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6 20:27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申万宏源宏观 作者:赵伟、屠强
摘要
一问:新动能增长有何变化?2023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景气上行,增长动力由外需转向内需。
产业加速升级背景下,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景气度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增强。2023年以来,EPMI指数相对PMI指数有更大幅度回升,表征新兴产业景气度在提升。从行业层面看,代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2023年来出现较大幅度上行,对GDP拉动进一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其同比8.6%,拉动GDP同比2.3%、较2023年提升1.3pct。
需求拆解看,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动能经历外需向内需切换的过程;2022年前,其营收增长更多依赖出口。202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分不同阶段看,2020-2022年,在新动能更多赋能出口部门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的平均增速为6.4%,显著高于其他行业(-1.9%);其中,医药、计算机通信业出口交货值占制造业比重分别提升1.2、0.8pct。
2022年后,内需逐步接替出口成为高技术制造业营收的增量来源。2022年来,高技术制造业营收韧性更多来自内需部门,2025年7该部分上行至6.7%的较高水平,其他制造业来却降至0.6%。具体行业看,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来自内需的营收涨幅更为明显,2022-2025年7月其占制造业比重分别上行1.4、1、0.3pct至10.4%、9.4%、4.2%。
二问:新动能的盈利表现?利润增长更具韧性,主因较低的成本率与研发赋予的更强定价能力。
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增长韧性强于其他行业,主因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超过其他制造业2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持续快于其他制造业;期间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利润占比分别提升3.8、1.5pct至11.3%、11.8%。较高的利润率是高技术制造业维持高利润增速的主因,2025年7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率录得6.5%,其他行业低至4.3%。
影响因素1:高技术制造业成本率低约5个百分点,支撑其利润率维持相对高位。2023年来,其他制造业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分别仅2.1%、3.2%;高技术制造业的两项费用率均保持在4%附近,合计超过其他制造业约2.6个百分点。由于高技术制造业成本率维持在90%、低于其他制造业94.5%的水平,因而利润率表现更好。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成本率分别低至81.5%、78.3%。
影响因素2:较高的创新投入赋予高技术制造业更强的定价能力,有助于利润率维持增长韧性。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加大研发强度,令利润率稳居高位。譬如仪器仪表、医药研发费用率分别高达9.1%、7.4%;对应行业的利润率位居前列,分别为9.1%、8.7%。边际上看,2019年来医药、运输设备等行业研发费用率上行时,利润率也在改善,进一步印证高创新投入会支撑盈利增长。
三问:新动能提速的潜在影响?盈利改善或直接对工资与就业形成支撑,间接带动产出效率提高。
高技术制造业的盈利改善可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直接传导,表现为就业更多向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在其他制造业就业增速维持负增长(7月为-1.7%)的背景下,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增速回升至正区间(0.9%),有助于承接就业压力。其中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就业占比明显上行,2025年7月分别较2021年提升0.7、0.4、0.5个百分点至13.7%、5.3%、6.5%。
行业盈利增长会对高工资形成支撑,进一步提振居民收入。上市公司营收上行时,职工薪酬同步抬升;2019-2024年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高技术制造业职工薪酬年均增速分别是14.9%、12%。同时,工资增速较高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也在增多,会持续吸引就业流入,进一步从“量”的维度提振居民收入,如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业规模以上企业占比分别提升0.7、1.1pct。
工资上涨也会“额外”带动产出效率提升,使高技术制造业的人均营收增速有较大回升。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人均营收增速明显回升,7月上行至5.9%、高于其他行业(2.5%)。从绝对水平看,高技术制造业人均创收规模仍偏低,如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业每月分别仅16、15.8万元,低于石油加工、有色加工业。后续伴随技术创新与劳动力持续流入,行业内劳动生产率或进一步抬升。
风险提示
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产业加速升级背景下,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景气度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增强。2023年以来,EPMI指数相对PMI指数有更大幅度回升,表征新兴产业景气度在提升。从行业层面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也在2023年以来出现更大幅度的上行,对GDP的贡献进一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8.6%,拉动GDP同比2.3%、较2023年提升1.3个百分点。
