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位震荡时如何投资?“局部牛”中重温彼得·林奇1997年访谈

2025-09-18 23:30

本文来自:聪明投资者;作者:热爱学习的

 

最近,重温了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美国著名媒体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节目中的三次对话,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

查理·罗斯以犀利而开放的提问著称(顺便说一句,巴菲特也很喜欢且多次上他的节目),他的访谈常常能逼近问题的本质。

而彼得·林奇,作为启蒙影响中国公募基金经理最早的投资家,在1977年至1990年间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把资产从1800万美元扩张到140亿美元,年均回报率接近30%。

两个人在不同年代的几次对话,都不是很长,但很有意思。

1993年是他们第一次对话。那一年,彼得·林奇出版了新书《战胜华尔街》,系统梳理了自己在麦哲伦基金的投资方法。

访谈中,他反复强调“常识投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不是专业模型,而是对身边生活和熟悉行业的理解。

逻辑简单却深刻:先去理解企业如何赚钱,再去看股价是否合理,而不是反过来追逐市场热门。

1997年,彼得·林奇第二次登上查理·罗斯的访谈节目。背景与四年前完全不同:道琼斯指数从4000点一路上涨到8300点,市场气氛高涨,却又因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大幅波动。

对许多投资者来说,这是最迷茫的时刻——既担心错过机会,又害怕站在高点。

彼得·林奇说,二战以来美股市场的合理估值区间大多在10到20倍市盈率之间,突破20倍就意味着在透支未来盈利。在他看来,回调就像清肠药,短期不适,却有利于长期健康。

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投资者把目光重新拉回盈利——股价的背后,始终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2013年,两人第三次对话。此时彼得·林奇已退休多年,谈到的更多是教育和社会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投资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翻石头”。 2022年5月,在美国证交会的信披文件中,他现身另类医疗服务提供商 Imac Holdings Inc.的股东名单。

这三次对话,构成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无论市场处于什么环境,彼得·林奇始终坚持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买你真正了解的公司。他一再提醒,与其追逐复杂的生物科技或陌生的热门行业,不如投资那些你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已经理解的企业;

第二,长期视角。他拒绝预测短期市场,但坚信十年、二十年后,企业盈利一定比现在高,这才是市场向上的根基;

第三,估值边界。比如历史经验中,美股10到20倍市盈率是合理区间,超出就意味着风险在累积。这个均值,霍华德·马克斯也经常用来做标尺。

第四,风险回报比。如果看对了,要能赚一倍、两倍;如果看错了,最多亏三四成,这才值得下注。

1997年10月28日发布的那次访谈尤其值得今天回味。

彼得·林奇对话的前一天恰恰遇上市场大跌。查理·罗斯问他,这样的日子会做什么?彼得·林奇说,会忙着研究,且会问自己:哪些公司的基本面没变?这对它们没有实质影响?即使经济衰退,也不会受到冲击……

如今,中国市场局部牛市的火热和高位震荡的风险,同样让人焦虑不安。

高点怎么投资?彼得·林奇当年的提醒,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当市场高涨时,风险并没有消失,盈利才是股价的最终支撑。

01


 

 查理·罗斯 我还真是聪明了一把,选在今天请你来。三个月前我就说,“彼得·林奇什么时候来?”我说,“让他周二来吧。”我就觉得那周市场一定会出点什么。

于是你就来了。解释一下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彼得·林奇 我们经历了一波大涨。我的意思是,两年半前,市场还在4000点。然后涨到今年8月的8300点。就像任何一次大反弹,有时候也会出现回调——其实这反而是健康的。

实际上,我宁愿它跌1000点,也不愿它一路涨到12000点。

你看看日本,指数从5000点涨到15000点,那时候估值其实是合理的,按盈利什么的都说得过去。后来又冲到40000点,这导致多年的房地产泡沫,人们过度消费……基本上,经济陷入了衰退。

那就是市场涨得太高的后果。市场如果涨得太快、太高,那其实就是在提前透支未来七八年、甚至十年的盈利预期。所有东西都变得过于昂贵。

 查理·罗斯 对,这一点没有任何好处。

 彼得·林奇 二战以来,市场通常的估值是在10到20倍市盈率之间。如果你看道琼斯或者标普500,把所有公司的盈利加总一下,你会发现是有逻辑可循的。

它是有关系的。比如说,麦当劳这三十年的盈利表现非常好,股价也表现得很好。

两者是直接挂钩的。所以标普500的整体估值就在10到20之间。而我们当时正要突破20——这是这个估值区间的上限。很少有时候市场估值能超过20倍市盈率。

只有在通胀率为零的时候,比如60年代初,我们市盈率略微超过20。而现在通胀率也很低。

所以过去的经验是,用20减去通胀率,大致就是市场的合理市盈率。比如你还记得80年代初通胀高达12%,那时候市场市盈率就只有8倍。

 查理·罗斯 所以彼得·林奇博士的意思是,这一切其实对我们是好事?

