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央企大模型赛道现状

2025-09-17 15:57

(来源:企观国资)

央企的投资热潮,正吹向大模型。

公开数据显示,已有30多家央企落地了66个大模型。这些央企包括中核集团、中国船舶、中国航天科工、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中煤集团、南方电网、中国移动等。

01

先锋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官网首次提出开展“AI+专项行动”。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提出“探索模型应用新形态,提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优化交互体验。建立健全模型能力评估体系,促进模型能力有效迭代提升”。

央企闻风而动,最先起跑的是三大运营商。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移动一次性发布“九天·海算政务”“九天·客服”两大行业模型,按下大模型应用启动键。

2024年,中国移动又推出“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

2025年,中国移动已沉淀40余款行业专属模型,在能源、交通、医疗等场景落地百余个标杆案例。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紧追不舍。

中国联通推出的元景大模型体系,包含1套基础大模型、1个大模型平台和M种行业大模型,核心能力涵盖语言、视觉、语音多模态处理,支持常识问答、实时转写、图像识别等功能。

中国电信则亮出“星辰”大模型。星辰大模型是中国电信自主开发的语义大模型,是首个国产万卡集群模型,并在央企中率先全面开源。

三大运营商之所以能快速出牌,靠的是三张王牌:

首先是算力。三大运营商手握全国过半IDC资源,GPU上架即可点火,无需四处“借锅灶”。

其次是数据。在数据赛道,三大运营商扎得最深。电网如何跳闸、煤矿如何采掘、高铁如何调度,三大运营商早已沉淀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正好拿来喂模型,让算法一眼看懂产业“黑话”。

再次是身份。央企的“国字号”招牌是一张安全通行证。政务内网、电力专网、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别人挤破头也进不去的核心场景,三大运营商推门即入,还自带保密协议。

三张牌合在一起,便成了“王炸”。

02

集团军

三大运营商之后,其他央企全面跟进。

据《企业观察报》梳理,已有 30 余家央企陆续“放榜”,累计上线 66 个大模型。分别是中核集团、中国船舶、中国航天科工、中国电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三峡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招商局,等等。

铁科院的“铁科智问”、中国电科的“小可”“智栾”、中国电子的“星智”、航天科工的“信诺”、中国石油的“昆仑大模型”、中化的“天枢智研”、中石化的“胜小利”、中国海油的“海能”、南方电网的“大瓦特”大模型、国家能源集团的“基石”、三峡集团的“大禹”、中核的“龙吟”、中煤的“地和”、中国煤科的“太阳石”,等等。

这些大模型已经运用在铁路、电网、矿山、炼化、政务等场景里。

比如,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铁科智问,把列车运检规程、工务维修手册、调度语音指令全部喂给大模型,是一个能在 4 秒内回答“京沪高铁徐州段接触网异常该谁处置”的智能助手。

再如,中石油率先自主研发的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涵盖语言、视觉和多模态,成为行业标杆。这套系统已全面应用于地质勘探、炼化生产、装备设计和数字员工等场景,实现了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经营的全链条智能化覆盖。

还有,南方电网的大瓦特大模型,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至少全年8760个运行方式的仿真计算,相比传统仿真软件,分析速度和精准度都大幅提升。作为全球首款电力系统智能仿真专业大模型,“大瓦特·驭电”能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央企的信息化建设是把“业务搬上了网”,那么今天的大模型落地,则是把“经验炼成了智能”。

03

获利如何

市场玩家四分天下:大模型厂商卷参数、科技大厂卷生态、创业公司卷场景,央国企卷资金。

基础大模型有多烧钱?

行业共识是“10亿元起步、每年续费3亿元”,当别人“退烧”,央企正在继续“加柴”。

但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央企似乎并未吃上这波大模型的红利。在央企大模型收入方面,通信企业和非通信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具体表现在收入上,中国电信2025年上半年智能收入(包含大模型和算力收入)63亿元,整个公司经营收入为2715亿元,大模型收入最多占比2%。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实现营运收入54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通信服务)收入为4669.89亿元,大模型在其中的收入微乎其微。

2025年上半年,中国联通营业收入为2002亿元,其中主营业务(通信服务)达到1319亿元。财报中并没有提及大模型在2025年上半年的具体收入。

中国移动“九天”、中国联通“元景”、中国电信“星河”等大模型亮相,但这些大模型在其财报中并没有出现直接盈利的表述。

其他非通信央企,大模型收入更是少之又少。比如中国石油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5万亿元,营收主要来源于油气业务、炼化业务和新能源业务,暂未提及大模型收入情况。华润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4376亿元,也未明确大模型收入相关信息。

可对比的是百度,大模型已经成为百度推动业绩增长的重要方向。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百度营收325亿元,大模型相关产品已占50亿元左右。

04

为什么

为什么?

首先,央企大模型的AI业务主要集中在服务央企自身的主业,服务对象多为内部单位。例如,三大运营商作为央企,其大模型业务的服务对象也主要集中于自身体系内的相关单位以及部分合作的政府和企业客户。中国石油打造的大模型系统都是为油田体系服务。虽然能轻易获取大量企业数据,但这些数据专业性强、应用场景小众,一年下来,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项目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推出标准化产品、面向大众市场,因此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次,在投资方向上,三大运营商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算力”中,但这些投入更多是为自身提供基础服务,尚未形成独立的、可变现的产品体系。

最后,存在技术融合问题。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技术融合明显不足。例如,中国移动的“九天”、中国联通的“元景”等大模型项目,往往更像是独立的研究组织,强调算法数量、数据规模、技术能力和安全性等指标,看似“数据牛、技术牛、安全性好”,但尚未真正与主业融合。中国移动的大模型活跃用户虽已超过5000万人,但缺乏明确的业务闭环,导致这些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模糊不清,难以明确其使用大模型的具体目的。中国联通虽然宣称打造了多种“共生”大模型,却难以明确这些大模型究竟为其主业带来了哪些实质性帮助。与它们相比,百度就能够将大模型迅速切入到地图等具体业务中,形成协同效应。

央企发展大模型,应体现在让用户能够切实受益于大模型产品,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主业升级与价值创造。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