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联合体观察|沛嘉医疗:生态融合助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突围

2025-09-18 14:24

转自:新华财经

编者按: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既深度契合现阶段技术创新“跨产业、多领域交叉”的特征,更能显著提升重大研究成果产出效率与创新技术商业化转化效能。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引导建设了一批“利益融合、要素融通、能力融汇”的创新联合体,为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有力支撑。

在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一种生态融合型创新联合体正持续激发“化合反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高端医疗器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作为苏州生物医药领域首个生态融合型创新联合体,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沛嘉医疗”)牵头组建,构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创新型企业参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孵化器培育+投资基金支持”的运行模式,着力打造集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引进与临床医学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创新生态,实现空间上集聚、创新上集成、产业上协同,孵化出众多创新产品、高性能材料与优质项目,助推区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上集聚: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协同创新高地

在园区星龙街以东、港田路以南,沛嘉医疗全球总部基地占地约6.7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行政办公、医生培训与产品展示于一体。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聚合,更是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平台,成为区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突围的重要引擎。

图为位于园区的沛嘉医疗全球总部

图为位于园区的沛嘉医疗全球总部

沛嘉医疗的成长历程,是国内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生动缩影。自2013年扎根园区以来,沛嘉医疗始终深耕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赛道,已成为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和脑血管介入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也是园区培育出的首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拥有25款上市产品,10余款在研产品,5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

面对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沛嘉医疗深刻认识到科技攻关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于是联合加奇生物、苏州思萃介入医疗技术研究所、智纤科技、沛心科技、复旦大学、独墅湖医院等,共同组建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生物医用材料、医疗智能诊断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与国产替代。其成员架构,既实现了园区内的空间集聚效应,又通过跨区域合作形成长三角联动,极大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图为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模式

图为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模式

为加快创新资源整合与高效配置,该创新联合体统筹技术、设备、空间等核心要素,精心打造6个高水平创新载体,包括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并依托苏州思萃介入医疗技术研究所,提供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设施、通用生产设备物业和专业化增值服务。

这些创新载体构筑起资源集聚、精准匹配、协同运作的创新生态网络,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与“摇篮”,有力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如今,在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图谱”上,该创新联合体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园区。数据显示,园区聚焦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2024年产值达1655亿元,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强劲。

​创新上集成: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协同攻关体系

上海某知名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基于丰富临床经验,萌生优化国内颈动脉覆膜支架产品的构想,便第一时间联系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抛出医工合作“橄榄枝”,希望将创新想法变为产品,实现产业化落地。该创新联合体迅速响应,经专业评审后,给予20万元立项资金,扶持项目从概念设计迈向样品制作与性能评估等,医工协同能力和高效响应速度凸显。

2025年8月,沛嘉医疗与联合体成员单位等共同申报的“用于心脏瓣膜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纳米纤维仿生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成功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入围单位名单。这一新材料技术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非生物源、无机高分子材料,制造出能完美模拟人体自体瓣叶各层材料功能的瓣膜,不仅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且预期使用寿命也远高于目前的生物源瓣膜材料,有望大幅减少患者反复手术的风险,助力我国高分子瓣膜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成果能如此顺利“开花结果”,离不开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的不懈努力:通过整合多元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在高层次人才集聚、关键技术攻坚与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完善关键技术攻关体系,实现创新资源的深度集成和高效利用。

如何满足高层次人才需要?该创新联合体聚焦介入医疗技术创新需求,面向全球,联合招引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的高端人才,在联合体内开展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产业创新人才高地。2024年9月,该创新联合体征集发布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生产、数据分析、品控、工艺开发等各环节的行业精英;同时组建专家委员会,强化人才支撑与专业指导,6名产业界、高校和医院的专家受聘为该联合体专家委员会成员,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支持。

如何识别关键技术攻关需求?该创新联合体围绕“卡脖子”技术,建立多方协同的需求挖掘机制,面向具备相应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高校院所等联合体成员单位,征集近2-3年需要外部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并给予资助。如定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征集发布,为产业技术攻关指明了方向。目前,首批成功征集到涉及神经介入新产品、静脉瓣及高分子编织材料等方面的7项需求,已经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并签订立项合同。

如何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该创新联合体积极构建多元互动机制,通过开展交流对接会、企业标杆游学、研讨会等形式,有效打破产业技术信息壁垒,促进前沿技术共享、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与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7月,江苏省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链交流对接暨走进“沛嘉”标杆游学活动在沛嘉医疗总部举办,推动前沿技术、市场前景与商业模式等深度交流,并发布生物医用新材料领域的项目和技术需求。8月,举办联合体开放日活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做优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生态。同年11月,第一届人工心脏瓣膜仿真与测试研讨会在园区举办,促进产学研医检交流与合作,推动国产人工心脏瓣膜类器械原始创新突破。

成立两年多来,该创新联合体成果丰硕:获批1个新产品,产出2项新材料,制定3个企业标准,获得4项著作权,投资5家创新企业,孵化6个项目,建设6个创新载体平台,引进7名人才,申请专利35项,目前已投入超1亿元,正全力打造介入医疗创新发展的“苏州模式”。

产业上协同:构建全生态链,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直径仅为头发丝十分之一的高分子“丝”,经过定制化纺织,摇身一变成为人工心脏瓣膜、肩袖球囊……苏州智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纤科技”)凭借领先的“织造”工艺,成为国际生物材料巨头帝斯曼-芬美意生物医学全球首选加工商,为其下游“链主”企业沛嘉医疗带来新发展机遇。

“智纤科技作为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孵化成果,是沛嘉医疗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整合的有益尝试。”沛嘉医疗相关负责人说。

该创新联合体采用“产业资本+孵化器+链主赋能”模式,为企业提供涵盖孵化指导、技术支持、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全力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助力初创型企业加速成长。

作为该创新联合体的投资基金,嘉胜基金由沛嘉医疗成立,初始规模6000万元,用于投资早期孵化项目。今年3月,沛嘉医疗与园丰资本达成1.5亿元基金募集合作意向,重点投向结构性心脏病、神经介入及高端医疗器械赛道,强化产业链布局;同时将进一步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采用“创新联合体”模式,攻克技术难题,孵化前沿项目。

作为该创新联合体的关键孵化载体,苏州思萃介入研究所坚持“市场化+赋能型”投资策略,深度参与被投企业运营,提供技术、管理及产业链资源支持,加速创新项目孵化与商业化进程。“作为一家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及脑部神经疾病AI软件公司,我们的创业之路如此高效,得益于创新联合体在启动资金、产品研发指导、股权融资、商业化等多个环节提供的帮助。”苏州沛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从链主企业引领资源整合,到多主体构建产业孵化生态,再到协同创新产业项目落地,该创新联合体形成了空间集聚、创新集成和产业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持续刷新“创新进度条”,抱团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在园区,这样的创新联合体范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园区共立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家,江苏省创新联合体4家,占全省16%,苏州市创新联合体28家,占全市近30%。下一步,园区将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王梦菲 郭文嘉)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