,同时汽车零部件板块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万润新能认为:①.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锂销量同比增长90.23%,推动公司营收增长;②.公司产线规模化效应显现,毛利率同比有所回升,同时,公司加强存货管理、开展降本增效等举措,合理控制库存规模及材料成本,公司原材料及产成品价格同比波动幅度减缓,2025年上半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减少,公司业绩亏损同比收窄。
德方纳米认为主要系本报告期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产品销售单价随之下调所致。
龙蟠科技认为:①营收增长主要系碳酸锂加工业务增长所致;②磷酸铁锂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调整,叠加部分产品的存货跌价损失等事项影响,导致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安达科技认为:①公司磷酸铁锂产品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且售价上涨,使得营收同比大幅增长;②公司议价能力更高的三代产品价格上涨、产能利用率同比大幅上涨,推动公司综合毛利率由负转正,同时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减少,综合导致公司亏损大幅减少。
合纵科技认为营收变化主要受新能源市场价格及优化业务规模所致。
丰元股份认为是:①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产销规模同比增长,导致营收增长;②原材料价格波动、研发投入增加、产线转固折旧和产品爬坡导致的稼动率不足共同推高了单位成品分摊的制造费用、资产资产及信用减值等事项共同导致了亏损加剧。
PART.01
从营收来看
从营收来看,13家正极材料企业的营收总额达到1046.88亿元,华友钴业以371.97亿元居于榜首,中伟股份和格林美分别以213.23亿元和175.61亿元分列第二、三位。
与上年同期相比,厦钨新能反超容百科技位列第四,当升科技反超道氏技术(维权)位列第六;盟固利跃升至第九,连续反超芳源股份、天力锂能(维权),后者也实现了对芳源股份的反超,位居第十。13家企业的营收平均数为80.53亿元,高于以75.34亿元排名第四的厦钨新能。
13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的营收同比实现增长,当升科技以25.17%的增速排名第一,华友钴业和盟固利增速也均超过20%,分别达到23.78%、23.19%。另有5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
PART.02
从净利润来看
从净利润来看,有7家企业实现了盈利,盈利总额达50.94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华友钴业盈利最高、达到27.11亿元,格林美和中伟股份分别达到7.99亿元和7.33亿元。6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为6.66亿元。
13家企业有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道氏技术以108.16%的增速居首,也是唯一净利润增速达到3位数的企业,华友钴业也实现了62.26%的高速增长;天力锂能和帕瓦股份亏损同比收窄。另外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为负增长,包括容百科技由盈转亏,芳源股份、振华新材亏损加大。
总体来看,华友钴业等5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中伟股份等3家企业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道氏科技、帕瓦股份等2家企业营收下降但亏损较少;芳源股份、振华新材不仅营收下降、亏损也加大;容百科技由盈转亏。
★
关于业绩变动的原因
华友钴业认为盈利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产业一体化经营优势的持续释放、钴价的回升、公司管理变革、降本增效的深入推进。
中伟股份认为营收变动主要系公司新能源金属等销售增加所致。
格林美认为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关键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动力锂电池循环利用与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呈现强大爆发力,关键金属循环回收增量、印尼镍资源全面达产、高端新能源材料市场持续突破所致。
厦钨新能认为主要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营收规模及毛利水平较去年同期提升所致。
容百科技认为:①营收下降主要由于报告期内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公司产品售价随原材料价格变动而调整;②净利润主要受阶段性的减值、新产业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影响。
道氏技术认为主要是:①公司优化运营管理,盈利能力增强;②海外业务拓展和阴极铜产销量增长带动利润空间释放;③钴金属市场价格上涨,公司钴产品毛利率提升;④公司加快了应收账款回款,其周转速度高于上年同期,坏账准备转回,产生收益。
五矿新能认为:①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磷酸铁锂产品销售规模增长;②净利润主要系主要系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毛利下降,利润总额同比减少;但受上年补税事项的影响,本年亏损同比收窄。
芳源股份认为:①营收变动主要系对外销售原材料同比大幅减少,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所致;②净利润变化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对产线升级改造导致产生停工损失、碳酸锂市场价格走低导致上游锂原料供应商供应减少,综合影响公司产能利用率偏低、部分产品单位成本较高、综合毛利率为负值;锂金属价格下跌,还导致在资产负债表日因点价销售模式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此外,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变更、以及上年同期收到客户业务补偿款等影响,公司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同比均大幅减少。
