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5 20:31
转自:扬子晚报
“三更残月映轩窗,孤影徘徊梦亦伤……”正午时分,元和街道众泾社区五潨泾书苑里悠悠飘出这婉转的唱词,似一缕轻柔的丝线,瞬间缠住了路人的脚步,也撩拨起人们心底对那古老韵味的向往。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以来,元和街道众泾社区紧紧围绕“文化铸魂润心”理念,通过构建“青年夜校赋能成长、传统艺术浸润生活、方言保护传承根脉”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文化资源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居民日常,绘就了一幅“老有颐养、中有所为、少有乐学”的社区文化新图景。
青年夜校聚贤良,墨韵书香融夜色
暮霭沉沉,夜幕似墨般徐徐铺展,夜校的华灯,于这静谧夜色中盈盈而亮。每周一、二、四、六19:00,10余名青年学员陆续走进这所开在“家门口”的夜校,解锁更多新技能。禅舞课上,学员们随着音乐的旋律缓缓起势,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工作压力化作舞动的韵律;太极班里,教练通过“动作分解+呼吸引导+实战演练”三维教学模式,带动周边居民形成每日锻炼习惯;国学易经课程以“理论+案例+互动”形式破解传统文化密码,让古老智慧照进现代生活;古琴初级班则通过采用“小班制+沉浸式”教学,让年轻人触摸到“大音希声”的文化深邃。
“这里不仅是学习技能的课堂,也是心灵的栖息地。”前来参加课程的青年小王高兴地说道。作为社区文化服务的创新载体,青年夜校自运营以来,已累计开设课程28场次、服务青年300余人次。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社区里逐渐形成了“以文会友”的氛围,传统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青年群体的生活圈层。
社区雅聚韵悠扬,评弹吴音绕画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评弹艺术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历史悠久、文脉连绵。它深深扎根于民间,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纽带。
为进一步推动评弹文化在社区的传承与发展,社区与专业评弹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符合社区开展活动规律的模式。每月十五日至三十日,五潨泾书苑便成了社区的文化“磁极”,吸引着众多居民纷至沓来,场场演出座无虚席。
当悠扬的三弦琮琤作响,清脆的琵琶叮咚和鸣,仿佛是时光的琴弦被轻轻拨动,瞬间将人们带入那充满诗意的江南世界。老茶客们轻摇折扇,微闭双目,沉浸在评弹的婉转曲调与精彩唱词中,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惬意,那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方言课堂韵流芳,古调新传声不断
“阿爹,今朝早饭吃了啥?”“小娘鱼,侬个书包真漂亮!”近日,以普及苏州话、传播苏州评弹、弘扬吴地传统文化为主旨的趣味课堂在社区艺术会客厅温馨启幕,在充满江南水韵古典氛围的环境中,20余名社区青少年在评弹名家张建珍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跟读、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方言文化体验。
在方言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社区还将与张建珍老师共同探索“方言+艺术”的传承路径,推动苏州话与苏州评弹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活动。
从青年夜校的活力到评弹书场的弦歌,从方言课堂的欢笑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众泾社区的文化实践正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后,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将持续深化“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如蒲公英般播撒,在基层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之花。
通讯员 周祎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