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芯原股份收购芯来科技:RISC-V豪赌背后的战略迷思

2025-09-16 16:22

近一个月内,A股市场已有近20家半导体领域上市公司公布并购重组计划,芯原股份对芯来科技的收购案,成为这场并购浪潮中最受关注的案例之一。

9月11日晚间,芯原股份(688521)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芯来科技97.007%股权,交易完成后将持有芯来科技100%股权。

该公司股票已于9月12日复牌,市场反应热烈。这笔交易被视为芯原股份完善其半导体IP布局、特别是强化RISC-V领域地位的关键举措。

交易核心:高溢价收购未盈利企业

芯原股份此次收购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发行价格定为每股106.66元。这一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看似合理,但仍引发市场对估值水平的质疑。

标的公司芯来科技作为中国本土首批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IP提供商,确实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AI、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全球授权客户超过300家。

然而,财务数据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现实:截至2025年3月31日,芯来科技总资产为4.34亿元,但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

战略动因:补足短板的迫切需求

芯原股份被誉为"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2024年其半导体IP授权业务市场占有率位列中国第一、全球第八。此次收购主要是为了补足CPU IP领域的关键短板。

公司已拥有GPU、NPU、VPU等多种处理器IP,唯独在CPU IP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通过收购芯来科技,芯原股份希望能够构建"核心处理器IP+CPU IP的全栈式异构计算平台"。

RISC-V凭借其模块化指令集与可扩展性,确实为AI计算提供了显著的技术优势。这使得芯原能够在为客户定制AI ASIC时,灵活采用通用RISC-V CPU,打造更具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的芯片解决方案。

但问题是:为什么选择收购而不是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虽然周期较长,但能够更好地控制技术路线和知识产权。收购虽然快速,但面临整合风险和文化冲突。

行业背景:半导体并购潮中的一叶扁舟

芯原股份对芯来科技的收购并非孤例。2025年8月以来,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整合案例显著增多。

据统计,仅8月单月,科创板就出现了7起重大资产重组或定增收购案例,其中5起涉及半导体领域。晶圆代工领域,中芯国际计划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华虹公司则拟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97.4988%股权。

半导体设备及核心零部件领域也在整合。晶升股份宣布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为准智能的控股权。

在这一波并购浪潮中,芯原股份的收购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涉及到新兴的RISC-V架构,这一架构被认为是中国实现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突破口。

协同效应: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芯原股份在公告中描绘了美好的协同效应前景:双方将共同推动RISC-V硬件平台和软件生态的建设,加速RISC-V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落地。

公司还公布了其良好的订单情况:2025年7月1日至9月11日,公司新签订单金额达12.05亿元,较去年第三季度全期大幅增长85.88%,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约64%。

然而,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新签订单的增长是否可持续? AI算力订单占比高是否意味着公司业务过于依赖单一热点?收购芯来科技后,能否真正实现技术协同和业务整合?

历史上有太多并购案例证明,预期的协同效应往往难以实现。技术整合、团队融合、文化冲突等都是并购后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难题。

风险考量:多重不确定性并存

本次交易面临多重风险。审批风险:交易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需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及中国证监会的最终同意注册。

盈利风险:芯来科技目前尚未盈利,其未来盈利能力的实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半导体行业技术密集、研发投入大,以及公司实施了较大范围的股权激励产生了较高的股份支付费用,这些因素都可能继续影响其盈利能力。

整合风险:并购后的整合效果面临不确定性。技术融合、团队管理和企业文化整合都是潜在挑战。芯原股份和芯来科技作为两家具有不同技术背景和企业文化的公司,能否顺利整合还存在疑问。

市场风险: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整合效果及市场发展情况可能不及预期。RISC-V架构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ARM和x86架构的激烈竞争。

估值质疑:未来成长性能否支撑当前估值?

市场对本次收购的最大质疑在于估值水平。虽然具体交易对价尚未披露,但根据芯来科技的资产规模和技术地位,市场预期这将是一笔高溢价交易。

问题是:芯来科技的未盈利状态何时能够扭转? 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RISC-V生态的发展速度是否能够支撑起当前的估值水平?

与其他半导体并购案例相比,芯原股份收购芯来科技的估值水平显得偏高。考虑到芯来科技尚未盈利,且需要持续的大量研发投入,这笔交易的投资回报期可能相当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