振华新材认为主要系报告期内,受原材料价格及产品销售价格下滑、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固定成本增加、期间费用刚性支出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
帕瓦股份认为营收变动主要是公司主动对销售订单结构进行了精简与优化所致。
整体来看,22家企业有15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较上年同期大幅改善;其中铁锂材料企业7家,三元材料企业8家;10家企业实现盈利,绝大多数是三元材料企业;12家企业出现亏损,铁锂和三元材料各占一半。
从营收绝对值来看,华友钴业、中伟股份、格林美、当升科技、厦钨新能等5家三元材料企业营收均高于湖南裕能;同时,13家三元材料企业的营收平均数80.53亿元,是9家铁锂材料营收平均数40.43亿元的2倍左右。这意味着三元材料企业盈利水平相对更强。
主营业务构成和毛利率情况
22家企业有13家企业公布了部分业务的毛利率情况。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天力锂能的磷酸铁锂业务收入实现了1160.59%的高速增长;安达科技的磷酸铁锂业务也实现了201.46%的高速增长,当升科技铁锂/钠电材料业务实现了184.43%的高速增长;中伟股份磷酸铁业务同比增速也达到三位数,为171.62%;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美四氧化三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68%。
从毛利率来看,中伟股份四氧化三钴业务毛利率最高,达到25.88%;当升科技多元材料业务、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业务的毛利率均超过18%;格林美三元前驱体业务、四氧化三钴业务、盟固利钴酸锂业务毛利率均在10%以上。
2025年1-6月锂电正极材料上市企业主营业务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湖南裕能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业务收入140.77亿元,同比增长32.76%,占公司总营收的98.04%,较上年同期减少0.3个百分点;毛利率6.97%,同比降低1.02%。
富临精工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锂电正极材料分别收入18.37亿元、38.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4%、96.83%;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31.60%、66.01%,较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3.49%和提高11.8%;毛利率分别为22.68%、5.24%,同比分别降低2.13%和提高3.71%。
德方纳米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业务收入36.64亿元,同比下降13.79%,占公司总营收的94.38%,较上年同期减少3.52%;毛利率-1.49%,同比提高0.43%。
安达科技磷酸铁锂和磷酸铁分别收入14.29亿元、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0.46%、3.02%,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93.03%、6.84%,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3.02%、-8.23%;毛利率分别为0.65%、0.32%,同比分别增加14.98和减少1.99个百分点。公司整体毛利率为0.55%,较上年同期提高9.59%。
光华科技PCB化学品、化学试剂、锂电池材料、绿环材料、退役电池分别收入8.74亿元、2.15亿元、0.74亿元、0.59亿元、-2.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81%和下降2.16%、4.10%、38.24%、101.73%;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68.18%、16.78%、5.78%、4.61%、0.0%,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5.32%和下降2.01%、0.82%、3.56%、0.11%。其中PCB化学品和化学试剂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5.61%、29.18%,同比分别提高2.64%、-0.32%。
合纵科技输配电设备产品、电力工程建设与咨询设计业务、锂离子电池材料产品分别收入2.44亿元、0.87亿元、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62%、86.54%、-36.46%,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33.20%、11.84%、54.56%,输配电业务和锂电材料业务占比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5.77%和提高10.73%;输配电业务和电力工程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05%、15.83%,同比分别下降4.06%、19.89%。
丰元股份锂电池正极材料和草酸类分别收入6.71亿元、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5%、-17.41%,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92.78%、7.14%,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3.27%和下降3.34%;锂电正极材料业务毛利率为-19.68%,同比降低7.47%。
中伟股份电池材料和新能源金属分别收入96.32亿元、92.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44.01%;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45.17%、43.49%;毛利率分别为17.34%、7.44%,同比分别提高0.43%、-3.06%。
从锂电材料来看,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磷酸铁分别收入74.91亿元、14.52亿元、6.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0%、30.21%、171.62%;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35.13%、6.81%、3.14%;毛利率分别为18.05%、25.88%、-7.34%,同比分别增长-0.26%、16.21%、-6.59%;其中三元前驱体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8.87%。
