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5 14:30
(来源:财通证券研究)
量子信息技术有望引发新的科技革命。从上世纪的理论建设到2010后量子计算机逐步成形发布,再到近年在量子比特和量子纠错的快速发展,量子技术商业化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全球量子信息产业总市场近80亿美元,量子计算市场占比达到63%,北美、欧洲、中国为主要参与者,占比29.8%、28.8%、25.2%。量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在提升计算复杂问题运算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传感测量精度等方面,具备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潜力,有望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创新。
北美处于量子技术商业化前沿,科技巨头积极布局。2023年北美地区量子计算规模同比增长238.9%,2024年同比增长6.4%,达15.0亿美元。美国IBM、谷歌、Intel、微软、亚马逊等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量子计算,Quantinuum、Rigetti、lonQ、Infleqtion、PsiQuantum、Quantum Computing Inc等初创企业已初具规模,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并积极探索公司产品可能的应用方向,行业影响力日渐增强。2025年,英伟达通过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展开量子技术路线全覆盖式投资,涉及PsiQuantum、Quantinuum等;黄仁勋在GTC巴黎演讲中宣布推出量子-经典加速超算平台CUDA-Q。我们认为,海外巨头正在加速投资量子企业,并构建量子计算生态,表明量子技术商业化已进入加速趋势。合同负债大幅增长,原有业务现金流入加速。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具备量子技术积累的国盾量子、国仪量子(备案)、科大国创、格尔软件、吉大正元等;以及参与量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以及深度布局量子通信与安全的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量子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01
量子信息技术有望引发新的科技革命
1.1 国内外量子技术均进入技术突破阶段
历经漫长的技术摸索,量子技术已进入商用阶段。从上世纪的理论建设到2010后量子计算机逐步成形发布,再到近年在量子比特和量子纠错的快速发展,量子技术商业化应用已经初具规模。我国量子计算从2003年第一个研究小组成立以来,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当前“九章”、“祖冲之”系列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了从0到1的巨大跨越。
1.2 全球量子信息产业总市场近80亿美元,已初具规模
量子计算市场占比最高,北美、欧洲、中国为主要参与者。量子计算作为量子技术领域中最具市场潜力的细分市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量子计算性能不断突破,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21年市场规模仅为8亿美元左右,到202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50亿美元,占量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的63%。2024年,量子计算北美、欧洲、中国规模占比分别为29.8%、28.8%、25.2%,北美领跑全球,欧洲、中国紧随其后。
国内政策引领+企业研发投入,推动量子计算机研发和制造,下游商业化加速。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纠错能力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金融、制药、物流等领域加速探索实用化场景形成稳定需求,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加态势。2024年,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达到90.4亿元,同比增长82.1%,显著高于全球增速;2024年,国内量子技术主要以量子计算、量子安全(通信)、量子传感为主,分别占比68.6%、15.1%、16.2%。
1.3量子技术基础设施逐步成熟,已在科研、金融、医药等领域应用
量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量子信息技术在提升计算复杂问题运算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传感测量精度等方面,具备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潜力,有望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创新。
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在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纠缠特性及计算方式上差异显著,有望成为划时代的计算技术。当前,量子计算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原型机工程化研发进展迅速,应用场景探索广泛开展,产业生态初具雏形。基于量子纠错实现可支持大规模量子线路运行的逻辑量子比特,以及基于原型机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实现量子计算加速和量子优越性应用,是下一阶段的两个主要发展目标。
量子计算产业链逐步健全,商业化应用进入加速阶段。量子计算上游包括环境支撑系统、测控系统以及核心设备组件等,具体涉及稀释制冷机、真空系统、低温组件光学器件等众多方面,是整个量子计算产业生态的基础底座。中游包括量子计算原型机和软件,是量子计算产业生态的核心环节,是相关企业数量较为集中的部分。下游为量子计算云平台和应用领域,是最接近用户的环节,涉及化工、金融、科研、医药等领域。
02
北美处于量子技术商业化前沿,科技巨头积极布局
美国、加拿大政府与社会通过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开展量子科技研发,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023年北美地区量子计算规模同比增长238.9%,2024年同比增长6.4%,达15.0亿美元。美国IBM、谷歌、Intel、微软、亚马逊等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量子计算,Quantinuum、Rigetti、lonQ、Infleqtion、PsiQuantum、Quantum Computing Inc等初创企业已初具规模,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并积极探索公司产品可能的应用方向,行业影响力日渐增强。
海外量子初创公司已具备一定规模,巨头积极参与量子相关投融资表明商业化有望进入加速趋势。2025年,英伟达通过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展开量子技术路线全覆盖式投资,涉及PsiQuantum、Quantinuum等;黄仁勋在GTC巴黎演讲中宣布推出量子-经典加速超算平台CUDA-Q,该平台扩展了CUDA的功能,整合了运行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应用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用于模拟量子计算或辅助真实量子计算机。黄仁勋表示未来几年内,每台超级计算机可能都将配备QPU,并与GPU协作。我们认为,海外巨头正在加速投资量子企业,并构建量子计算生态,表明量子技术商业化已进入加速趋势。
03
国内加速追赶,量子通信具备相对优势
政策支持下,我国量子产业发展迅速,研究能力已步入全球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在量子计算、通信、精密测量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分别排名全球第二、第一、第二,中国科学院成为发表量子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在量子产业落地方面,北京、安徽、广东、上海、湖北等省市通过布局科技研发项目、设立未来产业基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平台设施网络、孵化培育初创企业、提供产品服务采购等多类型举措,积极推动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培育和生态建设先行先试。
我国量子产业投资以国有资本牵头,民营资本作为补充,表明政府重视量子技术的战略价值,并在早期积极孵化多技术路径的量子企业。
当前国内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玻色量子等量子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化。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合肥量子科学实验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全球首个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实现商用化,首批设备已交付阿里巴巴量子实验室、国家电网及华大基因等机构;202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与多单位合作,成功构建了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三号”,其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千万亿倍,超过谷歌67 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 “悬铃木”一百万倍。在祖冲之三号的研发中,国盾量子为实验提供了室温电子学软硬件系统的研发与工程化落地、量子计算机整机的搭建和运维等支持。
04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具备量子技术积累的国盾量子、国仪量子(备案)、科大国创、格尔软件、吉大正元等;以及参与量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以及深度布局量子通信与安全的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政策支持不及预期:当前量子产业仍以政策推动为主导,下游客户主要为政府和军工单位,企业端仍未大规模应用,对政策支持的敏感度较高。
量子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当前超导量子计算路径商业化进展较快,我国量子通信技术落地相对较快,若在增加量子比特、提升量子纠错能力方面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产业落地成本较高。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量子技术属于前沿科技,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会导致企业投入偏向谨慎,降低产业活跃度。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财通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量子计算,产业加速》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9月14日
报告发布机构: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分析师 杨 烨
SAC证书编号:S0160522050001
分析师 李宇轩
SAC证书编号:S0160524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