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8 16:22
原标题:「电商神话」还是「血本无归」
某商家发的一条算账微博,让无数电商老板泪目。
他统计其中一个平台店铺的数据,今年截至9月初,销售额为1308万元,但财务核算后,净利润仅有5.3万元。
具体是这么算的:净利润=1308万(实收金额)-582万(推广费)-437万(货的成本)-216万(人工和快递费)-3万(罚款)-17万(仅退款)-36万(水电租金)-18万(税)+6万(纸箱废品)=5.3万元。
他吐槽说,“今年这边十几家,干国内某电商平台的,就我没有亏,还赚了,其他打低价的基本都是亏3-6个点,全部是给平台打工,今年大家都在亏。”
派代淘系商家群内,有人感慨:最终还是靠卖废品赚钱,如果没有了纸箱,那(做电商)真的不赚钱。
还有商家透露,听说义乌那边,很多厂里都是靠卖废料赚钱,实际电商卖货几乎没有利润了。
有老板怒批:这费比(582/1308),直接杀了运营,祭天算了!
也有资深运营反驳,在拼多多等平台做高价,投产可能比较低,不能只怪运营。
还有人质疑,这数据造假。因为网上都在传电商很挣钱,流传着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怎么就亏钱了?是不是个例?
刚入行的电商老板,向派代表达他的疑惑,“大老板也亏吗?我还以为就我们这些,不懂运营的才亏。”
对此,派代增长社会员指出:现在国内电商不赚钱,主要原因还是退货率太高了,很多类目已经飙升到50%、60%;其次,就是广告成本越来越高了。
商家无奈表示,“现在推广费已经被平台算得死死的,再强的运营都没有办法,他(上述商家)的产品60%的毛利,推广占比就去掉了45%,还能赚5万,要烧高香了。”
那么,不投广告,用超低价冲量,薄利多销行不行?商家告诉派代,以前用低于成本价,战略性亏损的玩法,薅平台自然流,已经行不通,等你干到类目第 一,想把价格涨上去收割时,很快又会有新人把你挤下来,战略亏损,就变成真亏损了。
商家补充道:“高价+投流还可能赚到钱,低价冲量几乎都是赔钱。”
有电商老板感慨,今年经营的拼多多店铺,7月份亏了3万多,8月份亏了4.2万,卖完最后的库存,就吃散伙饭了。
“今年到目前为止,都在亏,没有赚到一分钱。拼多多一直亏,抖音也亏了80万,只有天猫还有点微利。”她无奈道,“我都不知道电商怎么做了,我也不知道一天天都在说抖音、拼多多能赚钱的(商家),到底赚到多少钱。(我现在)真是血本无归,家都快没了。”
对于今年国内电商环境是否变差,有商家说,确实感觉今年比去年更吃力;也有商家说,年年都感觉吃力,今年反而没这个感觉;还有坚持不下去的商家,已经开始退店……
有商家劝告道,同行们要算清楚账目,利润才是核心,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搞GMV虚假繁荣。“以后不要说卖多少多少销售额,直接告诉我挣多少钱,不然都是耍流氓,不要脸。动不动一年几个亿,那里几个亿的,回头一算账,还欠一屁股债。”
电商行业光鲜表象下,是残酷的现实。销售额动辄千万、上亿,最终利润却寥寥数万甚至亏损,推广费高企、退货率飙升、平台规则严苛、同行低价恶性竞争……这些都成为压垮许多中小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商早已不再是“低门槛、高回报”的致富快车道,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场资源、资金与运营能力的硬仗。商家们不仅在为平台“打工”,更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艰难求生。从“纸箱废品赚回利润”的无奈自嘲,到“战略亏损变真亏损”的运营困境,再到“家都快没了”的绝望呼喊——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现实:电商行业的红利期正在消退,粗放式经营的时代已经结束。
未来,电商经营者必须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和利润健康,而非盲目追求GMV。平台、政策与商家之间,也需构建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否则,所谓的“电商神话”,终将只是少数人的故事,而多数人,只能在“血本无归”中黯然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