格林美关键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业务、动力锂电池循环利用业务、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分别收入64.67亿元、8.67亿元、10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0.54%、0.56%;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36.83%、4.93%、58.24%,同比分别提高0.45%、-0.04%、-0.41%;毛利率分别为12.10%、7.47%、13.14%,同比分别下降1.32%、提高0.85%和下降1.01%。公司综合毛利率12.48%,同比下降1.03%。
从关键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业务来看,公司镍资源、钴回收业务、钨资源回收利用业务分别收入27.62亿元、11.84亿元、10.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68%、25.04%和提高37.18%;分别占总营收的15.73%、6.74%、6.01%,同比分别下降2.3%、2.37%和提高1.58%;毛利率分别为19.1%、13.86%、7.22%,同比分别下降1.09%和提高3.09%、1.06%。
从动力锂电池循环利用业务来看,公司动力锂电池综合利用和报废汽车综合利用分别收入5.38亿元、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7%和下降20.60%;分别占总营收的3.06%、1.87%,同比分别提高0.48%和下降0.52%;毛利率分别为10.13%、3.11%,同比分别提高0.25%、0.03%。
从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来看,公司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四氧化三钴分别收入67.96亿元、12.75亿元、2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7%、51.16%、76.68%;分别占总营收的38.70%、7.26%、12.28%,同比分别下降8.05%和提高2.4%、5.24%;毛利率分别为14.14%、9.07%、12.4%,同比分别下降1.38%和提高2.36%、2.21%。
当升科技多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材料、智能装备业务分别收入26.96亿元、3.30亿元、13.02亿元、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23%、39.21%、184.43%、30.46%;分别占总营收的60.83%、7.45%、29.38%、1.53%,同比分别提高-15.14%、0.76%、16.45%、-0.02%;毛利率分别为18.44%、8.19%、3.02%、28.24%,同比分别提高0.56%、5.82%、5.93%、-1.27%。
道氏技术陶瓷材料、锂电材料、碳材料分别收入3.23亿元、12.68亿元、3.2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45%、43.37%、1.68%;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8.84%、34.7%、9.0%,同比分别下降1.66%、19.45%和提高0.9%;毛利率分别为28.03%、9.55%、18.49%,同比分别提高1.21%、3.42%、1.63%。值得一提的是,锂电材料业务收入占比跌破50%。
盟固利锂电正极材料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24.13%,占公司总营收的99.8%,较上年同期提高0.73%;毛利率为5.70%,同比下降2.38%。其中钴酸锂、三元材料分别收入4.38亿元、5.55亿元,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43.03%、54.52%,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0.29%、0.77%。二季度实现净利润2669.68万元,同比增长456.27%,环比实现扭亏为盈。
天力锂能锂电正极材料业务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3.71%,占公司总营收的93.69%,较上年同期提高0.82%,毛利率为4.70%,同比下降0.49%。其中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分别收入7.95亿元、1.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1160.59%;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82.30%、11.39%,同比分别下降8.27%和提高9.08%;毛利率分别为5.46%、-0.76%,同比分别提高0.21%、-0.59%。
振华新材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销量占比已达到50%,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海外业务情况
22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公布了海外业务发展情况。
PART.01
从营收来看
从营收来看,中伟股份海外营收额最高,达到107.84亿元,也是唯一海外收入破百亿的企业;格林美海外业务收入也达到55.32亿元;光华科技和丰元股份海外业务营收规模较小,均在1亿元以内。6家企业有4家企业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实现增长。
PART.02
从海外业务占比来看
从海外业务占比来看,道氏技术占比最高,达到60.45%,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中伟股份占比也达到50.58%,海外收入已超过国内收入;格林美和当升科技海外业务占比在30%左右;光华科技和丰元股份海外业务占比较小,均在5%以内。6家企业有4家企业海外业务占比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当升科技较上年增加9.21%。
PART.03
从毛利率来看
从毛利率来看,仅道氏技术、格林美、中伟股份披露了海外业务毛利率情况,道氏技术最高,达到了22.79%;仅道氏技术海外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且增幅较小。
