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财通海外 · 深度报告 | 比亚迪电子:智驾产品等持续增长,1H25利润略超预期

2025-09-16 09:44

(来源:财通证券研究)

重要提示:本微信号推送的内容仅面向财通证券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本微信号建设受限于难以设置访问权限,为避免不当使用所载内容可能带来的风险,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转载或使用本微信号的信息。

深耕消费电子,持续拓宽业务边界。公司2002年进入消费电子业务,2007年由比亚迪分拆于中国香港上市。2013年进入汽车业务领域,2014年进入新型智能产品业务领域,2019年自主研发智能座舱系统并量产,2022年智驾域控开始量产出货,2023年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同年收购捷普集团位于成都和无锡的移动电子制造业务,并开启AI服务器业务。

零部件业务收入远超预期,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略超彭博预期:1H25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6%为806.1亿元(低于彭博预期858.8亿美元),其中组装、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略不及预期,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收入远低于预期,零部件业务远超预期。公司毛利率低于预期0.4个百分点,销售、管理费用率均高出预期0.2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则比预期低0.8百分点,整体来看推动经调整归母净利润达17.3亿元(略高于彭博预期17.2亿元)。

新能源汽车:收入增速达60%+,智驾产品等持续增长:1H25,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营收124.5亿元,同比+60.5%,受益于智能座舱产品、智能悬架出货量的增长以及智能驾驶辅助和热管理产品市场份额的提升,其中母公司1H25新能源汽车销量214.6万辆,同比增长33%。

投资建议:鉴于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1895/2082/2282亿元,经调整归母净利润52.96/61.40/77.4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6.15/13.93/11.03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比亚迪销量不及预期风险,北美大客户收入占比较高风险,消费信心疲软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正文内容

1   公司简介:深耕消费电子,持续拓宽业务边界

深耕消费电子,不断拓宽业务边界。公司2002年进入消费电子业务,2007年由比亚迪分拆于中国香港上市。2013年进入汽车业务领域,2014年进入新型智能产品业务领域,2019年自主研发智能座舱系统并量产,2022年智驾域控开始量产出货,2023年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同年收购捷普集团位于成都和无锡的移动电子制造业务,并开启AI服务器业务。

截止2025年6月30日,比亚迪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亚迪间接持有65.76%的股份,其中王传福持有比亚迪17.06%的股份,是比亚迪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念强是公司的执行董事,直接持有公司0.76%的股份。

核心业务拆解: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消费电子业务、新型智能产品业务以及新能源汽车业务。

消费电子业务: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组装业务,以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的零部件业务。

新能源汽车业务:公司依托软件、硬件、算法等全方位的研发及高端制造能力,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悬架,核心控制器和传感器等领域深度布局,为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公司积极布局新型智能产品领域,提供户用储能、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物联网、机器人等开发制造服务。

从营收表现来看:公司在2019-2024年均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2024年达到1773亿元,主要得益于三大业务的快速增长,其中2020年得益于医疗防护产品的贡献,1H25新能源汽车业务延续强劲增长动能,推动公司营收达806亿元。

从净利润表现来看:2020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0.5%,主要得益于医疗防护产品的贡献,随着医疗防护产品需求的下降,净利润有所下滑,但公司各业务快速发展带动产能利用率提高,净利润回升,2024年由于产品结构调整,毛利率有所下降,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43亿元,同比+5.5%,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和费用下降影响,1H25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至17亿元。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针对新能源汽车业务规划并研发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系列产品线,同时研发无人机、游戏硬件等新型智能产品。同时全面布局AI业务领域,构建含AI服务器、液冷、电源管理的全套AIDC解决方案,以及工业机器人、AIPC等产品。2019-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并从精密制造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为研发创新驱动型增长。

从消费电子的技术专利来看,公司拥有世界前沿及完整的成型技术,使PMH(金属与塑料一体成型)、微缝天线,以及3D玻璃,高韧陶瓷等都领先业界进入了大规模量产;同时也深研表面处理领域,无论是金属,塑胶表面处理还是陶瓷,玻璃表面处理,比亚迪都有着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2 新能源汽车:全方面布局,有望受益高阶智驾向低价位车型渗透

