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7 20:53
9月预购季收官(Day4),苹果iPhone 17系列交出了一份“交付周期拉长”的成绩单。根据高盛9月15日发布的研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美国等核心区域,iPhone 17的交付周期普遍比去年的iPhone16更长。
基础版(base)周期多8天,Pro Max更是多8天,就连定位中端的Air型号(替代去年的Plus)也多等3天。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陆市场的交付周期领跑全球,base/Pro/Pro Max型号要等足足5周,而iPhone Air还因eSIM政策延迟上市。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等手机的时间变长或许只是“小烦恼”;但对投资者、产业链厂商乃至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这组数据藏着三重关键信号:需求是否真的“爆棚”?供应链能否接住增量订单?让我们来抽丝剥茧现象下的本质。
要判断交付周期拉长的原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比需求和供给”。
需求端:周期拉长不是“首日狂欢”,而是“持续放量”
高盛特意追踪了预购Day1(9月12日)和Day4(9月15日)的周期变化,结果很能说明问题:
Day1数据:全球范围内,iPhone 17 base型号交付周期比iPhone 16长8天,Air比16 Plus长3天,Pro长3天,Pro Max长8天;
Day4数据:base型号周期进一步拉开差距,比16长了近2周,Air、Pro、Pro Max虽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仍维持在高位(比如Pro Max在美周期24天,去年仅17天)。
这意味着什么?预购需求不是“首日冲量”的短期脉冲,而是有持续的用户下单支撑。
供给端:苹果已加码生产,25%增产仍追不上需求
更关键的证据是苹果的生产计划。根据科技分析师Ming-ChiKuo的消息,iPhone 17的base、Pro、Pro Max型号计划产量同比增加25%,而iPhone Air的产量更是去年iPhone 16 Plus的3倍。
一边是供给大幅扩张,一边是交付周期仍在拉长——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需求增长速度超过了供给扩张速度。简单说就是“造得快,卖得更快”。这种“供需差”在高端机型上更明显:Pro和Pro Max的周期始终比base、Air更长,比如中国大陆Pro/Pro Max要等5周,美国要等24天,英国要等3周。
为什么高端机型更“抢手”?核心还是苹果的“高端化战略”见效了。今年Pro系列新增了两大卖点:一是eSIM-only版本(无实体卡槽)的电池容量更大,二是Cosmic Orange、Silver等新配色成了“爆款”(这两个颜色的周期比其他颜色长1-2周)。用户愿意为“更好的体验”多花钱,而高端机型的毛利率本就更高,这对苹果的营收和利润来说,无疑是“双重利好”。
看完美国、日本、英国等市场的数据,重点关注下中国大陆——这个占苹果全球出货27%的核心市场,不仅周期最长,还藏着一个“特殊变量”:iPhone Air延迟上市。
先看一组具体数据:9月15日当天,iPhone17各型号在中国大陆的周期是:
base型号:5周(美国3周、印度1周、日本4周);
Pro/Pro Max:5周(美国24天、英国3周、香港3周);
Air型号:暂未上市(延迟原因是eSIM政策)。
为什么中国大陆周期这么长?核心是“需求基数大”。苹果在中国大陆的installedbase(设备安装基数)已经突破2亿台,每年的换机人群就有几千万。而且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用户从旧款iPhone升级到Pro系列以及部分消费者从安卓转向iPhone——这部分“增量+存量换机”需求叠加,自然会推长交付周期。
举个例子:去年iPhone16 Pro Max在中国大陆的周期是4周,今年涨到5周,而产量还增产了25%,这背后就是“换机需求”的真实释放。
同时,中国大陆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iPhone Air因“eSIM监管政策”延迟上市。苹果官方已明确表示“正在和监管部门协调,争取尽快推出”,但短期来看,这可能带来两个影响:
一是“需求分流”:原本想买Air的用户(定价999美元,256GB,比Pro便宜100美元),可能会转而去买base或Pro型号,进一步推长这些型号的周期;