 彼得·林奇 我是说,如果市场继续疯涨,那反而是不利的。这就像清肠药,虽然不舒服,但有益健康。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希望市场不要继续大涨。

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明天市场涨到16000点,会怎样?

关键还是公司背后得有盈利支撑。

 查理·罗斯 这个我不反对。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否则那就太疯狂了。股市的价格应当由公司盈利决定,由盈利表现和未来盈利能力决定,对吗?

 彼得·林奇 没错。

02


 

 查理·罗斯 我们说说昨天的下跌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释放了之前的过度估值?也就是说,昨天的回调,把市场重新带回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彼得·林奇 对,我觉得现在已经算是合理定价了。大公司可能已经回到了正常估值。当然,一些小公司可能还没恢复。过去四年,我们有3000家公司上市,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家IPO。

其中很多公司股价已经大幅下跌。这正是散户可以研究的区域。“股票商店”里讲的就是这类机会。现在市场上有1万家上市公司,其中很多都很有吸引力,但没人关注。

IBM、微软这类公司关注者众多,但很多小公司无人问津。

 查理·罗斯 你当初就是靠研究那些没人关注的公司赚到钱的,对吧?

 彼得·林奇 没错。我喜欢看有工会的公司、陷入困境的公司、没人理会的公司。

 查理·罗斯 像那些床垫舒服的酒店?

 彼得·林奇 对,还有你得研究很多公司才能找到一个值得买的。(笑)

 查理·罗斯 像你老婆穿的连裤袜?我记得这故事。

 彼得·林奇 Pier 1 Imports(主营家居饰品与家具),那也是我老婆发现的。但你得看上20家公司,才能找到一个好标的。

就是去逛商场,发现某家店不错,然后去查它是不是上市公司。你得自己判断,“哇,这听起来不错。”

然后你需要下一些功夫。你得有一套有组织的方法。

人们买烤面包机都很谨慎,都会查一查做功课。但买股票时却完全不管。

他们打个电话给经纪人,或者午饭时听人说一句,“我有个牛股!”然后立马冲出去投5000美元。

更离谱的是,有人买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W)的期权,甚至都没有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现股。

就凭比尔说了句“这是个牛股”,他们就搞个90天的短期投机。

 查理·罗斯 是的,他们就觉得能赚大钱。

 彼得·林奇 但这其实就跟赌博差不多。

 查理·罗斯 没错,就像赌场。

 彼得·林奇 你得到的结果也和赌场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多了几张纸。

03


 

 查理·罗斯 好吧,我们回到那些被市场走势迷住的人。你看昨天,再看看今天。实际上,从基本面上,公司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彼得·林奇 对,没错。

 查理·罗斯 可昨天股价可能跌了10%,今天又涨了5%。

 彼得·林奇 不过我想提醒一点,就像天气突然转冷会让你意识到冬天到了,市场有时也需要这样一个“提醒”。东南亚确实出了点状况,一些经济体遇到了麻烦(指的是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查理·罗斯 你是说,这就是市场大幅波动的原因?

 彼得·林奇 我觉得是的。它提醒大家:企业盈利是会下滑的,下行风险始终存在。

 查理·罗斯 可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东南亚的事情真的会影响到这些公司的盈利吗?

 彼得·林奇 确实会。因为很多美国公司在东南亚都有销售,那边经济一受冲击,业绩就会受到影响。

过去几年,这些经济体的增速都是两位数。但突然之间,银行体系出问题、融资过度、杠杆不够……它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这等于在告诉市场:嘿,盈利可能会往下走。

当然,对美国来说,这事并不算天塌下来的大事。相比之下,当年墨西哥的危机就严重得多。

 查理·罗斯 严重是对墨西哥来说,还是对我们来说?

