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产业叙事:澜起科技

2025-09-16 18:51

作者:新财富产业研究院

2004年,被誉为“中国IC设计海归第一人”的杨崇和,其结束在IDT的任职协议,同年于上海创立澜起科技

企业命名源自苏辙诗句“动作涛澜起”,既暗含杨崇和对前创企业“新涛半导体”(1997年创立,后售予IDT)的延续之意,亦寄托“后浪推前浪”的产业雄心。

创立之初,澜起科技以数字电视的机顶盒芯片开始切入市场,但真正奠定其行业地位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成功突破DDR3内存接口芯片技术,自此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在高端内存核心领域打破国际垄断,同时也成为中国地区唯一具备内存接口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

01

奠定技术基础与登陆纳斯达克

2004年,境外主体Montage Group(BVI)注册成立,同年核心运营实体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初始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彼时,正值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化的浪潮兴起之际,其创始团队凭借在美半导体企业的深厚积累(杨崇和曾任职于美国国家半导体、上海贝岭,并创立新涛科技),进而首先瞄准数字电视的机顶盒芯片市场——此时的澜起科技采取“双业务并行”经营策略,以成熟的机顶盒业务的现金流(2012年占比营收超90%),进而支撑高门槛的内存接口芯片研发。

2006年,澜起科技获得了关键的早期融资(英特尔、永威合计领投1000万美元A轮融资),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130纳米CMOS工艺DVB-S调谐芯片),进而这一系列产品的成功,为澜起科技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以及全球产业生态的有力背书,特别是英特尔的早期介入,为其后续专注于服务器生态链埋下了伏笔。

如今回望,消费电子市场虽然广阔,但利润率相对较低,技术门槛和迭代速度也对澜起科技的长期发展构成了挑战。彼时,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兴未艾,服务器市场对高性能、高可靠性芯片的需求正快速增长,进而澜起科技并未止步于消费电子,很快将战略重心转向了技术门槛更高、市场价值更大的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

2011年,成为澜起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澜起在DDR3内存接口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此标志着澜起科技正式敲开了通往服务器市场的大门。凭借在内存接口技术上的成功,澜起科技的业务重心开始从消费电子市场向企业级市场倾斜,同时其产品也获得了包括三星、SK海力士等全球主要内存厂商的认可,进而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国际资本的支持,澜起科技开始筹备赴美上市。

2013年,澜起科技的控股公司Montage Group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澜起的国际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地位。然而,此次看似风光的上市,后续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华尔街的做空机构对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进而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面对复杂的美国法律诉讼和持续的负面影响,澜起科技做出了一个果断而富有远见的决定——私有化。

02

回归中国与核心业务重塑

2014年,在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中方资本的支持之下,澜起科技完成了私有化,同步从纳斯达克退市。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这次退市虽是应对危机的被动之举,但客观上也为澜起科技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调整发展战略的时间窗口期。不久之后,澜起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业务重组,转让了经营多年的消费电子芯片业务,进而将所有资源聚焦于服务器的芯片领域——这一“断臂求生”式的战略聚焦,后来也是其能够成长为全球行业巨头的关键一步。

如今回望,聚焦服务器芯片的战略指引之下,澜起科技也敏锐意识到,仅凭内存接口芯片的单点业务突破,难以在英特尔等全球巨头主导的服务器生态之中获得稳固的市场地位,进而澜起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模式,以嵌入全球主流的X86计算平台。因此,在退市期间,澜起完成了两项关键市场布局:一是主导研发DDR4全缓冲“1+9”架构,成功被全球标准组织JEDEC采纳为国际标准,进而首次实现中国企业在内存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二是启动“津逮服务器”研发,通过融合自研安全模块同时绑定英特尔CPU,同步打造国产化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津逮服务器”通过与英特尔的深度绑定,澜起科技获得了市场X86生态系统的准入证,进而其产品能够无缝兼容全球主流的软硬件环境,极大地拓宽了市场空间(英特尔后来也成为澜起第二大股东),同时澜起的业务产品线也从单一的互连类芯片,延伸到了服务器平台级的解决方案。在此期间,C轮融资也吸引了包括中国光大集团、中信证券等国有资本和市场化投资机构,进而也为其后续登陆科创板奠定了股东基础。

与此同时,经过私有化的数年卧薪尝胆之后,澜起科技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DDR4内存接口芯片开始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选择,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为“硬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科创板的推出,进而为澜起科技提供了回归本土资本市场的绝佳时间节点。

2019年,澜起科技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首日即暴涨近300%,市值突破千亿,本土资本市场以极高溢价回应了其技术自主化的市场成果。整体来看,这一发展阶段,从纳斯达克退市到登陆科创板,澜起科技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价值回归,进而实现以退为进,将美国资本市场的挫折转化为技术聚焦与国产替代的战略支点,这也为其后续在DDR5、CXL等前沿技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强大的现金流支持。

