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非遗谷子青年艺术扶持计划 | 学术评委阵容发布

2025-09-15 19:58

(来源:风语筑

  值此《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首座集纳全国各省份重要非遗项目的展示平台——《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共同发起“非遗谷子青年艺术扶持计划(第一季)”。

卢英英

  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巾帼十佳”女教师提名奖获得者、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数字多媒体组艺术指导、中宝协传统首饰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数字雕塑家学会理事、白云苍狗数字艺术公社创始人。

阮悦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博士、现任公共空间艺术系副主任, 兼任艺术工程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研创专家;浙江省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室内设计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CDSA国际媒体艺术创意大赛发起人。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教授、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文旅演艺科技创新、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以及空间叙事方法研究。

唐勇

  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动态艺术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重庆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科技分会副会长。

刘姝铭

  留法新媒体艺术实践者、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访问学者。分别于2014年和2023年创建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和科技艺术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舞美学会专家委员。

邓碧文

  现任教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艺术科技学域科技艺术专业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韩国世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艺术、实验艺术和少儿科技艺术教育,目前创作关注人工智能、机械互动与光艺术,注重后人类、控制论、赛博朋克、机械生命、人工智能生命、生物基因工程等议题的创作讨论。

林欣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科技艺术PI工作室负责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聚焦于科技媒介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媒体艺术领域、作品被K11艺术基金会、湖北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昊美术馆等知名机构永久收藏。第11届流明奖HUA AWARD华艺数奖提名、受邀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进行《媒介的艺术》视觉与物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新质设计、智能化交互设计研究、视觉传达发展趋势研究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章莉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传播推广交流项目、曾负责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负责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的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史纲

  西安美术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动画艺术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艺术作品荣获第九届至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优秀奖及美术创作奖三次银奖等,国家级、省级四十余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非遗正青春|非遗谷子青年艺术扶持计划」旨在构建一个从创作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整个活动流程清晰透明,旨在公平、公正地发掘最具潜力的非遗新星。

第一阶段:征集

(2025年9月1日 - 12月30日)

  报名通道:通过指定邮箱报名,提交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及作品概念方案(设计理念、设计成果)。

邮箱:feiyiguzi@fengyuzhu.com

第二阶段:初评

(2026年1月1日 - 1月11日)

  专家初评:由学术专家与策展人组成的评审团,从所有投稿中筛选出20强方案。

第三阶段:终评与颁奖

(2026年1月12日-18日)

  1. 终审答辩:入围选手现场答辩,由评审团最终评定各大奖项。

  2. 颁奖盛典:于现场举办专家座谈及颁奖典礼,全程线上直播。

第四阶段:产业转化与推广

(2026年1月18日起)

  1. 巡回展览:作品将在全国多家博物馆、景区及风语筑旗下展馆进行巡回展览。

  2. 商业合作:优先推荐获奖者与知名品牌、文博机构进行商业项目合作。

  3、线上合作:推荐至合作线上众筹平台,为参赛作品开通推荐通道。

  top20的入围作品及作者将被邀请至线下参与终审答辩颁奖盛典。

一等奖1位

现金20000元

二等奖2位

现金各10000元

三等奖5位

现金各2000元

  入围优秀奖12位,及一二三等奖得主将获得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与风语筑共同颁发的荣誉证书。

Top20选手及作品将有机会获得

  独家签约、巡回展览、商业合作的机会。

  我们鼓励参赛者从以下非遗门类中汲取灵感,并与谷子这一现代潮玩载体进行创新性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爆款潜力的作品:

  盲盒手办、挂件、徽章(吧唧)、立牌、可动模型、拼装模型、景品、桌面摆件 、角色IP、场景盒、可穿戴挂件等。

  1)作品符合大赛主题、能体现“非遗正青春”理念。作品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不作限制,但必须“清晰体现所选非遗项目的核心特征”,蕴含中国非遗元素,创意独到,设计新颖,建议从创作设计理念、材料、造型形态、工艺技术或功能应用等多维度进行表达。

  2)参赛者需提供完整的作品设计方案,包含了设计理念、作品设计图、效果图或实物作品照片,建议其中包含作品的完整三视图。

  3)所有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设计,可使用AI辅助设计,但需要在设计说明中说明,对于非遗技艺的引用和借鉴,也需在设计说明中予以致敬,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4)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属作者所有。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享有展示、出版等权利,出于为作品与赛事增加曝光,提升声量的目的,参赛作品将被无偿使用于邀请赛的宣传、展览、媒体报道等场景。

  版权声明:最终获奖的作品版权归属于作者和主办方共享,主办方在宣传、展览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使用该作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