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5 14:30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财通证券研究)
本周,公募基金销售新规提高赎回费率及税费等消息面冲击市场,债市明显调整。调整呈现出二永债调整多,短债调整少的特点。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增值税加征已经开始影响中债估值曲线。
如何理解赎回费率调升的影响与市场反应?
2025年以来,债市在波动中上行,中间波段上把握难度又颇高,导致中长债基投资回报比较一般,近半数中长利率债基收益为负。偏薄的收益与赎回费率调升,市场的矛盾加剧。
而短债由于回撤小、净值更稳定、扛跌能力强等,更受市场的欢迎,收益率调整幅度更小。而且在当前“固收+”产品增加的情况下,短债也符合其要求。而二永债在市场情绪较差的情况下,收益率波动进一步加大。分机构看,负债端相对不稳定的基金公司有一定净卖出,而理财、银行等机构由于负债端相对稳定,目前表现仍比较稳定。
从更底层的资金流向来看,基金负债端的可能变化,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对债券的需求总量。阶段性影响,或将受到政策呵护。
市场如何展望?各品种如何参与?
8月,金融机构存贷差进一步创历史新高,银行体系“资产荒”格局未变。银行存款付息率持续降低,提高了银行配置利率债的动力。
考虑到目前的资金利率较低,基本面偏弱,短债扛波动能力较强等特点,2年左右短债具有较好的参与价值。二永债交易优势明显,比价有明显回归,关注其周内的交易机会。
超长信用债交易量大幅下行,收益率接近年内高点,已经初步具备配置价值。但对交易型机构而言,尤其是负债端稳定性较弱的机构,四季度的交易机会不强,建议适当等待;但对配置型机构而言,已经可以逐步配置。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或有遗漏,宏观经济表现超预期,信用风险事件发展超预期
01
新规后的市场矛盾与展望
1.1
赎回费率调升与收益低的矛盾
9月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规定),对基金的赎回费率做了调整:
持有期<7日,赎回费率≥1.5%;7日≤持有期<30日,赎回费率≥1.0%;30日≤持有期<6个月,赎回费率≥0.5%。对于ETF指数基金、同业存单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可以豁免。
债基此前赎回费用较低,因而引发了公募基金等机构对负债端稳定性的担忧。此外,考虑到债基免税等消息面冲击,债市出现明显调整。
从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的调整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特点:
①利率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10Y国开债调整幅度明显更高。截止9月12日,Wind 10年国开债新券收盘收益率2.02%,最活跃券为老券收盘收益率1.935%,10年国开债收益率曲线估值为2.028%,因而收益率的调整是国开债估值参照新券,有增值税影响。
②二永债调整幅度较高,利率放大器的角色比较明显。
③信用债短端调整幅度整体会略小。
如何理解新规与市场的反应?
债基收益偏薄“遭遇”赎回费率调升。截止9月12日,中长期纯债基金(利率风格)的中位数仅-0.02bp,意味着超过半数利率中长期纯债收益为负。收益表现较好的短债基金YTD中位数也仅有1.0%。当前,赎回费率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明显增长,将进一步削弱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降低债基的吸引力。
收益偏薄的核心是利率波段难做,信用票息有限。跟踪年初至今的中位数YTD变动,整体受债市波动影响较大,中长利率债基年初YTD也一度大幅为负,但市场下行后,收益快速回正。7月份以来,市场调整过程中,利率债基YTD中位数再度接近为0。一方面是2025年以来的利率波段把握难度较高。另外,债市二级市场的交易本质是零和博弈,容量有限。在广谱利率下行的情况下,信用债能提供的票息也相对有限。
短债品种投资回报稳定,回撤控制小。近期短信用债调整少,核心就是市场在收益偏薄、扰动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提高了对控回撤的要求。1~2年的短信用债净值回报波动小,回撤小,扛跌能力强。
当然,可能也离不开市场从纯债基金向“固收+”产品转移过程中,“固收+”产品对债券配置上有追求稳定性与流动性的需求,短信用满足了转移资金的配置需求。
1.2
机构的担忧与交易
新规目前仅是征求意见稿,还有修改的空间。另外,从更底层的资金流向来看,基金负债端的变化,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对债券的需求,只是负债端的转移。银行自营和理财等机构如果赎回,实际上,还是会有配置的需求。
但是部分机构有担忧。目前赎回冲击并不明显,毕竟若持有至新规落地,考虑到“新老划断”、持有期满等可能性,当前赎回并非好选择。但市场本身偏弱的情况下,负面扰动还是对市场有一定影响,至少部分机构可能会先将杠杆降下来。对应到机构净买入上,本周基金净卖出利率债和信用债,就是这一行为的直接反应。
除了公募外,其他各类机构行为表现相对稳定,尤其理财的规模稳定。截至9月7日,银行理财规模为30.97万亿元,最近几周基本持平。尽管权益市场走强后,理财混合类产品规模有明显增长,但目前的规模仍不算高。且混合产品,可能还是会有相当部分会配置债券,因而,理财规模的稳定对债券稳定起到了较强的支撑。
1.3
市场如何展望?
