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5年中天火箭研究报告:航天科技四院稀缺平台,多元驱动有望底部反转(附下载)

2025-09-15 16:08

1 小型固体火箭龙头企业,航天科技四院唯一上市平台

公司系小型固体火箭行业龙头,增雨防雹火箭稳步增长+拓展微型无人机有望驱动业 绩超预期。公司立足小型固体火箭及其延伸产品领域,以固体火箭总体设计技术为依托, 形成了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小型制导火箭等系列化小型固体火箭业务;以固体火箭 高性能材料技术为基础,形成了炭/炭热场材料及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组件等炭/炭复合材 料业务;以固体火箭发动机多参量动态测试技术为支撑,形成了智能计重系统以及测控类 系统集成等业务。公司在上述领域布局早、实力强,最早可追溯至 1989 年的增雨防雹火箭 研发项目,多年来,公司增雨防雹火箭及其配套装备业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 一。公司于 2020 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受益于近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公司增雨防雹火箭 产品需求有望持续向好,同时公司发布全球载荷系数最大“察打一体”微型无人机,适用 于陆军单兵作战,天雷 2 系列导弹则可适配多种发射平台,有望打开外贸市场发展空间。

受增雨防雹火箭库房调整及光伏内卷影响,2024 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承压。2022-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36 亿元、11.80 亿元、9.25 亿元,同比增长 21.74%、- 4.50%、-21.64%,归母净利润 1.44 亿元、0.96 亿元、0.20 亿元,同比增长 17.93%、- 33.43%、-79.62%,2024 年公司收入、利润双下滑一方面系增雨防雹火箭客户考虑安全因 素,调整库房,采购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是炭/炭热场材料受下游光伏行情影响,销售量 及价格均有所下降。2025H1,受下游需求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1 亿元,同比下降 32.86%,归母净利润 0.04 亿元,同比下降 80.74%。

增雨防雹火箭、炭/炭热场材料营收占比较高,军工小型固态火箭增速较快。2022- 2024,受下游客户调整库房,采购量暂时调整影响,公司增雨防雹火箭产品营收略有下 滑,分别为 3.27 亿元、3.30 亿元、2.82 亿元,占比分别为 26.43%、27.99%、30.49%,同 期炭/炭热场材料下游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光伏厂商新建产能意愿不强,导致营收显著 下滑,分别为 4.90 亿元、4.42 亿元、2.40 亿元,占比分别为 39.61%、37.49%、25.95%, 军用小型固体火箭方面,受海外冲突局势影响,营收有所增长,分别为 1.16 亿元、1.60 亿 元、2.41 亿元,占比分别为 9.38%、13.57%、26.05%。2025H1,增雨防雹火箭下游恢复正 常需求,营收达 1.74 亿元,同比增长 56.66%,占比上升至 57.81%,炭/炭热场材料营收 0.49 亿元,同比下降 73.81%,占比下降至 16.28%。

下游需求承压,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持续下滑。2022-2025H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28.71%、22.65%、18.87%、23.10%,净利率分别为 11.68%、8.14%、2.12%、1.31%, 2022-2025H1 增雨防雹业务毛利率分别 39.72%、32.70%、25.81%、39.27%,同期炭/炭热 场材料毛利率分别为 16.02%、1.89%、-10.86%、-48.53%,军用小型固体火箭毛利率分别 为 45.71%、35.97%、37.40%、33.79%,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件毛利率分别为 47.95%、47.49%、37.85%、67.41%。增雨防雹火箭、固体耐烧蚀件毛利率显著提升主要系销量提升 所致,炭/炭热场材料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主要系产品销量下滑及下游竞争激烈所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持股 35.73%,公司所属四院为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公 司核心业务源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四院下属多个研究所的相关业务板块,截止 2025 年半年 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航天动力(维权)技术研究院持有公司股份 32.65%,通过航天 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3.08%,合计持股 35.73%。此外陕西电器研究所、洋浦天塬投资有 限公司、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等公司分别持股 7.14%、3.61%、3.47%。公司所属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始建于 1962 年,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专业最全、 配套最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喷管研制和检 测、大型复合材料壳体、复合固体推进剂、大型发动机装药和固体发动机各项试验测试等 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 民品:人影作业需求稳步增长,碳材料拐点仍需等待