 彼得·林奇 我是说对美国的影响更大。

毕竟,美国的经济规模和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但墨西哥不同,它是我们的邻国,人口多,消费市场庞大,对美国经济很关键。墨西哥一旦出问题,整个拉美都会受到拖累。

所以,这次东南亚的情况更多是给市场提了个醒:别忘了,风险一直都在。二战以来,美国已经历过九次衰退,以后也还会有。

04


 

 查理·罗斯 那昨天收盘到今天开盘之间发生了什么?你以前在富达的那些同事、还有你认识的投资人,他们都在聊些什么?比如说,IBM宣布了股票回购,对市场起到了一些提振作用,它的股价一下子涨了六个点。

 彼得·林奇 你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这些上市公司里,挑出你真正看好的那几家。

基本面扎实、盈利表现强劲、竞争对手不行——你觉得这家公司就是佼佼者。突然之间,因为一轮回调,它的股价可能从40跌到30。这时候你就会说:“哇,这是个买点。”

但有些公司可能之前涨到60元,本来就太贵了,现在跌到50元,也没什么特别的。所以你要找的,是那些你原本就喜欢的公司,现在正好“打折”了。

 查理·罗斯 而不是那些从高估变成合理估值的公司。

 彼得·林奇 对。你要找的,是那些一开始就估值合理,现在突然来个“买四件打五折”的那种。

 查理·罗斯 如果你今天早上还在管麦哲伦基金,是不是已经开始大举买入了?

 彼得·林奇 我可能正忙着研究。我会问自己:哪些公司的基本面没变?这对它们没有实质影响?即使经济衰退,也不会受到冲击……这些才是我要买的。

你看一家公司,会想:它未来能赚多少钱?如果市场已经把这些预期全算进股价里,那它就是被高估了。即使业绩完全兑现,股价也顶多维持原样。

所以你要问自己:“如果我判断对了,我能赚多少?如果我判断错了,我会亏多少?”这就是投资里的风险回报比。

在“股票商店”里我就说过:如果我判断正确,我希望赚一倍、两倍;如果错了,可能亏个30%、40%。这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赔率。

如果一只股票已经把所有好消息都反映在价格里,那我根本不想碰它。

05


 

 查理·罗斯 所以你今天一早起来,就会去看那些你熟悉的公司?

 彼得·林奇 对啊,你必须要有信息优势。比如你很懂水泥行业,就会知道它从“很糟糕”到“还行”,再到“表现不错”,股价自然会跟着涨,你也能赚钱。

如果你了解出版行业,那也是优势。

再比如你在餐饮业干了30年,你一定能提前看到Taco Bell、Sbarro’s、必胜客、Chili’s这些品牌在快速扩张。你那时候就该去买它们的股票,而不是去碰那些你完全不懂的生物科技股。

我自己就完全搞不懂什么是局域网。很多人当时在买思科的股票,买它们的设备,说是能把各种外围设备连接起来,搭建服务器。

 查理·罗斯 但买思科其实也不错吧?它在自己的领域市占率很高。

 彼得·林奇 没错。当时人们就说:能做这事的公司屈指可数。如果这种技术真能跑通,那其他公司肯定会跟进。他们清楚自己还在比赛初期,所以买思科这种公司也没什么问题。

但他们应该买自己了解的公司,而不是盲目去买什么石油钻探公司。

人们总是爱买自己不懂的东西。其实你只需要抓住几只好股票,就能撑起整整十年。

 查理·罗斯 这就是你一直强调的,只买你真正了解的公司。

 彼得·林奇  对。可是很多人每天醒来,面对市场上5000只股票,就会问:“我该买哪一只?”

其实普通投资者只需要盯住四五家公司,熟悉到能站在讲台上讲解它们。你必须真正了解它们,这种了解甚至会逼着你写下自己的投资逻辑。

06


 

 查理·罗斯 你常提的那个“股票商店”工具,到底是什么?

 彼得·林奇 那是个CD-ROM 程序,插到电脑里就能用,还能连着实时数据流。你可以看到五六千家公司的信息:十年的财务数据、损益表、库存情况……

 查理·罗斯 可这些彭博终端也能看到呀。

 彼得·林奇 不一样。彭博只显示当下的数据,不会给你整理出50个关键指标,更不会提供5年以上的历史。而这个工具,你只要想研究哪家公司,就能一键把所有资料调出来。

这个工具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帮你更新数据。比如你盯上一家公司,就能马上看到它的现金流情况。

我常说,如果你连“现金”是什么、“债务”是什么都不懂,那你干嘛去研究那些岌岌可危的公司?为什么不去看看那些账上躺着3亿美元现金的公司?