需求拆解看,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动能经历外需向内需切换的过程;2022年前,其营收增长更多依赖出口。2019年前高技术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营收增速同步,来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增长提速。具体行业看,2019-2025年7月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业营收占制造业比重分别上行1.7、0.5个百分点至9.6%、14%。分不同阶段看,2019-2021年,新动能更多赋能出口部门,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的增速为6.4%,显著高于其他制造业(-1.9%)。具体行业看,医药、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业出口交货值占制造业比重分别提升1.2、0.8、0.7个百分点至2.4%、45.3%、10.1%。
2022年后,内需接替出口成为高技术制造业营收的增量来源。2022年来,高技术制造业营收韧性更多来自内需部门,2025年7月该部分上行至6.7%的较高水平,而其他制造业却降至0.6%。具体行业看,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来自内需的营收增长更为明显,2022年7月-2025年7月其占制造业比重分别上行1.4、1、0.3个百分点至10.4%、9.4%、4.2%。
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增长韧性强于其他行业,源于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超过其他制造业2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后,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速持续高于其他制造业,具体行业看,2025年前7月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利润占比分别较2019年提升3.8pct、1.5pct至11.3%、11.8%。较高的“利润率”是高技术制造业维持高利润增速的主因,2025年7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率录得6.5%,其他制造业却低至4.3%。
影响因素1:高技术制造业的成本率低于其他制造业约5个百分点,支撑其利润率维持相对高位。2021年来,其他制造业成本有较大幅度抬升,对应成本率最高升至95.3%,且此后稳定地维持在94.8%高位。相比之下,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成本率在2020年来处在90%附近、低于其他制造业近5个百分点。具体行业看,2025年7月高技术制造业中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营业成本率分别较2019年回落1、0.6、0.5pct至83%、81.5%、78.3%,计算机通信业营业成本率基本维持不变(87.3%)。
影响因素2:高技术制造业的期间费用率仅超过其他行业不到3个百分点,对利润率的拖累有限。2023年来,其他制造业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分别仅2.1%、3.2%,其中有色压延、黑色压延业两项费用率均低至1.5%以下。而高技术制造业两项费用率保持在4%附近,二者合计高于其他制造业约2.6个百分点。由于高技术制造业的成本率低于其他制造业近5个百分点,可覆盖费用率“超额”部分,因而利润率表现较好。
影响因素3:较高的创新投入赋予高技术制造业更强的定价能力,有助于利润率维持增长韧性。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加大研发强度,利润率稳居高位,譬如仪器仪表、医药、专用设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1%、7.4%、6.4%,利润率也高达9.1%、8.7%、8.6%,居行业前列。边际上看,2019年来医药、运输设备等行业研发费用率上行,利润率也在改善,进一步印证高创新投入会支撑盈利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的盈利改善可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直接传导,表现为就业更多向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在其他制造业就业增速维持负增长(7月为-1.7%)的背景下,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增速回升至正增长区间(0.9%),有助于承接就业压力。其中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就业占比明显上行,2025年7月分别较2021年提升0.7、0.4、0.5个百分点至13.7%、5.3%、6.5%。
行业盈利增长会对高工资形成支撑,进一步提振居民收入。上市公司营收上行时,支付职工薪酬的现金支出同步抬升。观察具体行业看,2019-2024年电气机械、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营收增速居前,对应职工薪酬年均增速分别是14.9%、13.9%、12%,均位于行业前列。与此同时,工资增速高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也在增多,持续吸引就业流入;譬如2019-2025年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比上行0.7、1.1pct,就业人数占比(2021-2025年)分别提升1、0.7pct。这意味着工资增速更高的行业、就业规模亦在扩张,进一步从“量”的维度提振居民收入。
工资上涨也会“额外”带动产出效率提升,使高技术制造业的人均营收增速有较大回升。2023年下半年来高技术制造业的人均营收增速平均4.2%、持续低于其他制造业(4.5%);而来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人均营收增速明显回升,7月上行至5.9%、高于其他制造业(2.5%)。但从绝对水平看,高技术制造业人均创收仍普遍偏低,譬如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行业每月的人均创收水平分别仅16、15.8万元,远低于石油加工(65.8万元)、有色加工(51.1万元)行业。后续技术创新与劳动力持续流入有望释放规模效应,行业内劳动生产率有进一步抬升空间。
风险提示
1)经济转型面临短期约束。海内外形势变化使内需修复偏慢、通胀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反内卷”等政策落地较慢。
3)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消费倾向持续回落。
注:本文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2025年9月16日发布的《新动能的“新变化”?——“反脆弱”系列专题之十五》,分析师:赵伟、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