全方面布局智能座舱、智驾系统、智能悬架、热管理等领域。公司在智能座舱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悬架系统、热管理、控制器和传感器等领域具备明显的先发技术优势,并已实现多产品量产交付,且出货量持续提升。智能座舱产品线覆盖中控系统、仪表和屏显系统、HUD、声学系统、车载充电系统、T-BOX、开关面板系统等,并全面布局低算力、中算力、高算力等智驾平台,智能驾驶系统产品出货量领跑国内市场,热管理系统产品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设计与制造。

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叠加新产品线导入推动业务增长:公司21、22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比增长107.5%、145.7%,主要得益于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持续导入新产品线。

比亚迪24年再次巩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地位,销量市占率达33.2%。25年全年销量目标是550万辆,对应30%左右的增速,其中海外销量目标80万辆。比亚迪核心竞争力:1)对新能源战略长期坚持,坚持插混+纯电齐头并进;2)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在11年-24年的14年间,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3)拥有垂直整合战略优势,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4)多品牌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各类新车型。

汽车智能化两大发展方向:驾驶自动化和座舱智能化。智能驾驶(ADAS/AD)和智能座舱(i-Cockpit)则是两个方向的重点落地功能。前者能将人从动态驾驶任务中释放出来,后者促成座舱数字化、信息化、多功能化,但最终会融合在一起,结合网联化,推动汽车向“第三生活空间”转变。

L2-L3级车辆渗透率有较大提升空间:L2级-L3级车辆目前可行且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2025年中国L2-L3级车辆渗透率预计达61.6%。整体的L2及以上装配率也在逐步扩大,24年9-11月的平均装配率达到58.0%,其中主要是因为L2.5、L2.9的持续增长,L2.5以上装配率从2023年12月的8.0%增长到2024年11月的13.6%。

NOA是迈向高阶智驾的“敲门砖”,10-20万车型渗透率较低:作为自动驾驶从L2迈向L3+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敲门砖”,NOA正被普遍认为是决胜智驾下半场的关键。当前,主流车企纷纷将NOA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2024年1-1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NOA累计标配量达175万套,其中高速NOA和城市NOA分别为145.8万套和29.4万套,对应渗透率分别为7.2%和1.5%。

2025年,NOA有望进一步迎来量产规模和性能体验双双提升。 今年NOA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搭载量有望延续去年的高增长趋势继续翻倍,达到400万套甚至更高,渗透率接近30%。NOA 在终端市场的普及将沿着两大方向稳步推进:第一,遵循“高速NOA-城市NOA-全场景NOA”进阶路线,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性能和体验,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演进,并扩大量产规模;第二,在保证已有高速以及城市NOA使用体验前提下,降低系统搭载成本,推动NOA向20万甚至15万以内主流市场下探。

“智驾平权”推动高阶智驾向低价位车型渗透:25年2月10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比亚迪10万-20万级车型将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10万元以下车型多数搭载。这相比于一年前该公司制定的“20万元以上车型未来可选装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3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策略,几乎是彻底的颠覆。 “智驾平权”主要针对10-20万价格带密集推出支持L2++(高快NOA)产品。

根据比亚迪对中高端智驾的三层分级,DiPilot 100对应L2++,搭载于10-20万元主流价格带产品,芯片主要使用Orin N以及地平线J6,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具备高速NOA能力。DiPilot 300搭载于20万元以上产品,采用单Orin X芯片+双激光雷达方案,同样具备城市+高速NOA能力;DiPilot 600主要搭载于仰望品牌,采用双Orin X智驾芯片,3激光雷达方案,具备城市+高速NOA能力。

比亚迪20万以下车型销量贡献占比8成,高阶智驾渗透率与行业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过去4年,比亚迪通过三轮价格战,在中低端市场保持领先,去年427万辆年销量中,20万以下车型贡献了8成。NE时代新能源统计,24年比亚迪20万以下价格带车型搭载高速NOA、城市NOA的销量仅为 9.7、4.3万辆,占比15.3%、2.0%。比亚迪L2++和L2+++更高级别的份额,由于此前布局晚,比亚迪在该层面与行业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随着高阶智驾向低价位车型渗透以及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公司智驾产品出货量、收入有望受益增长。

智能座舱加速向低价位车型渗透:3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率增长显著,是智能座舱普及的主要推动力。其中,10万元以下智能座舱渗透率近半,10-20万元渗透率77.5%,20-30万元达到78.1%,显示出智能座舱技术正通过规模化应用突破成本限制,逐步下沉至大众消费市场。

