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防水材料|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防水

2025-09-17 08:1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孙明新  冷威

2025H1全国住宅用地(含综合地块)成交面积同比转正,企业拿地积极性逐渐恢复,有望带动新开工面积的好转。我们在当前时点推荐防水板块,一是由于防水是与开工端相关的板块,二是防水行业集中度已经明显提升。此外,在反内卷下我国防水产品价格逐渐企稳。

为什么是现在:需求拐点渐近。

我国房地产开工面积自2020年以来连续下滑,2024年新开工面积仅为2019年高点时的33%,我们预测2025年新开工面积降幅将收窄。美国、日本进入住宅存量需求时代后的人均住宅新开工面积维持在0.4-0.8平方米,而2024年我国人均需求快速收缩至0.4平方米,存在超跌现象。根据中指研究院,2025Q1/2全国住宅用地(含综合地块)成交面积分别为4236、5012万平,同比增长2.4%/2.3%,我们通过各公司公告统计的2025年1-7月样本企业拿地面积为1617万平,同比增长39%,拿地数据均由负转正。考虑到从拿地到开工需要3-9个月的时间,我们预计新开工面积或将于今年下半年同比转正,出现月度拐点。

为什么是现在:竞争格局优化。

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下行,叠加房企债务压力使得上游企业形成应收账款坏账,消费建材行业迎来洗牌,很多细分行业企业数减少、集中度明显提升。根据无破数据,2021-24年,房地产业/建筑业/家装业企业的破产数量分别增加至1878/1085/440家,占比约为1.9%/1.6%/2.2%。未来看,随着“好房子”需求的提升,小企业的低价低质产品生存空间会逐渐减少,龙头企业丰富的产品矩阵和研发优势更为凸显。

为什么是现在:估值具备性价比。

截至2025年9月10日,建材(中信)指数的PB为1.3x,处于上市以来10%的分位数,为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估值水平的后20%。截至2025年6月底,装饰材料(中信)的基金持仓比例为0.13%,低于标配比例0.11ppts。因此,无论从估值还是基金持仓来看,消费建材行业均处于底部位置,具备弹性和空间。

为什么是防水:地产产业链的早周期品种。

防水材料分为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其中防水卷材的市场容量更高,且一般用于开工土建环节,用于阻隔建筑物的地下部分被水的侵蚀,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我国防水材料行业市场容量随着地产开工的大幅下行出现了相较其他消费建材行业更大的压力,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2024年防水材料产量相较2021年高点下滑38%。相较美国,我们人均防水市场需求仍有提升空间。根据美国防水龙头Carlisle的公告,2024年美国防水材料市场规模约140亿美元,对应人均市场需求为288元;而目前我国人均防水市场需求仅为64元。

为什么是防水:格局已优,价格已提,龙头盈利拐点已现。

防水材料具备价值量低、但是犯错成本高的材料属性,因此龙头企业的品质保障、品牌背书极为重要,理应具备高集中度。如根据Principia,2018年北美商用屋面防水CR6达54%。2025年7月,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北新防水、宏源防水、卓宝科技等陆续发布提价函,防水材料价格拐点已现。龙头企业25Q2收入同比降幅相较Q1明显收窄,也是行业需求见底的有力佐证。

风险因素。

房建和基建需求较弱;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防水公司业务市占率提升不及预期;防水公司多元化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应收款项风险控制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2025H1全国住宅用地(含综合地块)成交面积同比转正,企业拿地积极性逐渐恢复,有望带动新开工面积的好转。过去几年在较大经营压力下,中小企业出清速度加快,且在“好房子”需求下,龙头企业的产品优势更为明显。我们在当前时点推荐防水板块,一是由于防水是与开工端相关的板块,二是防水行业集中度已经明显提升。过去两年防水行业持续价格战导致整体利润率下降,也倒逼很多企业退出,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痛苦期后,价格端出现企稳的迹象。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16日发布的《基础材料与工程服务行业反内卷系列研究之一暨防水材料行业系列研究之四—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防水》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