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为鸿蒙的下一站,为何是长沙?

2025-09-16 19:46

转自:长沙发布

导读

9月15日,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启用仪式在长沙经开区举行,这是全国第四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

9月15日,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启用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 摄

9月15日,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启用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 摄

这一次合作是“双向奔赴”,更是合作共赢。

对长沙而言,接入鸿蒙生态是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重要选择。

对鸿蒙来说,与“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合作,能加速技术落地,完善万物互联生态布局。

鸿蒙为何青睐长沙?未来又将为长沙带来什么?

鸿蒙生态,为何选择长沙

鸿蒙生态在深圳、武汉、成都的创新中心,分别侧重不同领域。

长沙的创新中心,是鸿蒙生态首个以“芯片适配”为核心使命的专业平台。

鸿蒙生态(长沙)

鸿蒙生态(长沙)

创新中心。舒展 摄

何为“芯片适配”?

当芯片研发出来后,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芯片与硬件、软件或系统之间的兼容和优化,确保芯片能在不同场景中稳定高效运行。

国科微为例,其研发的鸿蒙媒体芯片,可同时支持8K视频解码与AI降噪,性能较传统芯片提升40%,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到了最后的“芯片适配”环节,国科微相关负责人表示,若靠企业“单打独斗”完成适配,至少需要1年。而在创新中心支持下,国科微仅用3个月,就可以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如此重要的创新中心,为何选择长沙?小布在采访中,发现了长沙让企业无法拒绝的三个理由。

理由之一,独特的产业基因。

长沙是“工程机械之都”。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际龙头企业,有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希望借助鸿蒙分布式架构打通设备与系统连接;

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产业园,被业界称为“最聪明的厂房”的18号厂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长沙还是“信创高地”。国科微、景嘉微等本土芯片企业,有技术突破意愿,鸿蒙生态能提供适配场景与市场空间,精准适配“产业需求”与“技术供给”,让长沙成为鸿蒙布局“芯片适配”的理想选择。

理由之二,急企业之所急。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主任程英华介绍,芯片适配涵盖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产线调试等全流程。仅一片芯片的适配,投入就高达400万美元。

成本门槛高,意味着企业必然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为此,长沙经开区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撬动社会资本,让企业少为资金发愁,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

为让鸿蒙生态 “生根发芽”,长沙经开区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

对完成鸿蒙适配的芯片企业,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励;入驻创新中心的生态伙伴,可享受3年免租场地;针对鸿蒙相关项目,开辟专属审批“绿色通道”。

长沙经开区。舒展 摄

“政策不搞‘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到产业链关键环节。”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蒋红波说,当地产业基金重点支持芯片适配、模组研发、场景应用等“卡脖子”领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政策红利很快结出硕果。短短半年,创新中心已推动15个项目签约。其中,特斯联具身机器人总部项目,将依托鸿蒙系统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启用仪式当天,国科微、海思技术等6家企业现场签约,将共同攻关工业场景的芯片适配难题。

理由之三,政企高效协同

在创新中心展厅,核心区域陈列的163片芯片阵列格外引人注目。

5月揭牌,9月启用,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芯片—设备—场景”全链条突破,离不开政府与企业高效和深度的联动。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

星火实验室。

20天敲定创新中心落户意向,45天对接15家生态企业,60天搭建起星火实验室基础适配环境的高效率背后是:

华为派驻专业技术团队入驻,提供实时技术支撑;

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带来全国200余家生态企业资源,帮助本土企业对接外部合作;

湖南省发改委、工信厅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企业匹配政策与市场资源。

“芯片适配”要快,长沙和企业的“适配速度”更快。鸿蒙生态服务公司总经理杜金彪感慨:“湖南各级部门的效率超出预期。”

“一站式” 模式,让企业无需“单打独斗”,大幅降低参与鸿蒙生态的门槛。

山东亚华电子依托开源鸿蒙打造的智慧病房方案,实现秒级AI输液识别,解决传统输液管理“耗时费力、提醒不及时”的痛点,未来还计划推出AI防跌倒、AI防坠床等延伸应用。

正如华为轮事长徐直军所说:“鸿蒙生态需要共生共荣的‘雨林’,而非‘单打独斗’的圈子,只有让各方互利共赢,万物互联才能真正落地。”

鸿蒙生态,为长沙带来什么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的启用,是长沙布局数字经济、抢占自主可控赛道的务实举措。

目前,依托鸿蒙系统的1.3亿行代码,湖南已推动国科微实现媒体芯片突破、三一重工搭建“智造大脑”、落地具身机器人生产线,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智能网络。

未来3年,创新中心的核心目标,是吸引100家鸿蒙生态企业入驻,构建“芯片—模组—终端—场景”完整产业链。

如何达成?长沙已明确三大具体推进路径。

首先,打造“鸿蒙+智造”样板项目

创新中心将联合中联重科、蓝思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工厂操作系统,解决生产中的设备协同、数据互通问题。

目前,山河智能已启动“矿山鸿蒙样板”建设,计划通过鸿蒙系统实现矿山设备远程操控与智能调度,降低矿山运营成本。

其次,构建“开源鸿蒙”孵化体系

创新中心将设立专项孵化器,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发鸿蒙行业发行版,针对工业、医疗、交通等细分领域提供定制化技术支持。

同时,创新中心将联动长沙本地高校开展分层人才培育,每年计划培养数千名鸿蒙认证开发者。

最后,争创国家信创战略节点

长沙将推动国科微、景嘉微、拓维等本土信创企业与鸿蒙系统深度适配,形成“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生态”完整链条。

目前,国科微的芯片已完成与多款鸿蒙终端设备的适配认证,景嘉微则在图形处理芯片适配方面取得突破。

长沙经开区锚定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核心支点”,聚拢产业链上下游软硬件资源,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作为主攻方向。

借助创新中心的平台纽带作用,园区正积极牵线,吸引企业“抱团取暖”,推动拥抱鸿蒙的企业串点成线、聚链成群。

眼下,具身智能嫁接鸿蒙、智能终端搭载鸿蒙、RISC-V架构适配鸿蒙、车规级芯片对接鸿蒙等一批重点项目,都在紧锣密鼓洽谈中。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

从岳麓山实验室的代码研发,到湘江畔芯片测试车间的调试,再到工程机械工厂的鸿蒙“大脑”运转。

当1.3亿行代码与“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合,当政企协同的力量推动创新加速,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必将在万物互联的新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