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6 11:31
(来源:巨潮WAVE)
豪掷280亿元跨界数据中心——此前东阳光集团业务已经横跨电子材料、医药、铝箔等领域,如今又欲在人工智能领域全面布局。
浙商传奇张中能去世后,二代张寓帅掌舵的东阳光集团,资本运作愈发频繁。
今年8月7日,东阳光集团先是推动东阳光药于H股整体上市,完成家族长期以来谋求医药产业整体上市的夙愿;仅仅一个月后,又计划撬动280亿元收购秦淮数据中国业务公司,倘若完成,这将是东阳光转型数字经济征途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在这之前,人工智能领域浪潮汹涌,抢占风口的上市公司如过江之鲫。
前有长虹集团参股华为昇腾合作伙伴华鲲振宇,高新发展也曾计划控股华鲲振宇,后因多重因素交易终止,引发股价大幅波动;此外,味精龙头莲花控股、景观照明公司罗曼股份、“重组狂人”群星玩具等,都在试图搭上AI的顺风车。
相比上述这些企业,东阳光集团从铝箔加工起家,延伸出化工、电子材料业务,再到获得罗氏授权,靠奥司他韦品一战成名,如今二代则是选择进军AI算力、具身智能机器人、液冷科技等领域。
二代企业家的前瞻布局和运作手法,与一代时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产业层面的耳目一新。这笔超大规模的交易,将有机会成为东阳光再次腾飞的关键一役。
豪赌
280亿元,创造了中国数据中心领域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纪录。
9月10日晚间,东阳光发布公告,将联合控股股东东阳光集团及其他投资人组成买方团,拟以280亿元现金从贝恩投资手中收购秦淮数据中国业务100%股权。
秦淮数据成立于2015年,属于我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中的扛把子选手。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商分析报告(2024年)》显示,秦淮数据在集约发展、国际布局和绿色低碳三项评比中斩获第一,总体规模也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万国数据。
5年前,秦淮数据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是国内第三家赴美上市的IDC供应商。2023年8月,贝恩资本宣布以32亿美元将其私有化退市。
目前,秦淮数据已形成以中国为主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基地,覆盖环首都、长三角、粤港澳、中卫、庆阳等地。
截至去年底,其在国内已运营和建设中的IT总容量超900MW,拥有30多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签约容量中,合同期10年及以上的客户占比超过九成,其中不乏字节跳动、阿里等大厂客户,运营中数据中心上架率达到93%。
上架率是衡量IDC的关键指标,反映的是机柜“入住”情况,数字越高说明企业基础设施投入如供电、制冷等没有白费。作为对比,今年二季度万国数据上架率才来到77.5%的历史最高点,润泽科技则表示成熟的算力中心上架率超过90%。
据东阳光公告,截至今年5月底,秦淮数据中国业务总资产218.71亿元,净资产95.04亿元,按照280亿元收购价格,相当于溢价195%。2024年度,公司实现收入60.48亿元,净利润达到13.09亿元;今年前5个月,两项数据分别为26.07亿元和7.45亿元。
本次交易也是一笔典型的杠杆收购,大致可分为三步。
东阳光与东阳光集团分别出资35亿元、40亿元,注入宜昌东数一号,该公司为7月份才成立的收购联合体;然后东数一号将前述增资款投入下属公司东创未来,东创未来再将出资款加贷款给于子公司东数三号。最后,东阳光系孙公司东数三号作为直接收购主体,收购秦淮数据中国100%股权。
在这笔交易中东阳光并非最大出资方,东数一号还要引入其他投资方。根据公告,东阳光在完成收购后持有东数一号股权比例不超过30%。也意味着,东阳光对东数一号不会并表,对秦淮数据中国属于参股性质,享有投资收益。
整体上看,东阳光上市公司仅用35亿元就撬动了对国内顶级IDC机构的收购案。并且在各种消息的发酵下,股价年内涨幅接近110%。
和莲花味精、群星玩具、高新发展等传统企业相比,东阳光跨界AIDC(AI数据中心)领域, 不会有那么强的违和感。
1997年,张中能以铝箔为根基创办东阳光,此后又涉足电子元器件、氯碱化工板、锂电材料、医药等产业,而后又切入液冷科技、具身智能等新兴风口领域,每一步都踩中了时代节奏。尤其是,氟化冷却液、超级电容、积层箔电容器以及清洁能源储备,都能和秦淮数据产生高度的协同。
东阳光的构思是,联合秦淮数据,共同打造集“绿电-硬件-算力-AI-运营”于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生态。
数据中心号称“吞电巨兽”,AIDC更是耗电大户,以10万GPU集群为例(功率超过150MW),一年的耗电量近16亿度。