智能座舱的创新焦点正向更高阶的技术延伸:2024年,座舱域控的渗透率达到29.3%,DMS(驾驶员监测系统)、HUD(抬头显示)、副驾屏的渗透率分别达到19.4%、14.8%、6.4%,均实现较大增幅。传统“四大件”(中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OTA)的普及为车企奠定了技术基线,而座舱域控、HUD、DMS等产品功能则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将加速推进智能座舱从“基础标配”向“体验升维”的战略跨越,进一步重构消费者的用车期待与行业竞争格局。我们认为公司智能座舱业务有望受益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以及座舱域控等产品的加速渗透,出货量和价值量同时迎来增长。

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动了热管理系统的规模增长: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销售规模达771亿元,其中内销额达到676亿元,同比增长20%, 2019-2024的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从技术趋势来看,热管理系统从分散式向集成式,进而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热管理系统将实现功能一体化、结构模块化和控制智能化,以达到整车能耗最低和能量最优分配。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驾驶等功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规模预计会进一步扩大。

比亚迪设计的e平台3.0引入了对电池、动力总成等的热源进行统一管理的热泵系统。因此,冬季续航里程延长,热管理系统的总成本也有所下降。在热管理系统中,类似特斯拉的八通阀的热管理模块(IMTM)发挥着核心作用。与传统PTC加热器相比,IMTM在抑制功率的同时,可使续航里程保持率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43%。公司作为供应商之一,热管理系统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设计与制造,关键零部件如各种膨胀阀、泵均为自制,我们认为其未来在比亚迪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空气悬架搭载车型价格逐年下沉:2018年,蔚来ES8和ES6的推出,将配备空气悬架车型的入门价格拉低至40-50万元区间。2021年,随着岚图FREE的上市,配备空气悬架的车型价格区间再度下降到35万元区间内,2024年,空气悬架市场下沉趋势更为明显,极氪001将双腔空悬引入30万级市场;深蓝G318更是以19.99万元的价格创下历史最低搭载记录。

云辇技术作为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首次发布于2023年4月。该技术通过融合感知、决策、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实现车身姿态的主动调节,显著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与操控性。目前,云辇技术已经形成了家族式的产品矩阵包括,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云辇-Z。公司智能悬架产品于2024年导入量产并逐渐进入放量增长阶段,我们认为其有望受益于空气悬架搭载车型价格的下沉,未来供应份额提升空间较大。

3 消费电子:受益于手机市场AI与高端化趋势,捷普业务有望降本增效

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包括零部件和组装业务。零部件业务包括金属、玻璃、陶瓷、塑胶等全系列结构件,组装业务从高水准组装、印制电路板组装服务延伸至整机组装服务。

2018-2024年,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收入从355亿元升至1412亿元,CAGR为25.9%,主要得益于iPad组装业务份额提升带来的组装业务的增长以及收购捷普业务对零部件业务的拉动, 18-24年组装业务收入占比从49%提升至75%。我们认为,尽管组装业务的毛利率远低于零部件业务,但公司推动组装业务有望进一步加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提高组装业务盈利能力、与客户议价能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引入零部件业务,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2024年,消费电子业务收入增长45.0%,其中零部件业务收入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25%,主要是23年底完成的收购业务开始并表,带动消费电子零部件业务的扩大。我们认为公司在材料应用及加工工艺方面累积深厚的技术及制造经验可以与收购业务产生协同效应,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同时伴随无形资产的摊销及利息的偿还,收购业务的收入、盈利能力会逐渐好转。

公司持续聚焦为安卓市场的中高端产品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于在材料应用及加工工艺方面积累的深厚的技术及制造经验,深度参与多客户应用新材料的新产品开发,助力高端智能手机的迭代和创新。

生成式 AI 与智能手机的结合首先从旗舰手机产品线开始。根据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在 2023 全年出货的 11.7 亿手机中,只有不足 1%的手机满足了 Counterpoint 对生成式 AI 手机定义。但是来到 2024年,受益于智能手机产业链上下游都在积极拥抱变革,各大手机厂商也将生成式 AI 能力作为中高端产品升级的重点,这将加速生成式 AI 手机的普及,预计在 2027 年将会达到 43%左右的渗透率。与此同时,Counterpoint 认为生成式 AI 手机存量规模将会从 2023 年的只有百万级别增长至 2027 年的 12.3 亿部。

