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5 14:46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于9月15日上午举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出席并致辞发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本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放眼全球,湾区普遍都是区域内贸易活跃、产业聚集、创新引领的高地,而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无疑又处于全球湾区的领跑方阵。从金融机构视角看,服务湾区发展不仅意味着对接广阔的市场,更是对自身综合化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检视和锤炼。
首先,湾区金融要素高度集聚,展现出强大的规模效应。历史上,湾区发展往往与地理大发现、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进程相伴演进,在此过程中聚集了大量产业、技术、人力等要素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中介,金融由此获得了优渥的成长土壤,并推动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因此,全球顶尖的金融中心多位于湾区,全球金融的创新前沿也多来自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深交所和港交所当前的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已超过75万亿元,如果合并统计,在全球交易所中位居第三位,大湾区内金融机构的布局也更趋密集、多元,愈发彰显吸引金融资源的“磁场效应”。
第二,湾区的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描绘出更具张力的创新曲线。在数字时代,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函数的核心要素,全球一流湾区也都在向创新经济的发展生态演进。一方面,生产的复杂程度和对精确程度的要求在几何级数提升,创新对资本投入强度的阈值效应亦愈发显著,这意味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时的精度、强度和效率都要走向极致,并要把更多资源配置到“从0到1”的原发性、颠覆式创新。另一方面,金融是技术敏感度极高的行业,科技创新对金融形态和金融体系的塑造亦在持续深化。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金融应用,在从Fintech到DeFi的生态演进中都有丰富的创新机遇和想象空间。
第三,湾区是金融开放与合作的前沿阵地。湾区由港口贸易、临港制造等经济形态演变而来,天然具有外向型特征,而金融的内核是资金、资源、信用等的交汇融通,同样具有天然的开放基因,因此湾区金融发展与开放合作的潮流高度适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拓展金融开放的排头兵,未来可以通过积极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框架体系的建构,务实灵活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制度协调,为实现与全球的链接和融合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在上述三点之外,相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还具有不少独特的优势和特征。例如,大湾区是全球唯一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条件下建设的湾区城市群,内生存在跨境金融场景需求,湾区内金融的互认互通范式将为开展更广域全球金融业务锚定基底。又如,大湾区是联通中国内地与全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这也为金融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以今年以来港股IPO热潮为例,在截至9月上旬的港股60家IPO企业中,有53家企业注册地或总部在内地,显示出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既能为中资企业出海布局提供跳板,也可以促进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
各位朋友!工商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并坚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近年来,我们创新发布了大湾区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组建成立了大湾区一体化办公室,持续建设粤港澳“湾区通”产品生态;我们也深刻把握科技发展脉搏,不断完善以投行、资管、交易、托管等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提升湾区金融服务质效。面向未来,工商银行愿与大家携手,共同擘画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更加创新、融通、开放的大湾区贡献更大力量。最后,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