2.1 增雨防雹火箭:极端气候加剧拉动需求,公司市占率多年第一

人影活动可实现增雨、防雹等目的,作业工具可分为地面和空中作业两种。人工影响 天气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 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为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因 所采用的催化剂和播撒方法的不同,人工影响天气所使用的作业工具也不一样。目前较为 成熟的作业工具基本上可分为地面和空中两种作业工具。地面作业工具有:火箭作业系 统、高炮作业系统和地面播撒系统;空中作业工具为飞机播撒系统。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灾害成为全球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 长、影响面积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区,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 入亚欧大陆内部的海陆分布,呈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格局,本质上决定了我国 是世界上干旱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全部自然灾害损 失中气象灾害损失占 61%、地震灾害损失占 37%、雪崩、海啸等灾害损失占 2%;而干旱 灾害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 55%,干旱灾害已成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949-2020 年,全国范围的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受灾率较大,超过 20%,黄淮海地区为 17.5%,华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灾率在 8%~10%之间,新疆为 5.3%,西藏无旱情 旱灾资料;全国范围的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成灾率较大,超过 10%,黄淮海 地区为 7.4%,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和新疆地区成灾率较小,低于 5%。

我国旱灾频发,因旱灾导致粮食损失严重,人影行业需求旺盛。据倪深海等《变化环 境下我国干旱灾害演变趋势分析》数据分析,1949-2020 年期间,我国干旱灾害的前 10 位 干旱年中,包括 1959-1961 年影响全国的重旱年和特旱年,1997 年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特 旱年,2000-2001 年北方地区和华东、华中地区的特旱年。粮食损失方面,2000 年和 2001 年因旱粮食损失量较大,分别为 599.6 亿 kg 和 548.0 亿 kg,相应的因旱粮食损失率分 别达到 11.5%和 10.8%,排序分别为第 1 位和第 2 位。

政策规划至 2035 年人影行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影作业为粮食增产减灾做出巨大 贡献。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行业始于 1956 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56 年 到 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了人工造雨的重要性。近年来,多项政策陆续出 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 2025 年,人 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 550 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 58 万平 方公里以上。到 2035 年,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随着政策的有序规划,我国人影作业为粮食增产减灾做出巨大贡献。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12 年至 2022 年十年间,气象部门在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实施飞机人工 增雨作业 5091 架次,火箭高炮增雨作业 9 万次,实施人工防雹作业 28 万次。据环球气象 网报道,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共使用各类人影飞机 56 架,各地建设人影地面作业站点约 1.7 万个,其中标准化固定作业点 6235 个。

气象为专项债投向领域之一,人工影响作业为重点方向。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 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4〕52 号),据“投资新疆”公众 号,2025 年专项债最新投向领域清单,涵盖 12 大类、86 个细分领域。其中农林水利和气 象板块中,气象为投向领域之一。而据泓创智胜分析,气象专项债重点支持方向包括:优 先支持涉及气象科技创新、气象防灾减灾、智慧气象服务等领域,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设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智慧城市气象数据应用、人工智能预 报技术研发、气象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符合各省重点产业链的配套气象服 务项目。

公司人影产品实力深厚,多年以来市占率稳居第一。公司的产品已实现从单一的增雨 防雹火箭弹发展到地面焰条播撒系统、机载焰条播撒系统、导引雷电火箭以及自动化、智 能化人影作业装备和人影配套产品,为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客户提供多维度、全面 化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公司的人影产品和服务在我国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较早涉足开发增雨 防雹火箭产品的企业,公司曾多次参与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标准的起草,高效多用途 增雨防雹火箭、地面焰条播撒系统、车载火箭发射装置等公司产品均属国内首推并投入应 用,引领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工具的长足发展。公司积极响应行业政策导向,推 进人影无人机业务的试验及应用,已在多地开展试验作业,多年来,公司增雨防雹火箭及 其配套装备业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公司设有国家唯一的省级民用火箭工程 中心,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固体火箭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拓展应用,努力开发针对不同云体 条件作业的专用消云、增雨、防雹火箭、其它民用火箭及减灾防灾用各型无人机业务的应 用,以不断满足人影作业安全化、科学化、信息化要求。

中天火箭批准产能 10 万发,产能位列行业第一。增雨防雹火箭在国内主要参与者有中 天火箭、新余国科、内蒙古北方保安民爆、吉林三三零五机械厂、国营云南包装厂、以及 国科军工。其中中天火箭拥有工信部批准的 10 万发增雨防雹火箭生产资质,批准产能为行业第一。从上市公司销量来看,2020-2024 年期间,2023 年中天火箭增雨防雹火箭销量 8.4 万枚,超新余国科约一倍,从销售额来看,中天火箭优势更为明显。