高端智能手机(600美元以上)在1Q25表现抢眼,出货量同比增长12%,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华为以“Pura X”折叠屏新品为代表,高端出货同比暴增69%,市场份额升至9%;谷歌Pixel系列持续注入AI创新,出货同比增长21%,位列第四;小米凭借人车家生态协同及海外高端化策略,一季度高端出货同比大增81%,跻身前五。我们认为公司安卓业务有望受益于手机市场AI与高端化趋势。

4 新型智能产品:AI服务器有望带来新的增长势能

公司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涵盖企业级通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AI服务器、热管理、电源管理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布局工业机器人、户用储能、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等板块。

过去几年,受益于公司无人机、扫地机器人、户用储能、游戏硬件等产品业务体量持续扩大,推动新型智能产品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4年上半年除户用储能业务承压之外,无人机、智能家居、游戏硬件等业务板块均稳中有升。同时,公司在新产品上持续投入研发,把握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业务,完善在AIDC、工业机器人等赛道的布局。

公司多年来与英特尔保持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2008年至今致力于Intel平台的产品开发,持续深耕PC、服务器领域,并多次获得英特尔钛金级合作伙伴,英特尔对合作伙伴有着严格规范的评级标准,钛金级会员是英特尔最高级别合作伙伴,不仅拥有英特尔会员的所有权益,更拥有英特尔原厂深度专业的硬件技术支持。

睿启是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作为先进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商,2019年就已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在智算时代,睿启已经打造出涵盖通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AI 服务器的产品矩阵,以及自动化运维数据中心、零碳排放数据中心等全场景解决方案。

在由英特尔、益企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开放通用服务器(OCSP)社区中,睿启服务器作为OCSP的生态合作伙伴,发布了符合OCSP规范的睿启第一代服务器Reech R720,是一款功能全面的企业级服务器;2024年11月,睿启服务器隆重推出了REECH R220服务器,完美契合互联网、电信、金融、交通、能源等多个行业数据中心对于高灵活性、高扩展性、高可靠性以及高维护性服务器的严苛需求。睿启服务器等数据中心相关产品及方案,包括Ampere / Eagle Stream / Birch Stream 平台,服务种类覆盖了通用服务器、AI 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其中 AI 服务器就有 4 款。我们认为其未来有望凭借自身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以及与英特尔、英伟达等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张AI服务器业务。

5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以及AI服务器的进一步扩张,有望推动利润保持双位数增长。分业务来看:

1)新能源汽车:考虑到高阶智驾向低价位车型渗透以及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智能座舱业务有望有望受益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以及座舱域控等产品的加速渗透、热管理系统、悬架业务有望受益于份额的提升,我们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为56.12%、35.26%、30.83%。

2)新型智能产品:考虑到AI服务器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公司有望凭借自身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以及与英特尔、英伟达等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张AI服务器业务,但其他业务可能受到需求放缓、供应链承压的影响,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为5.75%、5.68%、1.82%。

3)消费电子:预计25年受手机结构件需求影响有所承压,后续有望受益于手机市场AI与高端化趋势以及收购的捷普业务的降本增效,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为-0.15%、4.59%、4.28%。

综上,我们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为6.88%、9.86%、9.60%,随着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的提升,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为7.5%、8.0%、8.5%。在收购的捷普业务降本增效下,预计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有望进一步下降,预计研发费用率在公司对AI服务器等的投入下有所上升,所得税率的假设主要参考历史所得税率,整体来看净利润有望进一步释放,我们预计2025-2027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4.15%、15.93%、26.22%。

我们选取了与公司业务存在共性,从事消费电子零部件和组装业务、汽车电子业务等的公司,如和硕、蓝思科技等作为可比公司,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经调整归母净利润CAGR约21.0%,预计2025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53亿元,可比公司2025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对应PE平均值为22.1,预计公司2025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对应PE为16.1,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6 风险提示

1)比亚迪销量不及预期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比亚迪销量可能不及预期,对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造成影响。

2)北美大客户收入占比较高风险:公司收入中北美大客户占比较高,若与北美大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对公司收入影响较大。

3)消费信心疲软风险:消费信心疲软可能导致减少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影响公司消费电子业务。

4)汇率波动风险:公司大部分收入及开支以人民币及美元结算,汇率波动较大时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财通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比亚迪电子:智驾产品等持续增长,1H25利润略超预期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报告发布机构: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郝艳辉

登记编号:S0160525080001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