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档案里的历史课 浙江杭州230余名师生共溯城市记忆

2025-09-18 15:23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17日电(曹丹 孙琳茹)9月16日,杭州市秀水小学230余名师生走进浙江省档案馆,参加了一场以“探寻抗战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知名作家、媒体人徐迅雷借助历史档案和新闻报道,引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重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9月16日,授课现场。孙琳茹 摄 9月16日,授课现场。孙琳茹 摄

讲座中,徐迅雷以真实档案为线索,讲述了钱塘江大桥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作为中国首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的命运与国家危难紧密相连。当茅以升亲手炸毁自己倾注心血建成的大桥时,现场同学无不动容。

杭州市秀水小学学生葛昕妤感慨:“炸桥的时候,茅以升先生的心里一定非常难受。那么完美的一座桥,就这样被炸毁了,真的很可惜。”

1975年,80岁高龄的茅以升将珍藏多年的钱塘江大桥设计施工档案捐赠给浙江省档案馆。这批包含工程报告、专刊、工程照片等在内的18卷80余件珍贵文献,于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16日,授课现场。孙琳茹 摄 9月16日,授课现场。孙琳茹 摄

讲座还展现了国际友人在中国留下的历史足迹。徐迅雷曾以万字长文《梅滕更:从鞠躬到尽瘁》,讲述百年前英国医生梅滕更在杭州创立广济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故事。

一张“小患者与老医生相互鞠躬”的照片档案,其雕塑至今仍矗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前,成为中外医学与人文交流的永恒见证。

杭州市秀水小学学生张灏辰表示:“徐老师讲得非常有趣,尤其是那些真实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陈仪先生临终前说的‘人死,精神不死’,让我特别震撼。”

在讲座的最后,徐迅雷寄语同学们要“养成善良与坚韧的品格,养成阅读与运动的习惯”,并强调要从档案中读懂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照亮未来。”

“本次活动通过走出课堂、触摸历史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意识。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资源,创新形式,推动红色基因和民族记忆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杭州市秀水小学德育处主任刘楠说。(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