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人在家中坐,账单巴西来?”浦发现信用卡大规模盗刷

2025-09-16 17:23

【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王力】

9月9日起,一场突如其来的盗刷风暴席卷全国,数百名浦发银行万事达“红沙宣”信用卡持卡人遭遇境外盗刷,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盗刷地点均指向巴西。

更令人震惊的是,已申请注销的信用卡同样未能幸免,有用户可用额度仅649元却被盗刷近2万元,远超信用额度限制,甚至已销卡的用户也有中招。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信用卡安全防控体系的严重漏洞,更折射出整个信用卡行业在7.56万亿元市场规模背景下面临的深层次危机。

在连续11个季度发卡量下滑、不良率普遍上升的行业寒冬中,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逆势增长2.07%至3778.81亿元,成为少数实现正增长的银行。然而,从黑猫平台超4万条投诉,到此次大规模技术性盗刷攻击,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在追求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平衡术正面临严峻考验。

业内专家指出,这起“有组织的技术性盗刷攻击”可能利用了系统漏洞绕过风控措施,预示着传统信用卡安全防线亟需全面升级,而行业转型的紧迫性也因此愈发凸显。

境外盗刷,技术性攻击突破传统防线

此次浦发银行信用卡盗刷事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组织化和技术化特征,其攻击手段的精准性和破坏力令整个行业为之震动。从9月11日开始,社交平台上涌现的大量投诉迅速汇聚成超过300人的维权群聊,受害者分布全国各地,甚至包括远在新西兰的持卡人,这种跨地域、大规模的同步攻击模式在信用卡盗刷历史上极为罕见。

截图来自小红书用户 截图来自小红书用户

最令人不解的是攻击者对风控系统的精准突破。据媒体报道,哈尔滨的持卡人和新西兰的持卡人,两人相隔万里却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遭遇相似金额的盗刷,这种高度一致性暗示着攻击者对浦发银行万事达“红沙宣”卡的风控机制了如指掌。更为严重的是,另一持卡人信用卡已销卡却同样被盗刷多笔资金,累计上万,直接证明了攻击者已找到绕过额度限制的技术路径。

有小红书网友爆料,自己的浦发卡注销后还被盗刷多笔资金,累计金额超1.3万元人民币 截图来自小红书用户 有小红书网友爆料,自己的浦发卡注销后还被盗刷多笔资金,累计金额超1.3万元人民币 截图来自小红书用户

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此次攻击中全线失效,这一现象引发业内对现有风控体系的深度质疑。众多持卡人反映,平时谨慎设置的境外锁、限额控制等安全措施形同虚设,盗刷发生时没有收到任何预警通知。这种“静默式”攻击手段表明,攻击者不仅掌握了卡号、有效期、CVV码等关键信息,更可能获得了系统级的访问权限,能够绕过常规的风险识别算法。

浦发银行在9月13日凌晨的官方回应中承认了"未经授权交易"的存在,并表示已与万事达卡组织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然而,从攻击发生到银行公开回应的时间差,以及初期应急处置的效率,都暴露出现有安全监控体系的不足。万事达组织虽然承诺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但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行业亟需更加主动和前瞻性的防控机制。

图片来自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官方 图片来自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官方

业绩逆势增长背后的隐忧,服务质量与规模扩张失衡加剧

在信用卡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逆势增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但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2025年上半年,当15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减少1961.3亿元、下降2.52%时,浦发银行却实现了2.07%的正增长,信用卡贷款余额达到3778.81亿元,成为少数几家实现逆势扩张的银行之一。

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浦发银行创新的"信用卡+借记卡"双卡融合发行模式。通过将信用卡与借记卡业务深度绑定,银行不仅提升了获客效率,还增强了客户黏性。然而,在追求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却出现了明显的短板,此次大规模盗刷事件正是这种失衡的集中体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规模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收入质量提升。信用卡新规实施以来,监管层明确要求银行不再单纯追求发卡数量和市场占有率等单一指标,而要更加注重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浦发银行虽然在规模上实现了增长,但在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方面却频频出现问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质疑。

从行业对比来看,浦发银行在投诉处理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前浦发银行投诉量超4.4万条,投诉内容集中在浦发银行信用卡浦发银行信用卡乱收年费、浦发银行信用卡“超6积分”活动规则不明、无故扣款的严重投诉等问题。

截图来自黑猫投诉平台 截图来自黑猫投诉平台

当前看,虽然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实现了增长,但其资产质量指标却令人担忧。行业整体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在浦发银行同样存在,而快速的规模扩张往往伴随着风险控制标准的相对宽松,这种模式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增长是否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规模驱动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客户对服务质量、安全保障和用户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单纯依靠产品创新和营销推广已难以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行业寒冬中的突围之路,安全与创新并重成转型关键

从行业来看,信用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从高速扩张转向价值重构的转型过程中,安全防控与创新发展的平衡成为决定银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降至7.15亿张,较2022年最高位下降超过11%,连续11个季度的下滑趋势清晰地标志着行业发展阶段的根本性转变。

这种结构性调整的背后是监管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一方面,信用卡新规的实施要求银行从追求数量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监管层对过度营销、不当收费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消费者金融意识的提升和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倒逼银行必须在产品创新、客户体验和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升级。

多家银行陆续关停信用卡分中心的举措进一步印证了行业转型的紧迫性。2025年已获批终止营业的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超过40家,这种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在行业历史上极为罕见。分中心的关停不仅意味着成本结构的优化,更体现了银行经营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广撒网式的市场覆盖转向精细化的区域深耕,从标准化的产品推广转向个性化的客户服务。

在转型策略方面,领先银行正在探索三大核心路径。一是重构属地化管理,提升服务针对性和风险管控;二是深化借贷联动模式,挖掘客户价值;三是深度经营优质客群,提升客户黏性和价值。然而,浦发银行盗刷事件凸显安全风控问题,银行需加强安全投入和技术防控,应对复杂网络犯罪。

监管政策的完善也在推动行业的规范发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银行在伪卡盗刷和网络盗刷方面承担主要责任,这种责任分配机制有效地激励银行加大安全投入。从长远来看,信用卡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安全与创新的平衡。场景化营销和生态化经营成为银行差异化竞争的新战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