锂电正极材料企业2025年上半年海内外业务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安达科技境内和境外分别收入15.36亿元、3.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8%、100%,毛利率分别为0.55%、66.79%,同比分别提高9.59、66.79个百分点;海外业务为报告期新增。
合纵科技中国大陆地区收入7.24亿元,同比下降49.26%,占公司总营收的98.50%,同比提高9.25%;毛利率为4.53%,同比下降3.29%。
丰元股份国内和国外分别收入7.15亿元、0.08亿元,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98.85%和1.15%;国外业务同比下降44.03%,占比与去年相比降低1.33%。
中伟股份境内和境外业务分别收入105.38亿元、107.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6%、18.18%,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49.42%、50.58%,境外占比提高5.15%,使得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境内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3.66%、10.58%,同比分别增长1.58%、-3.01%。
格林美国内和国外分别收入120.29亿元、55.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0%、21.44%,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68.5%、31.5%;国内业务占比下降5.23%,毛利率为11.41%,同比下降1.25%。
当升科技境内和境外业务分别收入30.73亿元、13.60亿元,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69.3%、30.7%,境内收入同比提高12.61%。
道氏技术国内和海外地区分别收入14.45亿元、2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2%、-21.22%,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39.55%、60.45%;国内业务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7.36%,毛利率为17.04%,同比提高4.33%。
产销量及市场地位
锂电正极材料企业2025年上半年相关产品产销量及市场地位情况如下:
湖南裕能25年H1磷酸盐正极材料产能42.43万吨,产量49.80万吨,产能利用率为116.82%,在建产能15.5万吨/年。磷酸盐正极材料出货量达48.08万吨,同比增长55.38%;出货量自2020年以来稳居行业第一;新产品CN-5系列、YN-9系列合计销售约19.34万吨,占比达到约40%,有效满足下游客户对快充、大容量、长循环、高安全电池等应用需求。
富临精工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能21.5万吨/年,25年1-6月产量10.5万吨,产能利用率97.67%,在建产能7.5万吨/年。
万润新能磷酸铁锂累计出货量为14.83万吨,同比增长90.23%。
德方纳米25年H1拥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14.96万吨,产量12.53万吨,同比增长8.51%,销量12.24万吨,同比增长15.78%;产能利用率83.73%,在建产能8万吨。此外,公司已建成磷酸锰铁锂产能11万吨/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磷酸锰铁锂产能。
合纵科技25年H1拥有锂离子电池材料产能6.13万吨,产量2.66万吨,产能利用率43.31%。
丰元股份已建成正极材料产能24万吨/年,其中磷酸铁锂22.5万吨/年,三元1.5万吨/年;在建产能7.5万吨/年。
华友钴业25年H1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同比增长17.68%,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提升至六成以上,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中国三元正极总出口量的57%。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21万吨;钴产品出货量2.08万吨,同比下降9.89%;镍产品出货量13.94万吨,同比增长83.91%。
中伟股份25年H1拥有电池材料产能约26.97万吨,产量17.95万吨,产能利用率66.56%;其中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磷酸铁产能分别为15.01万吨、1.90万吨、10万吨,产量分别为9.17万吨、1.60万吨、7.18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0.86%、84.35%、71.78%。
新能源金属产能约9.68万吨(金属吨),产量10.47万吨,产能利用率108.12%,在建产能3万吨。
25年H1实现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正向增长,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
格林美2025年上半年印尼镍资源项目镍金属出货4.4万吨(含参股产能),同比增长112%,自产钴金属3667吨,同比增长125%。
回收钨资源出货量达到4032吨(WC计),同比增长17%,公司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到2.24万吨,同比增长37%;核心产品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达到8.60万吨,稳居全球市场前二;四氧化三钴实现出货1.46万吨,同比增长39%,毛利率提升2.21pp;正极材料高端产品出货1.24万吨,同比增长74%,毛利率提升2.36pp。
厦钨新能锂电正极材料产品销量为6.07万吨,同比增长35.50%;其中钴酸锂实现销量2.88万吨,同比增长56.64%;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含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及其他)实现销量3.19万吨,同比增长20.76%。氢能材料销量1974.61吨,同比增长6.16%,龙头地位稳固。
容百科技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已达到2024全年出货总量,其中商用车领域销量突破千吨;三元材料销量5万吨,扣除新产业的战略性投入,三元业务实际盈利约7700万元。
当升科技25年H1锂电材料业务产能约7.4万吨,产量约7.31万吨,产能利用率98.83%,在建产能14万吨;智能装备产能1515台,产量1918台,产能利用率126.6%。磷酸(锰)铁锂连续月度出货量近万吨.