2.2 炭/炭热场材料:下游光伏行业反内卷,板块业绩短期承压

炭/炭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优异,成为单晶热场系统主流材料。炭/炭复合材料是碳纤维 增强碳基体的一类复合材料,其与传统石墨材料相比断裂韧性高、强度高、耐冲击性强, 因此广泛用于光伏领域晶体生长设备,在热场坩埚、导流筒、保温筒产品中渗透率较高。 同时,光伏领域用的炭/炭热场材料具有结构可设计性,通过预制体结构设计和致密化工艺 可以制备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炭/炭热场材料产品,所得产品与石墨相比,使用寿命更长、无 余料浪费,综合性价比更高。据金博股份招股说明书,2019 年,碳基复合材料在热场坩埚 中占比达到 85%以上,导流筒、保温筒占比分别达到 55%/45%以上,碳基复合材料已经被 广泛应用于光伏晶体生长设备中。

炭/炭热场材料市场增长短期或承压,24-28 年市场规模 CAGR 达 4.3%。2024 年以来 光伏产能过剩严重,据 CPIA 数据,2024 年全球硅片产能达 1394.9GW,实际产量约为 803.0,产能利用率仅为 57.6%。新增需求方面,我们假设 2025 年起硅片名义产能无新增, 但考虑到技术迭代等因素,实际上可能会发生新增产能替换,因此按照存量产能 10%计算 新增产能;替换需求方面,单晶炉在实际生产中的会产生正常损耗,综合上述情况,我们 预测 2025 年-2028 年全球炭/炭热场材料需求分别为 1.2/1.3/1.5/1.7 万吨,2024-2028 年 CAGR 为-0.3%。2025 年-2028 年全球炭/炭热场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 17.9/19.7/29.6/41.9 亿 元,2024-2028 年 CAGR 为 4.3%。

光伏炭/炭热场材料技术门槛较高,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光伏热场的上游主要是碳纤维 生产商,中游为热场材料供应商及产品制造商,下游为晶硅制造设备厂商、硅片和硅棒制 造商。中国的光伏碳/碳热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竞争者包括金博股份、美兰德等公司等碳 基复合材料生产商,天宜上佳、中天火箭、宇晶股份等工业跨界企业,以及隆基绿能、 TCL 中环、晶科科技、晶澳能源等出于控制成本或保障内部供应稳定的目的而延伸产业链 加入热场产品竞争的部分下游企业和一体化企业。

公司从事炭/炭复合材料研究二十年,研发能力较强,技术储备充足。公司是国内较早 进行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工业化生产的专业企业,是国内首批获取飞机炭刹车盘零部件制造 人批准书的单位之一。公司在民用领域的炭/炭复合材料产品主要是光伏产业晶体生长热场 系统耗材,已经被隆基股份、TCL 中环、通威股份、晶科股份等国内光伏行业硅片行业领 先的生产商所广泛采用。2024 年,受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影响,该类业务由于下游开工不 足导致热场材料需求下降,且销售价格持续下滑,导致产品利润降低,公司依托 IPO 募投 项目建设的生产线,采取多种“降本增效”措施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在热场材料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定,依旧保持行业前列的市场地位。

公司产品密度更高、材质更均匀、综合使用寿命更长。炭/炭热场材料的各项性能是由 其密度决定的,密度越高,其强度及抗侵蚀性能等就越好。目前炭/炭热场材料的致密方式 有两种: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和树脂浸渍炭化工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坯料初期低密度阶 段致密效率高,当本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气相沉积的致密效率就变低,而树脂低压浸渍炭 化工艺在低密度阶段增密效率低,但在坯料高密度阶段致密效率高。公司利用等温化学气 相沉积工艺结合树脂低压浸渍炭化工艺,充分发挥两种工艺的特点,先期通过化学气相沉 积工艺快速致密,再通过反复的树脂低压浸渍炭化工艺及高温开孔工艺,使得最终产品的 密度更高、材质更均匀,综合使用寿命长,具有更好的使用性价比。金博股份自制碳纤维 预制体,采用单一碳源气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碳基复合材料。

公司炭/炭热场材料受下游影响,毛利率已至低位。由于下游光伏行业竞争加剧,产能 调整,公司炭/炭热场材料销量从 2020 年的 264.9 吨快速增长至 2023 年的 1513.2 吨,但单价也面临快速下滑,从 2020 年的 92.1 万元/吨快速下降至 2024 年的 25.2 万元/吨,2024 年 公司该业务毛利率为-10.86%,2025H1 进一步下降至-48.53%。

3 军品:全球不稳定因素上升,小型无人精确武器需求提升

(报告来源:浙商证券。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报告来源:浙商证券。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