03

开始迈向全球领导者

进入2020年代,全球数据中心迎来了从DDR4到DDR5内存技术的重大代际升级。相较之下,DDR5在速率、容量和功耗的控制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内存接口芯片迎来了全新的设计挑战——澜起科技凭借在DDR3和DDR4时代所积累的深厚技术功底,进而精准预判并深度参与了全球DDR5标准制定。

自此,澜起科技进入技术爆发期——全球范围率先推出DDR5第一子代和第二子代内存接口芯片(RCD/MRCD)及内存缓冲芯片(DB/MDB)套片,进而成为全球唯二能提供全系列DDR5内存接口及配套芯片的供应商,同时市场份额突破50%,强化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从DDR3技术追赶到DDR5全球市场主导,澜起科技成功证明了唯有底层协议的创新才是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与此同时,澜起除了布局传统的内存接口芯片RCD/DB之外,积极同步拓展到内存模组的其余配套芯片SPD/TS/PMIC,特别是如今DDR5时代所带来的新型增量空间——内存接口芯片CKD(时钟发生器)、MRCD(多路复用寄存时钟驱动芯片)、MDB(多路复用数据缓冲芯片)。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在巩固内存接口芯片领导地位的同时,澜起正在布局未来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PCIe Retimer与CXL MXC芯片。趋势上来看,算力革命显著带来传输速率的不断提升,信号完整性问题日益凸出,进而澜起前瞻性布局PCIe Retimer芯片,其PCIe 4.0 Retimer芯片2020年已成功实现量产,并于2022年全球首发CXL MXC内存扩展控制芯片及PCIe 5.0 Retimer,直指AI算力瓶颈,进而此产品线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可预见的未来,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澜起在CXL领域的布局——CXL技术被视为未来数据中心实现内存池化、解决“内存墙”问题的终极方案之一。整体来看,澜起科技积极布局了包括CXL 2.0 MXC芯片、PCIe 6.x/CXL 3.x等前沿产品线,进而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澜起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内存接口领域的领导者,而是要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互连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

2025年,国内头部云厂商开始推出基于CXL内存池化的AI推理加速服务,以及全球CXL市场预计在2028年突破150亿美元,而3年前市场规模还不到5千万美元。在此关键十字路口,澜起布局的技术路线直指未来数据中心资源池化的核心需求,将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技术,其CXL架构赋能单服务器内存扩展至TB级别成为可能,同时已被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应用于其CXL DRAM解决方案,进而其商业化进程已进入预期大爆发的市场前夜。

目前,澜起科技在全球内存互连芯片市场已占比近40%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特别是在DDR5细分领域市场份额更是高达50%以上。整体来看,互连类芯片主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RCD/DB)、内存模组配套芯片(SPD/TS/PMIC)、高性能运力芯片(MRCD/MDB、CKD、PCIe Retimer、CXL MXC),此市场如今呈现出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前三名合计占比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第二或为日本的瑞萨电子、第三或为美国的Rambus),澜起科技无论是技术路线上的领先,还是全球市场份额上的突出,皆十分具有行业稀缺性。

04

结 语

如今回望,澜起科技的发展史,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凭借技术硬实力、战略远见和生态构建能力,进而在全球高壁垒的市场之中实现崛起的逆袭史诗。从放弃消费电子业务转而聚焦服务器芯片,到提前布局DDR5、PCIe Retimer和CXL,澜起科技的技术路线布局成功展现了其顶层对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卓越洞察力,进而二十年的砥砺前行,终成全球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2024年,澜起营收36.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一受益于全球服务器需求恢复、DDR5渗透率(2024年全球服务器DDR5渗透率50%,预计2025年将达70%)提升及子代迭代(如第三代RCD芯片于2024年下半年规模出货),进而推动其核心业务(互连类芯片业务)收入增长53%,占比总营收91%;其二高性能的三款运力芯片(MRCD/MDB、CKD、PCIe Retimer)2024全年贡献收入4.2亿元(同比大增700%),同时2025年Q1继续同比增长超150%至1.35亿元,进而开始成为澜起的第二营收增长曲线。

目前,澜起科技与英特尔、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产业链全球巨头的长期深度合作,进而已经构建了一个稳固的行业共生生态——AI服务器对内存带宽、容量、高速互连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很大程度上将直接推动其DDR5系列、PCIe Retimer以及未来CXL产品的需求爆发,特别是CXL技术一旦开始大规模商用,将重塑全球数据中心的内存架构,进而澜起作为先行者有望取得规模巨大的市场红利。

整体来看,澜起科技的成功,更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之中所遇的关键产业节点如何做出抉择——它关乎技术路线的精准预判与选择,关乎在国际合作与自主可控之间寻求精妙平衡的战略智慧,关乎如何利用全球资本市场工具服务于长期的技术研发,更关乎在目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之下,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如何定位自身及下游产业,进而构建技术与客户高度绑定的行业护城河并深度参与未来算力竞争的企业生存之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