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5 16:37
(来源:东方红资管)
2025年,医药行业进入了新的叙事周期,创新药成为领涨先锋。国产创新药板块的崛起,是时代酝酿的必然,宣告着一个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医药新时代,正磅礴而来。
尽管近期股票市场出现短期调整,创新药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前景依然广阔。股市震荡并不可怕,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在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下,在震荡中分辨、选择和寻找真龙头,才能在未来的上涨中有所收获。时间终将证明,所有为美好生命价值而坚守的耐心,都会在未来获得回报。
创新药正在进入成果兑现期
2025年前八个月,医药行业整体明显上涨,与创新药有关的化学制药、生物制品等子板块表现突出。受益于创新药的BD合作、各大国际会议上的临床数据读出等事件催化,中国创新药的实力得到验证,同时支付端逐步改善,形成了利好共振。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已迈入成果兑现期。2025年中国创新药BD(Business Development,指“商务拓展”)出海金额迅猛增长,截至8月27日,全球创新药达成BD交易数量540项,总金额1634.10亿美元。其中,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83项,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成为全球创新药BD授权方中的主力。这些数据较2024年有明显增长,2024全年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为92项,交易金额488.13亿美元。
截至8月27日,2025年国产创新药BD出海在全球创新药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超过15%(而2019年占比仅3%,2024年占比13%),总金额占比52%(2019年占比不足1%,2024年占比为28%)。
图: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和金额趋势
注:资料来源于医药魔方、华泰证券研究所,2025年的统计截至8月27日。
图: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和金额的全球占比变化
注:资料来源于医药魔方、华泰证券研究所,2025年的统计截至8月27日。
中国药企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显著提升。IQVIA统计,中国药企启动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由2009年的1%提高至2024年的30%,2024年共启动1669项临床试验。美国药企2024年共启动1920项全球临床试验,占比35%;欧洲药企占比由2009年的44%下降至2024年的21%。
新分子发现能力快速增强。中国2024年共获批35个新型活性物质(简称NAS),过去五年获批数量达到188个,与2015-2019年的128个相比提高47%,过去5年获批NAS已经超过日本。
国产创新药越来越多的在ASCO、ESMO、WCLC等全球顶尖的学术会议中展示临床数据。2025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中国创新药共有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较2015年仅1项的纪录实现指数级增长。在临床科学研讨会环节,中国创新药项目占比提升至17%。
在经历过去三年的持续下跌,今年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涅槃重生。中国创新药的价值重估迅速启动,且随着研发进程推进,以及已授权项目在海外推进临床试验,预计2020年后授权出海的中国创新药有望在2025-2030年在全球实现商业化,给中国药企带来销售增长和可观利润。
创新药企业盈利实质性改善
随着核心产品陆续商业化及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头部创新药公司逐渐跨越盈亏平衡点。2024年已有超过50%的港股创新药企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多家2023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行业整体业绩的修复及盈利状况的改善逐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经营情况继续改善,东吴证券在8月31日发布的医药行业上半年总结报告中,选择了42家H股和58家A股创新药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统计,这些创新药公司2024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9%、133.4%;2025年上半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9%、56.1%。
创新药产业处于产品快速放量期,随着一系列重磅品种获批上市并被纳入医保,国内销售迎来快速增长;部分产品在海外成功商业化,成为营收的一大增量。同时,对外授权收入也成为了创新药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随着营收端的快速增长,以及对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等的合理控制,一些较早实现商业化销售的创新药公司已经实现了盈利。
从创新药的三大主要领域来看,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在全力出击:
1
一是肿瘤治疗领域。过往主导市场的PD(L)1+化疗的治疗方案正被更具疗效优势的PD(L)1双抗+ADC组合迭代升级。在这条主线上,一方面中国药企以PD(L)1/VEGF双抗为代表的药物频频进行对外授权,有众多项目达成国际合作;另一方面深度参与跨国药企的ADC(抗体偶联药物)管线布局,在ADC可能的升级方向上,国产管线有丰富的前沿布局。
2
二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国产创新药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自免药物,在一些前沿靶点及药物类型上,国产进度不输跨国药企甚至具有独家性。
3
三是在代谢领域。有降糖效果的GLP-1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在GLP-1类产品上,国产提供多样化选择,且有望凭借优异的临床疗效、较高的临床效率和性价比,诞生更多创新品种。
政策利好助力医药产业长期前景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支持医药产业尤其是创新药的发展。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支持创新药、创新型医疗器械、罕见病用药物与医疗器械的发展。
7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第一,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第二,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报销创新药品目录;第三,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第四,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第五,强化保障措施。尤其是重点提出增加商保创新药目录这一措施,是商保创新药市场准入的重要一步。
创新药在国内的审批上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5年前7个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创新药50个,获批数量已超过2024全年。2018至2024年我国每年批准的创新药数量持续增长,由2018年的11个上升至2024年的48个。
从当下各个行业估值水平来看,医药行业并不贵。即便是经历了今年的上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申万医药生物指数(801150)整体估值为32.4倍,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七,仍属于中间水平。
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9.8,采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市盈率。
历史横向对比来看,申万医药生物指数(801150)当下32.4倍的市盈率,处于过去15年市盈率分位数的40.87%,处于过去10年市盈率分位数的48.72%,处于长期估值的中等位置。
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9.8,采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市盈率。
东方红资产管理在医药行业投资早有布局,2022年3月29日成立了首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015052、C类015053),由拥有丰富的医药行业研究经验的基金经理江琦管理,基金自成立以来获得了丰厚收益。
注:数据来源东方红资产管理,经过托管行复核,截至2025.8.22。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东方红资产管理正在发行业内首只新型浮动费率的医药QDII基金——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A类025070、C类025071),拟由基金经理江琦和高义共同管理,不仅可以投资于A股和港股通标的,还可以投资港股通以外的港股(港股通以外的港股占股票资产的比例0-20%)。
医药投资之道,不在追逐短期,而在守望生命长河,每一项医药创新都承载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选择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A类025070、C类025071)一起,与中国医药行业创新成长同行!
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
A类025070 C类025071
注:东方红医疗创新主要投资于医疗创新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基金经理当前重点关注创新药,产品都非必然投资于创新药,请投资者关注风险。
注:东方红医疗创新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不同配置地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基金资产并非必然投资港股。
注: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成立于2022.3.29,2022.3.29至2022.12.31、2023年、2024年净值增长率为1.48%、2.66%和-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8%、-10.16%和-9.99%。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7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经汇率估值调整)×10%+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20%。 基金经理:江琦(2022.3.29起至今)
风险提示: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为股票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参与债券回购的风险、参与股指期货的风险、参与国债期货的风险、参与股票期权的风险、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投资科创板股票的风险、投资北交所股票的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本基金特有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风险)、参与存托凭证的风险、发起式基金自动终止的风险、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
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是一只混合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本基金除了投资A股外,还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及港股通以外的香港市场挂牌交易的股票。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本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本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投资特定品种(境内债券回购、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期权、资产支持证券、科创板股票、北交所股票、信用衍生品、香港市场股票、境外证券借贷/正逆回购、中小市值和高科技公司、存托凭证)的风险、会计制度风险、税务风险、交易结算风险、法律和政治风险、金融模型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浮动管理费模式相关风险、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引入境外托管人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本基金的风险等级评级结果请以销售机构的评级为准,请投资者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购买相匹配的风险等级产品。本基金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