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6 08:2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英草卓玛
金融教育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础工作,对于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9月15日,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启动。《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广泛开展各类接地气、有特色的金融教育宣传活动。从各银行公布的信息来看,走进一线、走近群众、创新形式正成为普遍做法。多家银行表示,将以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金融为民为出发点,持续推进常态化金融教育宣传机制。
聚焦金融宣教“最后一公里”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对各类诈骗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提高我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有很大帮助。”一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新生代表表示。在北京,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走进校园,紧密围绕“校园贷”“个人征信”等四大主题模块展开细致讲解,引导学生群体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多家银行正聚焦金融教育宣传“最后一公里”,让更多金融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从中国银行了解到,自9月初开始,中国银行广泛开展活动预热工作,提前“锁定”部分消费者到网点、金融教育基地等深度参与教育宣传活动。例如,在南京,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六合区乌石希望小学开展金融宣教乡村行活动,将智能机器人带到田埂边,把人工智能课开进村头小学教室;在宁波,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依托外卖、快递小哥组成的“金融骑士”队伍,将金融知识手册随餐、随件“点对点”送进千家万户。
“新生群缴费”诈骗陷阱、“AI拟声骗局”实验、青少年“卡片交易”骗局……9月15日中午,浙商银行开启“浙银消保·反诈实验室”主题直播,聚焦校园、县域和社区三大诈骗多发场所,关注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通过趣味实验、情景演绎和以案说险,沉浸式剖析常见诈骗套路。据悉,接下来,该行还将打造9城17场的线上金融知识直播矩阵,同时拓展“金融消保+”航空、公交、地铁等多种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教育宣传活动。
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免疫力”
强化金融环境治理、净化金融市场生态是今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注意到,紧扣防范互联网贷款乱象等主题,多家银行精准发力风险警示和提示,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免疫力”。
农业银行介绍,活动期间,农业银行将围绕国家惠民利民政策导向,聚焦重点业务,结合重点人群金融需求,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育宣传活动。加强金融产品适当性政策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和投资观念。针对不正当反催收、恶意逃废债务、虚假征信修复等金融“黑灰产”行为,加大风险提示和警示教育力度。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针对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分类别、有侧重地开展提示提醒,揭示分析不正当反催收、恶意逃废债务、非法代理退保理赔、非法存贷款中介、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非法金融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帮助公众明辨风险。”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中信银行介绍,将重点围绕“开展规范营销行为、强化适当性管理方面政策宣传”“提示提醒防范非法中介危害、互联网贷款乱象侵害”等活动内容,广泛普及防非反诈常识和理性投资理念,不断优化金融惠民利民举措,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警惕高息诱惑”“守住‘钱袋子’”,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中国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借力佤族织锦培训契机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行动,为40余名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及参训学员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普及课,以“非遗+消保”创新模式织密乡村反诈防护网。
创新形式 金融宣教“活”起来
近年来,金融部门以联合宣教机制为抓手,在全国范围内上下联动,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五进入”等接地气、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此次宣传周期间,多家银行继续创新教育宣传模式,以宣教“新姿态”推动金融教育“活”起来。
“大耳朵倾听”“八颗牙微笑”……为顺应潮玩文化新趋势,9月15日,交通银行升级金融教育宣传大使“姣姣”形象。据悉,交通银行积极组织开展金融教育活动,上半年,触达金融消费者6.56亿人次。本次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交行还将在全国28个省市的73个景区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活动,推动金融教育宣传与提振文旅消费协同共振。
邮储银行表示,活动期间,邮储银行各级机构将持续加大教育宣传资源下沉力度,开展“常态化+集中性”“正向引导+风险提示”系列宣传。同时聚焦县域基层群众金融知识诉求,在全行开展“U心相伴”特色宣传活动,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残障人士、外籍来华人员等不同群体提供明确性、新颖性、针对性金融主题知识,拓展多维度宣传场景资源。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围绕打击黑灰产、适当性管理、反诈防诈等重点内容,拍摄发布“金融打黑无间道”“匹配吧!投资理财相亲局”“银龄反诈无小事”等宣教视频;继去年推出《三分钟漫画金融常识》一书后,面向全国发行《三分钟漫画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向更多人普及趣味金融知识。
(本报记者李林鸾、仇兆燕、冯娜娜、胡杨、许予朋、杜肖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