道氏技术陶瓷材料、锂电材料、碳材料年产能分别为44万吨、13.4万吨、8.5万吨,产量分别为4.97万吨、1.38万吨、1.93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2.60%、20.57%、45.32%。
盟固利25年H1锂电正极材料产能约1.32万吨,产量约1.05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9.51%;其中钴酸锂产能0.44万吨,产量0.42万吨,产能利用率为93.82%;三元材料产能0.88万吨,产量0.63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2.25%。
天力锂能三元材料、碳酸锂、磷酸铁锂年产能分别为1.96万吨、1万吨、2万吨,产量分别为0.76万吨、955吨、0.41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29%、19.11%、41.43%。
芳源股份截至报告期末前驱体、电池级碳酸锂、中间品镍钴盐、球镍年产能分别达到3.4万吨、2.4万吨、4.56万吨、0.18万吨。
2025年上半年,NC高镍二元前驱体自3月起月出货量已稳定在300吨以上,上半年出货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出货量水平;中间品硫酸盐类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50%,硫酸镍出货量已突破1万吨。
客户情况
湖南裕能已经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知名电池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
龙蟠科技客户包括宁德时代、瑞浦兰钧、欣旺达、武汉楚能、LGES、Blue Oval、Eve Energy等。
合纵科技子公司湖南雅城主要客户包括厦钨新能源、ATL、三星SDI、优美科、比亚迪、国轩高科、泰丰先行、华友钴业、湖南裕能、当升科技、中创新航等。
华友钴业回收业务客户包括宝马、大众、丰田、LG新能源、一汽、长安、广汽、上汽、蔚来、理想;三元前驱体产品已应用到特斯拉、大众、宝马、现代、Stellantis、通用、福特等高端电动汽车;大圆柱电池材料客户包括亿纬锂能(维权)、LGES、宁德时代、远景AESC、中创新航、孚能科技、卫蓝新能源、清陶、金羽等。
中伟股份客户包括特斯拉、三星SDI、LG化学、中创新航、宁德时代、比亚迪、SK On、蜂巢能源、松下、当升科技、厦门钨业、贝特瑞、巴莫科技、L&F、振华新材、容百科技、ECOPRO、POSCO等。
格林美客户包括与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三星SDI、SK On、LGC、ECOPRO等。
当升科技多元材料客户包括LGES、SKon、三星SDI、Murata、亿纬锂能、比亚迪、远景、蜂巢能源、微宏动力、中汽新能、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宜春清陶、Power Co等;公司已与LGES、SK on两大锂电巨头签订未来三年上百亿元订单。钴酸锂客户包括锂威、冠宇等。
固态电池方面,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率先实现吨级出货,相关产品已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客户;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卡位比亚迪、一汽、中科固能等客户;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客户包括中航、清陶等。智能装备终端客户包括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知名品牌。
道氏技术在碳材料领域客户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珠海冠宇、孚能科技、南都电源、极电新能源、天津力神等。
三元前驱体客户覆盖振华新材、贝特瑞、浙江浦华、万华化学、宁夏汉尧富锂、陕西红马、中信国安盟固利、浙江海创、容百科技、南通瑞翔、科恒股份等;钴盐产品客户主要有宁德新能源(ATL)、浙江巴莫、湖南雅城、BHP、CODELCO等。
五矿新能客户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
天力锂能客户包括蜂巢能源、星恒电源、长虹新能源、海四达、亿纬锂能、多氟多、横店东磁等。
芳源股份客户包括松下、贝特瑞、邦普循环、比亚迪、巴斯夫杉杉、盟固利、浙商中拓、厦门象屿等。
振华新材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ATL)、中汽新能、珠海冠宇、微宏动力、赣锋锂电、湖南立方、丰田、三星等;固态电池方面已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ATL)、中汽新能、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微宏动力、丰田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帕瓦股份主要客户包括厦钨新能、广东邦普、巴斯夫杉杉、五矿新能、贝特瑞、中科海钠、多氟多等。
专利情况
湖南裕能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26项,包括56项发明专利和70项实用新型专利,
万润新能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273个,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20个,国际发明专利17个,实用新型专利93个。报告期内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8个,国际发明专利81个;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1个,国际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
德方纳米2025年6月底共计申请专利881项(发明专利849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已获授权专利194项(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61项,均为发明专利;新增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龙蟠科技截至报告期末授权有效专利474项,其中发明专利138项;常州锂源及其下属公司授权有效专利共计132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
截至报告期末存续有效的授权专利合计63项,其中包括20项发明专利。
光华科技在报告期内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丰元股份截至报告期末锂电正极材料已获授权专利共96项,包括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
华友钴业报告期内申请115项专利,获得42项专利授权;已累计申请专利1488项、授权专利604项。
格林美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5461件,其中PCT申请400件,国外授权且有效专利72件。
厦钨新能截至2025年6月底在国内外拥有288项注册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7项),报告期内累计获得专利90项,发明专利20项。
容百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达1299项,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679项;报告期内申请专利93项,获得85项专利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55项)。
当升科技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84项,正在申请的境内外专利合计545项。
道氏技术截至2025年6月底,碳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64件(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39件);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9件。
锂电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229件(发明专利127件、实用新型专利102件)、正在申请专利57件(含2项 pct);
陶瓷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90件(发明专利78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1件。
五矿新能截至2025年6月底共有有效专利163项(发明专利119项、实用新型45项),报告期内新申请11项发明专利。
盟固利已授权专利115项。
天力锂能在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11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芳源股份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报告期内获得发明专利4项。
振华新材截至报告期末累计申请专利122项(发明专利98项,实用新型16项),已获得专利55项(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11项);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发明专利8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
帕瓦股份截至2025年6月底已累计取得177项专利(发明专利139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固态电池方向上已申请发明专利21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