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主动健康如何从知到行?这份报告揭示三大关键

2025-09-16 19:11

(来源:上观新闻)

“如何获得健康体魄?每天坚持做这五件事”“让人更健康的八个好习惯,简单易做”……打开手机,你是不是会看到很多健康贴士?一键转发或收藏之后,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今天,赫力昂携手健闻咨询与慧涧联YEO,共同发布的《2025 中国消费者主动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大众健康意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然而,“知易行难”这一知行鸿沟仍普遍存在。

今年的报告围绕主动健康的三大代表性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与疾病治疗,对受访群体展开了系统性的洞察。数据显示,近七成(68%)的受访者健康认知达到合格标准,显示出良好的健康认知水平。然而,客观的身体状况反馈却不容乐观——仅有约四成的受访者身体状况真正达标。

调研结果反映出当前大众健康仍面临多重负担: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慢性病发生率和短期感染风险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知晓率仅为实际患病率的四分之三,意味着大量患者已处于疾病中却不自知。

调研进一步发现,近三成受访者呈现出典型的“高认知,低行动”特征,这种现象在学历为大专及以下、身处四五线城市的人群,以及宝妈、新银发族、职场年轻人等特定群体中尤为突出。究其根源,内在动机不足、外在人际支持与社会资源的双重匮乏,以及现实中时间压力和经济负担等客观限制,共同构成了阻碍他们将健康知识付诸实践的壁垒。

报告揭示的另一大核心矛盾,则体现在大众主动健康行为的结构性失衡上。研究结果显示,主动健康主要由生活方式(41.4%)、疾病预防(35.6%)和疾病治疗(23.3%)三大代表性行为构成。其中,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主动健康的核心支柱,其影响力相比针对具体疾病的干预措施更具决定性与长期性,是从根本上提升大众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调研结果却清晰地表明,当前大众更擅长应对已发生的疾病,而非主动进行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重治疗、轻预防”状态,这无疑为未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深度解码主动健康之路的动因与阻碍,调研结果显示,大众主动健康行为的实现,受到个体认知、人际支持和外部资源三大核心因素的驱动。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储备对健康行为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当健康认知水平从“及格”提升至“优秀”时,个体主动健康行为的合格率随之从 39.4%大幅跃升至 56.5%。在此基础上,连接个体的“线”——人际支持网络,则为健康行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无论是家人朋友的督促、社群活动的积极参与,还是社交媒体的正向反馈,都能有效强化行动意愿。

最终,这些“点”和“线”的有效运转,离不开一个广阔的支撑“面”——即完善的外部资源,它涵盖了“15分钟生活圈”内的健身设施、普及的医疗服务,以及个人可灵活支配的时间与收入,共同构成了主动健康之路的坚实土壤。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主动健康行为的实现。

由此可见,主动健康之路存在复杂性与多维性,要真正弥合“知行鸿沟”,需要个人、社会与相关机构的多方协作。在提升健康认知层面,报告建议政府应重点面向老年人等服务不足群体,联合多部门遏制健康谣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而企业可利用 AI 技术精准推送权威易懂的健康资讯,并通过职场健康计划等方式,帮助员工破除认知误区。在营造人际支持环境方面,报告鼓励个人主动寻找健身“搭子”,通过社交激励培养每周 150 分钟运动等健康习惯,将健康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在完善外部资源支持上,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应持续完善“15 分钟健身圈”等社区基础设施,让优质健康服务触手可及。只有三方协同,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

原标题:《主动健康如何从知到行?这份报告揭示三大关键》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钰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