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免费速投】陈人杰教授,郭玉国研究员,李泓研究员,张强教授联袂主编,12月出版!“超过500Wh/kg的电池”专刊邀您投稿

2025-09-17 14:09

    电动飞行器、电动船舶、长续航电动汽车、先进信息终端、智能机器人等在快速发展,研发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的电池,对于支撑低空经济、绿色交通、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超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面临很多科学和技术的挑战,需要发展超越传统电池的技术,需要原始创新和成体系的基础研究。鉴于此,《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定于202512出版超过500Wh/kg的电池刊,探讨发展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体系、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以期推动我国先进电池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保持我国在电池领域的持续领先优势。本专刊特邀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诚邀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撰稿,综述或研究论文均可,综述以介绍自己的工作为主,衷心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邀请!

征稿范围

专刊具体信息

征稿时间20251030日前

修回时间20251115日前

出版日期20251228

征稿范围:

1) 超高比能电池正极材料

2) 超高比能电池负极材料

3) 超高比能电池电解质材料

4) 超高比能电芯设计

5) 超高比能电芯安全预警

6) 超高比能电池计算模拟

7) 超高比能电池系统设计

8) 超高比能一次电池开发

9) 超高功率一次电池开发

10) 电动航空动力电池开发

11) 先进电池标准体系建设

12) 超高比能电池性能评测

投稿方式:请有兴趣的作者按照期刊投稿指南准备稿件,并注明投稿至超过500Wh/kg的电池专刊。投稿网https://esst.cip.com.cn/CN/2095-4239/home.shtml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期待您的精彩来稿,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特邀主编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教授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与材料学部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家部委能源专业组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能源转换及存储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全国电池行业专家,《储能与动力电池技术及应用》丛书编委、《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eScience Energy》、《中国材料进展》和《电化学》编委等。主要从事新型电池及关键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展多电子高比能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与结构器件、绿色电池资源化再生、智能电池及信息能源融合交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研制出能量密度从300Wh/kg到800Wh/kg不同规格和性能特征的锂二次电池样品,先后在高容量通信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开展应用。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质》科学出版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腾讯科学探索奖、美团青山科技奖、国际电化学会ISE Tajima Prize等。

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研究,在新型二次电池(全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和纳米结构储能材料的研制及规模化制备应用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实现了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千吨级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人引用超过80000次,h-index为143,连续10年被科睿唯安评选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电池方面英文专著1部。获外国发明专利授权15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7件,成果转化多项。

现兼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和副秘书长。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和《电化学》期刊副主编,《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和《中国科学:化学》《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的编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

李泓,男,汉族,1970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四五储能与智能电网重点专项总体组组长,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技术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和固态离子学。提出和发展了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合作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引用超过65000次,H因子135。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已获授权120余项。目前担任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的储能相关专委会副主任。《储能科学与技术》常务副主编。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

张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清华大学刘冰奖、国际电化学会议Tian Zhaowu奖。2017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离子溶剂配合物概念,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现担任国际期刊Angew. Chem.首届顾问编辑J. Energy Chem.Energy Storage Mater. 《储能科学与技术》副主编,Particuology能源颗粒主题编辑,MatterAdv. Funct. Mater.等期刊编委。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储能科学与技术》(月刊)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创刊于2012年的储能领域唯一的 Scopus 收录、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核心(CSCD期刊,统一刊号CN 10-1076/TKISSN 2095-4239,中国科协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化工学会主办,中国化工学会和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科协项目及行业荣誉,现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审稿周期约2个月,发表周期约4个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