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用AI模拟小米和西贝应对危机的差距,看企业在AI时代的护城河

2025-09-17 06:28

01

这几天看到西贝罗永浩事件,作为专业投资者我第一时间在想,西贝还能不能上市,

西贝本来计划在2026年IPO,目标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现在深陷预制菜舆论风波,叠加持续的业绩下滑,上市计划恐怕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2011年7月,当时媒体也曝出类似的预制菜事件,味千拉面一直宣称的纯猪骨熬制汤底,实际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官网所标注的每碗汤钙含量1600克,实际检测仅有48.5毫克。

随后味千承认了相关事实,股价半个月时间大跌50%。

所以,对于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来说,我们都要考虑如何去应对这种非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特别是直接跟消费者打交道的消费品行业,可能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风险。

我在投资方案中,也会去建立相应的案例库,我在5月份曾经写了一篇《面对舆论危机,格力和小米谁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更好?》的文章,雷军危机公关能力非常强大而系统,不只是很好应对车祸风波,一个月后小米YU7新车3分钟大定还突破了20万台。

如果用雷氏的顺势智慧风格,如何去应对?

今天很多跨行业的知识都可以借助于AI去快速了解和判断,我专门用AI对西贝这件事做了回顾,并且用雷军的思维模拟了应对方法,大家可以看看AI说的对不对。

02

贾国龙的应对,被AI认为是情绪化的回应,不管是对技术性定义的偏执,还是对法律手段的优先考虑,都没有安抚公众情绪,反而加剧了危机。

这实际上违反了处理公关危机的核心,真诚地理解并回应公众的关切,而不是执着于辩论是非。

最高明的应对,往往是化防御为进攻,把质疑转变为展示品牌核心价值的舞台。

我让AI分析,假如是雷军,他怎么处理西贝这次事件?

AI给了我三个步骤。

1、快速定调,接纳情绪。

AI分析雷军很可能不会纠缠“预制菜”的法律定义,而是会聚焦于用户真实的体验和情绪,先感谢罗永浩的监督,承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和担忧是合理的,表示理解用户觉得“贵”的感受。然后,雷军会顺势将话题引向小米最擅长的领域:技术解析和过程透明。在第二步,雷军可能会举办一场“厨房开放日”直播,不仅展示后厨,还会讲解每道菜的加工流程、食材溯源、锁鲜技术,将“预加工”的必要性和科技含量娓娓道来。

然后公布详细成本构成,拆解一道菜的成本,展示原料、物流、工艺、人工等占比,解释价格问题,换取用户理解。第三步就是开始赋能品牌。

最终,雷军会开始把危机转化为一次事件营销,推出“透明菜单”,在菜单上清晰标注每道菜的制作工艺,把一部分收益捐赠给食品安全相关的公益项目。

核心就是不对抗,要共情。

我让AI用“三层响应"的危机公关沟通模型,模仿写一篇雷军式的回应声明,大家可以看一看文稿中的图。

假如西贝和贾总有时间去问一问AI,是不是现在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也在思考,在AI时代,企业新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大家借鉴。

03

第一个护城河:在细分领域建立产业穿透性的认知壁垒。

巴菲特说自己从来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行业,这个原则在AI时代其实更加重要。

与其追求全行业覆盖,不如在细分领域深耕,建立别人无法替代的认知优势,像我选择聚焦2C的白色家电与智能家居领域、互联网龙头公司,连续十几年的股东会跟踪、数十次的产业调研,让我对这些企业的“渠道关系、技术迭代、用户需求”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结合AI的工具优势就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比如我可以让AI整理所有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再结合我多年的追踪和研究,就能判断哪些企业的研发是“真投入”,哪些是“凑数字”,这种能力,就是AI时代的稀缺资产。

第二个护城河:复杂决策的判断力。

互联网时代解决了信息差,AI时代能解决我们的认知差。

今天的AI大模型有强大的身份假设、创意和理解模型的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我给它的内容,把所有要点串联起来进行人物的分析、模拟和危机公关的回应措施。

当然,我输入给AI的参考资料,比如2011年味千拉面事件、三层响应危机公关沟通模型,这些就是来自我自己对同行横向和跨界纵向的认知了。

这是AI大模型无法取代,也是我们在AI时代的关键能力,AI可以替代重复性劳动,但无法替代深度思考。

这种深度思考不只是来自数据分析,而是来自大量我与用户的深度交流,来自我踩过的坑和犯过的错,来自我对行业发展的深度观察。

就像我今天去分析企业财报,会用AI快速处理财务数据、生成对比报表,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实地调研,跟用户、管理层去交流,在跟踪行业动态的时候,我会让AI筛选政策信息、整理新闻摘要,自己专注于挖掘信息背后的产业逻辑,让AI更快地验证我的判断,这就是在AI无法触及的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

所以,优秀的经营者和价值投资者,不会畏惧AI的崛起,而是利用AI提升认知和效率,同时明确AI的定位,它是“手脚”,而不是“大脑”。

第三个护城河:用长期主义构建信任网络。

无论是与企业家的交流,还是与其他投资者的互动,长期主义都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我常年参加腾讯、美的、格力、比亚迪等公司的股东会,不是为了获取短期消息,而是为了与管理层建立持续的沟通,感受企业的发展节奏,在分享投资观点时,始终基于长期价值判断,而非短期市场波动。

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会逐渐形成个人的 “信任品牌”,就像巴菲特的每一次股东大会都能吸引全球投资者,不是因为他能预测股价,而是因为他的长期投资哲学赢得了信任。

在今天信息快速传播,充斥短期噪音的时代,这种可信的声音反而更具吸引力,24号我也会走进家电龙头企业,探访工厂,和管理层深度交流。

04

未来在AI技术加快发展过程中,我相信企业的护城河,本质与巴菲特的价值逻辑一脉相承,它不是静态的技术或技能,而是动态的、扎根于人性与产业规律的产业穿透性认知、复杂决策判断力和深度人际关系信任链。

这三个能力,既是企业抵御竞争的屏障,也是投资者与企业家自我进化的方向,就像巴菲特滚了几十年的雪球,核心从来不是速度,而是雪球滚的方向与坡的厚度。

最后,我也给大家三个问题在AI时代思考自己的护城河和核心能力。

你所在的行业中,哪些能力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你的 “个人护城河” 是什么?

在做投资或经营决策时,你如何平衡AI的数据支持与自己的经验判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案例?

你认为“信任”在AI时代的商业世界中,价值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