很多公司股价可能才2块、3块,每股却亏损10块。这种情况不用动脑子就知道风险太大。可人们就是懒得去查。

至少你得看看资产负债表,然后说:“这家公司手里有3亿美元现金,即便每季度亏损一千万,它也能撑下去。”

而另一家公司呢?没现金,还背着7亿美元负债,那撑不下去是迟早的事。

07


 

 查理·罗斯 可你不是常建议,美国大多数散户最好还是买共同基金吗?

 彼得·林奇 我觉得可以两者兼顾。你可以投基金,但也该留心一两只可能改变你生活的股票,前提是,这是你熟悉的行业或本地公司。

很多人早就看到了身边企业的成长,比如德州的La Quinta汽车旅馆,当时当地人都能看到它的扩张。

像Friendlies这样的餐饮品牌,或者St. Jude Medical(圣犹达医疗),都让很多投资者赚了大钱。

 查理·罗斯 你是不是就是住了一晚那家旅馆,然后就买了它的股票?

 彼得·林奇 (笑)没错,就是La Quinta。住了一晚。

后来我还听到假日酒店的竞争对手说:“他们太厉害了,压力很大。”

这些信息到处都有,关键是你得善用。

 查理·罗斯 在结束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卖CD-ROM的收入真的都会捐出去吗?

 彼得·林奇 对,我个人的收益全捐掉。这套产品由Houghton Mifflin出版,他们负责营销,会拿走一部分利润。

 查理·罗斯 (笑)所以你还没把他们变成慈善机构。

 彼得·林奇 对,他们只是出版社。但我写的书,包括这次的CD-ROM,我和太太都会把我们那部分全部捐出来。

 查理·罗斯 这是因为你已经赚够了,所以出于责任感?

 彼得·林奇 那当然是一方面。但就算没赚那么多,我也会希望人们能投资得更好。毕竟投资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活。

以前退休时,你能拿到一半工资,还有养老金。现在不同了,你得靠自己。

很多人被迫提前退休,拿到50万美元一次性补偿,然后被告知:“这就是你的养老金了,自己管吧。”

结果过去三个月,就有人把这笔钱全赔在期权上。

08


 

 查理·罗斯 那你今天怎么看市场的短期走势?

 彼得·林奇 (笑)掷硬币吧。我完全不知道下一个1000点是涨还是跌。没人知道。去猜根本没意义。

但我敢说:没人能看准下一个1000点,但长期来看,市场一定是往上的。十年后企业盈利会比现在高,二十年后会更高。那才是你应该相信的。

你看微软、Staples、联邦快递,20年前根本不存在;思科当时没影子;安进制药现在有两个十亿美元级药物,20年前也没有。

新公司会不断涌现,这就是美国的活力。

你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去发现它们。

 查理·罗斯 那亚洲呢?是不是已经没机会了?

 彼得·林奇 不,绝对不是。有些国家储蓄率高达56%,赤字率也很高。游戏远没结束。

是的,他们在信贷上确实走得太远,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但说“亚洲完了”?那绝对不成立。

 查理·罗斯 所以你认为新兴市场依然重要?

 彼得·林奇  没错,非常重要。

 查理·罗斯 那衍生品呢?很多批评说它们造成了巨大风险。

 彼得·林奇  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太复杂了。我这辈子从没买过期权。

唯有股票,才能让时间成为你的助力。

什么3%保证金的期货、straps、straddles(复杂期权策略),我都搞不懂,也不想碰。让别人去玩那些吧。

 查理·罗斯 所以你对美国经济的未来依然乐观?觉得好公司盈利潜力依旧?

 彼得·林奇 对。不过要记住,自二战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九次衰退,将来也一定还会有。

只是现在,我们还没到衰退。它终会来,但没人能告诉你什么时候。

 查理·罗斯  但基本面不会提前给点信号吗?

 彼得·林奇 不会。你只会事后才发现:订单减少、竞争加剧、盈利下滑。

通常都是后知后觉。

没人会站出来宣布:“我们将进入为期五年的衰退。”那不会发生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