能源成本及冷却液是影响数据中心投资收益的关键变量,电力在运营中的成本接近六成。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能源的比值)是衡量单位效能的核心指标,比值越接近1,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浪费在制冷等非IT系统上,说明运营效率和绿色化水平越高。
信通院在此前的报告显示,秦淮数据PUE在业内属于顶尖水平,在“风液电全栈融合技术”加持下,PUE可低至1.146,而行业通常为1.3-1.5。
目前,东阳光已在广东韶关、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北宜昌等地布局多个项目,拥有一定的清洁能源储备,可为秦淮数据提供低成本绿电供应,形成“电算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从风冷到液冷也是数据中心的主流趋势。采用传统风冷技术,PUE极限值为1.25,采用液冷技术后,这一数字可低于1.1。
东阳光也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全套氟氯化工产业链的企业。2025年,通过直接取得和购买同行配额,最终拥有约6万吨制冷剂配额。今年3月,公司携手光模块巨头中际旭创布局液冷科技。去年年底,中际旭创董事长刘圣通过旗下丰禾盈晖,拿下了东阳光5%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三大股东,可谓深度绑定。
收购秦淮数据后,双方将实现液冷和大规模AIDC的深度捆绑,形成“液冷材料—设备—智算中心”的全栈解决方案,PUE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而在产品方面,东阳光的超级电容、积层箔电容器等元器件可以供应给秦淮数据,形成产业链精准适配;
东阳光还大手笔进军机器人领域,联合智元机器人等成立了光谷东智,已打造光子Lumen系列机器人,目前已具备300台/年的产能。
如果成功并购秦淮数据,东阳光将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中极少数拥有上游算力支撑的企业。
可以看出,东阳光筹划并购秦淮数据并非一时兴起或是蹭概念拉股价,而是一次放眼未来的长期战略布局。
虽身处铝箔、化工、医药,并计划切入AI算力等实业领域,但张氏家族掌舵的东阳光系资本运作手法却相当高明。
2003年,东阳光借壳成量股份上市,将旗下铝箔制造产业推向资本市场,开启产融结合序章。4年后,将电子新材料资产注入A股上市公司;2015年,东阳光长江药业在香港主板上市。
由此,东阳光系实现了横跨A股、H股的布局,且之间相互持股,关联交易不断,后又启动多次资产整合,令人眼花缭乱。
这其中,医药资产的辗转腾挪尤为“精彩”。去年冬季,甲流肆虐,东阳光药业旗下奥司他韦(商品名“可威”)一战成名,被称为“流感药王”。
奥司他韦最早由罗氏研发,并独享“流感神药”六年的技术红利。此后,罗氏迫于社会压力,开放生产专利,在国内授权给上海医药集团和东阳光实业,商品名分别为奥尔菲、可威。
而可威凭借独特的颗粒型制剂、自给原料药及工艺优化等优势,不仅打败了“老师”罗氏,更迫使上海医药主动“退赛”。东阳光目前独占国内六成份额。
然而,过度依赖奥司他韦,导致东阳光药业极易受可威的销量、价格以及季节性流感疫情、天气等因素影响。2019年流感爆发,可威销售额飙升至59.4亿元,然而,随着流感一过,加上该药对新冠无效,销量旋即一落千丈,2021年仅剩不到十分之一,亏损随之而来。
这种阴晴不定的表现,让集团对医药资产既爱又恨。2018年,集团将东阳光药作为优质业务装入东阳光,助其在A股上市;然而到了2021年,业绩急转直下,东阳光铝箔、电子材料等主业日渐成熟,又以37.23亿元将药业资产的51.41%股份出售。
至此,A股东阳光不再拥有医药资产。
到了2024年5月,东阳光药业又提出欲私有化东阳光长江药业(H股),后者即东阳光药业研究院,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合并吸收后实现医药资产整体上市。
今年8月7日,东阳光药正式登陆联交所主板,成为港交所首例“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的案例。张氏家族筹划许久的医药资产整体上市夙愿终于达成。
梳理东阳光系的资本运作历史,资产一直是可以被拿出来当做“资本工具”的,尤其是奥司他韦被两次充当上市的筹码,实现了一鱼多吃。各种拆分运作更是其家族拿手好戏。
如今东阳光顺势入局AI大潮,找到了一个规模更大、潜在投资收益更加丰厚的资本炼金新道场。
深居简出的80后二代张寓帅,极少在公众和媒体前露面。但在父辈的创业故事与商业大厦的基础之上,他正运作着一场足以改变其发展路径与历史命运的大升级。
美的 | TCL华星 | 南孚 | 京东物流 | 小红书 | 饿了么 | 龙湖 | 泰康人寿 | 蓝月亮 | 快手 | 地平线 | 美团 | 用友 | 好想来 | 高瓴 | 淘宝
体育 | 文具 | 房地产 | 保险 | 养殖 | 光伏 | 留学 | 农业 | 黄金 | 酒店 | 外卖 | 台球 | 航空 | 榴莲 | 啤酒 | 00后 | 氟化工 | 音乐平台 | 厂二代 | 香港 | 蚊子 | 电力 | 旅拍 |骑行 | 体检 | 摩托车 |手表 | 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