我们一直强调固收“资产荒”的大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从数据来看,8月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仍在进一步走高,这里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尽管存在“股债跷跷板”等担忧,但是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参与股市存在重重限制,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
银行存款付息率持续降低,提高了银行配置利率债的动力。而同时,中小行资产负债表来看,城农商行存单余额仍在持续增长。
从期限利差等角度来看,目前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都处于近两年的相对高点。对信用债而言,考虑到信用风险背景未发生太大变化,资金利率宽松,3年内的期限利差基本已经到阶段性高点。
考虑到目前的资金利率较低,基本面偏弱,短债扛波动能力较强等特点,2年左右短债具有较好的参与价值。
二永债交易优势明显,比价有明显回归。二永债波动较大,交易价值明显。我们一直用5年AAA二级资本债与5年AAA中票对比,去寻找交易时点。目前,二永债目前已经再次具备入场的机会。
超长信用债交易量大幅下行,收益率接近年内高点,已经初步具备配置价值。但对交易型机构而言,尤其是负债端稳定性较弱的机构,四季度的交易机会不强,建议适当等待;但对配置型机构而言,已经可以逐步配置。
02
信用买什么?
2.1
建议关注高等级二永债
本周AAA二永与中票比价明显提升,建议关注。5年AAA-二级资本债与5年AAA中票比价本周接近10bp的高点,是不错的买入时点。
弱资质城投比价明显回归,但考虑到信用风险偏好等,入场时点上需要适当等待。
2.2
关注2年左右的高票息资产
当前,城投债2.2%以上估值占比为25.6%,非金产业债估值2.2%以上占比为37.9%,二永债估值2.2%以上占比34.7%。2年左右的2.2%以上估值债券,具备较好的价值,值得关注。
城投债,长端兼顾票息与波段操作,短久期高票息品种仍然可以继续参与。建议关注西安高新、豫航空港、珠海华发等2年左右的债券。
产业债, 房企中可以关注2年左右的地方重要的国有房企债,如首开、中交房地产集团、建发房产、信达投资等;非房产业主体中,关注冀中能源、中航产融等2年以内的债券,可以关注河钢、云能投等2年左右的债券。
03
市场回顾:收益率上行
3.1
市场表现如何?
本周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利差走势分化。本周信用债收益率整体上行,其中二永债表现尤为明显,2Y及以上债券调整幅度大多在10bp以上。信用利差走势分化,非金信用债利差以压缩为主,尤其是超长债利差下行更为明显,大多在10bp左右,二永债则呈现出10Y以内信用利差走阔,10Y利差压缩的态势,但整体压缩幅度小于非金信用债。
从日度观察,本周收益率波动上行,周一至周二二永债长短端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上行,非金信用债震荡为主,上行、下行都有;周三二永债引领信用债收益率全面上行,其中长端二永单日回调幅度整体在4.5bp以上;周四周五市场逐渐恢复,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利差方面,周一至周二非金信用债利差压缩,二永债利差逐步走阔;周三信用债短端利差上行,长端则呈现出非金信用债利差下行,二永债上行的态势;周四信用债利差全面上行;周五长端继续走阔,短端明显开始下行。
3.2
保险配置力度大幅增强,基金大规模卖出
保险公司信用债配置规模环比大幅上升。保险本周净买入规模128.1亿元,环比增长230.15%,其中5年以上超长久期信用债净买入量20.31亿元,增持力度亦明显回升。
基金大规模卖出。本周基金净卖出信用债262.12亿元,以1-5Y为主,减持规模达到214.95亿元。
理财增持力度增强,其他产品类配置力量减弱。本周理财信用债增持规模分别为208.7亿元,环比上升69.39%;理财净买入规模为110.91亿元,下降34.31%。
3.3
成交占比:1Y内交易占比下降
城投债和产业债1年以内成交占比明显下降,分别环比减少6pct和3pct,1-3Y成交占比则小幅上升。
本周信用债低评级成交占比基本稳定。城投债AA(2)及以下成交占比较上周基本持平,产业债AA及以下成交占比环比下降2pct,二永债AA及以下成交占比环比增加1pct。
3.4
非金信用债发行期限回升
8月非金信用债发行11,284.08亿元,净融资1204.1亿元,净融资高于去年同期。截至9月12日,净融资额1867.2亿元,一级供给相对较强。
长久期信用债供给边际回升。近期信用债拉久期情绪略有回升,9月非金信用债发行期限明显拉长。
04
数据跟踪:一级发行情况统计
05
数据跟踪:二级估值变动细节
1、数据统计或有遗漏: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统计方法的差异、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或更新延迟,可能导致部分分析结果存在偏差。
2、宏观经济表现超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和财政政策是影响债券市场的关键因素。如果宏观环境出现超预期的变化,如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率波动或外部经济冲击等,可能会对信用债市场表现形成冲击。
3、信用风险事件发展超预期:若出现信用舆情事件,可能会对信用债市场形成短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