二是“后续补涨”:一旦Air上市,大概率会带来一波“补单潮”。毕竟Air的定位是“中端性价比款”,针对的是预算在1000美元左右的用户,这部分需求此前被暂时压制,上市后会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反观其他区域,美国相对稳增、日本略降,全球需求“分化但不疲软”
美国:作为苹果第一大市场(区域权重51%),Day1平均周期比16长3天,其中Air型号从“无等待”变成要等4天,ProMax从17天涨到24天,需求稳步增长;
英国/印度/香港:分别增长8天、3天、1天,尤其是印度市场,虽然周期绝对值短(3天),但同比增长3天,说明苹果在新兴市场的渗透有成效;
日本:是唯一周期下降的市场,从29天降到23天,可能是去年需求提前释放(16系列在日推出了定制版),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
整体来看,全球主要市场除日本外,需求均呈增长趋势,苹果的全球份额仍在巩固——这和安卓阵营“高端机型疲软”形成鲜明对比,也印证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护城河。
苹果的每一次增产,都是产业链的“狂欢信号”。iPhone17的25%增产计划,涉及上千家供应商,从芯片到屏幕,从电池到组装,都会直接受益。但不同环节的“受益程度”不同
1.组装环节:立讯精密先“受益”,但毛利率偏低
苹果的最终组装主要靠三家企业:富士康(承担60%以上Pro系列订单)、和硕(base、Air订单为主)、立讯精密(部分Pro订单)。这次25%的增产,意味着组装订单会同步增加,尤其是Pro系列的订单——因为Pro工艺更复杂(比如钛金属中框、高刷屏贴合),组装单价比base高30%左右,对立讯精密这类厂商的营收拉动更明显。
不过要注意,组装环节竞争激烈,毛利率普遍在5%-8%之间,更多是“量增驱动”,利润弹性不如上游零部件。
2.核心零部件:屏幕、电池、芯片是“利润高地”
真正能“赚大钱”的,是那些有技术壁垒的核心零部件环节:
屏幕:Pro系列用的是120Hz高刷新率OLED屏,供应商主要是三星显示和LG显示。这类屏幕的单价比base的60Hz屏高50%以上,而且产能相对紧张,苹果增产会直接推高屏幕厂商的订单量;
电池:eSIM-only版本的电池容量更大(比如ProMax电池从4441mAh提升到4800mAh),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国内供应商如欣旺达、德赛电池已进入苹果供应链,会直接受益;
芯片:iPhone17搭载的A18芯片(台积电3nm工艺),是手机的“核心大脑”。台积电作为独家代工厂,苹果增产意味着晶圆订单增加,而3nm工艺的单价比4nm高20%,对台积电的营收和毛利率都是利好。
苹果产业链巨大的机会本质是“短期硬件增量+长期生态韧性”的双重支撑:
短期:iPhone营收撑起增长“基本盘”
苹果2024财年(F24)营收中,iPhone占比51%,是绝对的“压舱石”。高盛预测,iPhone17的强劲需求会推动F4Q25(2025财年第四季度,对应2025年9-12月)iPhone营收同比增长8%-10%,进而带动整体营收增长6.4%。
长期:服务收入是“第二增长曲线”
更核心的逻辑是苹果的“生态壁垒”。苹果的服务收入(包括AppStore抽成、AppleMusic、AppleTV+、iCloud等)具有“高粘性、高毛利、经常性收入”的特点——只要用户在用iPhone、iPad、Mac,就可能持续付费。未来5年苹果的毛利增长主要来自服务收入,而目前服务收入占比仅20%左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回到最初的问题:iPhone17交付周期拉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短期而言,这是“需求强劲”的信号,叠加25%的增产计划,会直接拉动苹果F4Q25营收和产业链订单,高盛给出了13.6%的上涨空间也反映了这种乐观预期。
但对长期而言,iPhone17只是“信号弹”——苹果的核心价值早已不是某一款手机的销量,而是“20亿台设备+服务收入”的生态闭环。只要这个闭环不被打破,哪怕某一代iPhone销量波动,苹果的长期增长逻辑也不会动摇。
因此,国内以立讯精密为核心的苹果产业链,依然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
如果,你对中国科技股投资感到困惑,
如果,你对接下来如何应对科技板块波动感到迷茫,
如果,你对应当关注哪些科技细分方向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请扫码加入我们,获取更详细的产业链分析和投资策略,跟随格隆汇研究院一起,在AI的浪潮中把握确定性机会,分享产业革命的红利吧!
注:文中所提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务必做好独立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