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8 07:38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12亿资金被侵占!两上市公司领百万罚单,监管“长牙带刺”筑牢中小投资者防线
近期,*ST聆达与阳煤化工两家上市公司因违规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遗漏问题,接连收到地方证监局开出的百万级罚单,合计涉及资金占用近12亿元。这两起案例不仅暴露了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更凸显了监管部门对侵占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也标志着A股市场监管正步入“高效惩处”的新阶段。
案例拆解:从违规细节看上市公司治理沉疴
*ST聆达:关联占款+违规担保,多重危机下监管强力追款
作为2010年登陆创业板的企业,*ST聆达如今已深陷经营与合规双重危机。大连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其违规行为集中爆发于2023年,且呈现“多形式、高占比”特征。
在资金占用方面,2023年6月至12月,*ST聆达关联方通过预付款转移、工程定金挪用、存单担保贴现资金划转、采购资金转个人账户四种方式,累计占用公司资金6560万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9.95%。这部分资金未履行任何审议程序,甚至未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直接切断了投资者获取真实财务信息的渠道。
违规担保问题更为严峻。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ST聆达及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金寨嘉悦、格尔木神光新能源,先后发生多笔违规担保:金寨嘉悦两次以3000万元存单为外部企业担保,公司还为时任董事长王明圣等的5000万元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12个月内,违规担保累计金额达1.26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10%,远超安全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ST聆达的合规漏洞并非个例。监管部门还发现其存在三项信息披露违规:未及时公告重要子公司金寨嘉悦(主营电池片生产)停产事宜;2023年年报未对金寨嘉悦二期项目做减值测试,也未披露设备预付款损失风险;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与关联方安徽晶飞科技的合作,同样未按规定公告。
叠加业绩承压——2016年起多年亏损,2024年亏损额高达9.50亿元,2025年4月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实施ST,*ST聆达的持续经营能力已岌岌可危。不过,监管介入成为“救命稻草”:在大连证监局的强力推动下,公司被占用的6560万元资金已全部追回,1.26亿元违规担保也已解除,为后续经营留存了一丝空间。
最终处罚结果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ST聆达被罚100万元,时任董事长、副董事长作为“首恶”各被罚200万元,合计500万元的罚款力度,释放了监管对“关键责任人”严惩不贷的信号。
阳煤化工:控股股东“强划”11亿,监管双罚+纪律处分形成震慑
与*ST聆达的关联方占用不同,阳煤化工的违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的“越权操作” 。2021年4月至6月,其控股股东华阳集团(持股24.19%)在未取得阳煤化工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划转方式,将公司账户内11.26亿元资金转至自身账户,该金额占阳煤化工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7.74%,构成典型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更严重的是,阳煤化工在2021年半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中,均未披露该笔资金占用情况,导致投资者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无法知晓公司核心财务资源被侵占的事实,信息披露义务形同虚设。
针对这一行为,监管部门采取了“行政处罚+纪律处分”的双重惩戒:
- 行政处罚层面:山西证监局对阳煤化工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150万元;相关责任人员(含公司高管)被警告,罚款金额在50万-80万元不等,合计400万元;控股股东华阳集团及主要责任人处罚更重,合计被罚690万元(华阳集团400万元、集团负责人200万元、具体执行人90万元),明确将“侵占责任”延伸至控股股东及执行环节。
- 纪律处分层面:上交所同步对华阳集团及相关人员予以公开谴责,对阳煤化工及相关人员予以通报批评,通过市场声誉惩戒,进一步压缩违规主体的“生存空间”。
幸运的是,在监管压力下,截至2021年9月30日,阳煤化工被占用的11.26亿元已全部归还。而从退市案例来看,即使公司退市,资金占用的追缴也不会终止——如2025年7月摘牌的退市龙宇,其实际控制人占用的8.82亿元资金,目前已通过股份质押等方式归还4亿余元,剩余资金的追缴仍在推进中,真正实现了“全额追缴、照还不误”。
监管升级:从“慢处理”到“快车道”,退市新规筑牢防线
两起案例的共性亮点,在于监管处理效率的显著提升。以往,上市公司从被立案到收到处罚决定,往往需要1年以上时间,而如今,监管周期已大幅压缩,形成“快速发现、快速惩处、快速追款”的闭环。
- 阳煤化工:2025年6月25日被立案调查,7月2日(仅7天后)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9月11日拿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全程仅用两个多月,创下同类案例处理速度新高。
- *ST聆达:2024年12月31日被立案,2025年8月26日收到《事先告知书》,9月12日收到《决定书》,总用时不超过10个月,且从《事先告知书》到《决定书》仅耗时半个月。
- ST银江(同类案例):从《立案告知书》到《事先告知书》用时不到8个月,从《事先告知书》到《决定书》更是仅用6天,监管效率已接近“即查即罚”。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监管制度的持续完善。2024年4月出台的退市新规,将“未按期偿还的资金占用”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明确“限期不改则坚决退市”,彻底打破了部分大股东“占用资金不怕罚”的侥幸心理。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A股市场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得到阶段性改善。
此外,监管部门还通过“穿透式核查”“跨部门协作”等方式,强化对资金流向的追踪能力——无论是*ST聆达的“个人账户转移”,还是阳煤化工的“控股股东直接划转”,均被精准识别,确保违规行为无所遁形。这种“长牙带刺”的监管模式,不仅让违规主体付出沉重代价,更切实为中小投资者筑起了一道“财务安全防线”。
行业警示:上市公司需补“治理短板”,投资者应警惕“合规风险”
两起百万罚单案例,为所有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已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规避此类风险的核心举措。
对上市公司而言,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内控机制,严格执行资金审批流程,杜绝“一言堂”式的资金划转;二是规范信息披露,对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等事项,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公告,避免因信披遗漏触发处罚;三是压实主体责任,明确控股股东、董监高的合规义务,将“避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纳入考核体系,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
对投资者而言,需提升“合规风险识别能力”:在选择标的时,不仅要关注业绩数据,更要查看公司年报中“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情况”等披露内容,若发现公司存在“大额预付款长期挂账”“未披露担保”等异常信号,需及时规避风险。同时,监管部门的处罚公告、退市预警等信息,也应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结语
*ST聆达与阳煤化工的案例,是A股市场监管“零容忍”的缩影。从12亿资金被侵占到全额追回,从百万罚单到效率升级,监管部门正通过“严惩处、提效率、强制度”的组合拳,逐步肃清市场乱象。未来,随着退市新规的深入实施、监管技术的持续迭代,上市公司治理将更趋规范,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坚实的保障——而这,正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