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产业资本逆势增持银行股,用真金白银传递信心

2025-09-17 20:02

9月的A股市场,银行板块掀起一轮增持热潮。光大银行控股股东光大集团增持金额5166.10万元;南京银行大股东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增持该行股份5677.98万股,占总股本0.46%;苏州银行12名董高监在短短一周内合计增持金额达496.04万元,完成原定计划的118%。

产业资本和银行内部人员正在用真金白银的增持行动,表达对这个板块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一系列增持行为背后,是银行业的业绩改善与估值洼地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是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价值投资的重新审视。

产业资本疯狂抢筹,5%股息率成资产荒下的“香饽饽”

银行股增持潮中,各类主体纷纷登场。大股东、董监高成为增持的主力军,用自有资金真金白银地投入。

除了光大银行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自愿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他们累计增持422.93万股,金额3190.2万元,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

青岛银行也发布公告,大股东国信产融控股计划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方式增持该行股份。增持数量不少于2.33亿股且不超过2.91亿股。

重庆银行、浙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十余家上市银行也宣布了重要股东及董监高的增持计划,部分已经实施完成。

从增持主体来看,涵盖了中央控股集团、地方国资、信托公司、银行管理层等多类型机构和个人,体现了对银行股投资价值的广泛认可。

增持行动的背后,是产业资本对银行股投资价值的深度认可。多家银行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增持是基于对自家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这种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银行业基本面稳健支撑的基础上。

股东增资是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监管环境下,银行资本实力对业务发展和风险抵御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增持,股东不仅表达信心,也直接增强了银行的资本实力。

此外,南京银行的案例还显示,增持可能用于弥补可转债转股导致的持股稀释效应。在“南银转债”成功转股后,紫金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的持股比例被摊薄,增持是为了恢复持股比例。

从更深层次看,产业资本的增持还体现了战略布局的意图。对于地方产业资本而言,增持区域性银行可能蕴含着稳定股价、强化产融协同的战略考量。通过股权纽带深化银企合作,能更好地支持地方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融资。

银行业的增持潮背后是行业基本面的稳健支撑。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超六成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增”。南京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8.64%;归母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8.84%。

尽管业绩改善,银行股估值却仍处于历史低位。最新数据显示,南京银行PE(市盈率)才6.23倍,PB(市净率)才0.75倍;光大银行市盈率约为5倍,市净率约为0.43倍;银行业PE均值为7.18倍,PB均值为0.72倍。这种低估值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上半年,银行板块成为A股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板块之一,中证银行指数上涨15.6%。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41家银行股价上涨,其中29只银行股实现两位数涨幅。”

此外,上市银行在分红机制上的创新与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投资价值。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密集公布中期分红计划。

工商银行以503.96亿元分红总额领跑。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也均派发中期“红包”。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宁波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也敲定了中期派息方案。多次分红进一步强化了价值投资理念,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在“资产荒”背景下,高股息率使银行股具备配置价值。

东莞证券分析师吴晓彤在研报中指出:“资金向银行板块迁移的逻辑仍为确定性稀缺时代对相对安全边际的追逐,只要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的核心矛盾未发生根本性扭转,险资、被动资金以及公募基金等增量资金对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股的配置需求就会持续存在。”

越跌越买!产业资本逆势扫货银行股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银行股需要一套不同于成长股或主题投资的思维框架。银行股是典型的“价值股”和“周期股”,投资逻辑核心在于 “估值、分红、确定性”。

兴业证券宏观研究员向巴伦中文网表示,选择标的时需要分层筛选,对号入座,不要将所有银行股混为一谈,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层,风险收益特征不同:

首先,国有大行具有超高股息率、业务极度稳健、抗风险能力强、估值最低(PB常年在0.5倍左右)、股价波动小。增长缓慢,但分红确定性最高。适合保守型投资者,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退休人群、低风险偏好者,核心目的是“收租”。

其次,优质股份制/城商行具有盈利能力更强(ROE更高)、业绩有一定成长性、业务更具特色(如财富管理、投行、零售)。估值高于大行,股息率可能略低,适合稳健进取型投资者或者希望兼顾分红与成长的投资者。

最后,其他中小银行估值可能极低,但不确定性较高。这些银行受区域经济影响大,或资产质量存在隐忧,适合高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深度价值投资者,需要具备很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去甄别风险。

当PB低于历史均值,尤其是低于0.7倍甚至0.6倍时,是很好的分批买入区域。同时,股息率超过5%甚至6%时,吸引力巨大。

一位资深股民告诉巴伦中文网,买入银行股就要抱着“股东”心态,你的主要收益来源是每年的分红,不要过于关注短期股价波动,并且用其股息再投资,可以将收到的现金分红在股价低迷时继续买入更多股份,长期复利效应惊人,这样的操作长期以来占据他持仓的30%左右。

从短期市场表现上看,不少银行在7月以后持续出现一波回调,Wind银行指数自7月11日的高点至9月中旬,跌幅超过7%,区间最大回撤达到-10.32%。其中,国有大行相对抗跌,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如民生银行、厦门银行、上海银行)调整更为明显,跌幅均超15%。

然而,面对股价回调,产业资本和银行内部人员选择了“越跌越买”。增持主体包括控股股东(如光大集团、紫金信托)、实际控制人(如成都银行的相关股东)、董监高及核心骨干(如华夏银行、苏州银行)。他们用“真金白银”传递对银行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

市场对银行股存在一定的分歧:乐观方认为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净率PB普遍低于1),股息率较高(多家银行超5%,甚至6%),提供了较好的安全边际和现金流回报。在“资产荒”的背景下,这对险资等长期资金有吸引力。

谨慎方担忧如果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资金可能流向高成长性的板块,银行股短期内可能缺乏超额收益的弹性,同时,经济复苏的强度和持续性也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综合来看,银行股后续走势可能会呈现“基本面托底、市场风格主导弹性”的特征。经济逐步回升有望带动信贷需求改善和资产质量预期修复,银行业的基本面有支撑。同时,高股息特性意味着股价下行空间相对有限。

银行股能否有更好的表现,短期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风格的变化。若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追求稳定分红,银行股会更受青睐;若市场追逐高成长赛道,银行股则可能表现平淡。

未来银行股的投资机会可能更多是结构性的。经营稳健、区域经济基础好、零售业务突出的银行,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认为:“从长期视角看,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模式的关键转型期——正由以往以规模驱动和顺周期扩张为特征的传统路径,逐步转向更注重质量、具备弱周期韧性特征的精细化经营。这一转变具体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持续提升、客户分层经营不断深化,以及非息收入占比稳步提高。”

截至2025年6月末,险资按持股数量统计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六只为银行股。国有大行因其高股息、低估值和防御属性成为核心红利资产。江苏交通控股、南京高科、东部机场集团投资公司等产业资本也在上半年大笔增持南京银行,持股1%以上股东主动增持近60亿元。

这些信号表明,银行股的投资逻辑已从以宏观经济为锚的“成长周期”转向以资产稀缺性为核心的“低波红利”。在资本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银行股正以其稳定的分红和低估值的优势,成为产业资本和长期投资者的“压舱石”。(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