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江南·十二场欢聚》李书涵:我希望能够站在舞台上丨对话

2025-09-15 13:20

一档兼具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的原创综艺——《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在热播中。与大多数综艺不同,《江南·十二场欢聚》没有把表演仅仅当成才艺展示,而是首创了“学习型演员”的概念。这是一种从学习出发、以实践深化、通过表演完成的全新模式。节目中,24位“门生”虽然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体验、学习文化是他们在节目中的任务和人生的起点。日前,“江南门生”之一李书涵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李书涵的大学本科专业是中文系,因为大学期间参加的辩论队而机缘巧合,报名参加了《江南·十二场欢聚》。虽然此前并无表演经验,但李书涵坦言,他对表演和戏剧舞台充满好奇,自己本身也是喜欢多多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再者说,被许多人看见,有许多人听见,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我希望能够站在舞台上。”

“江南门生”之一李书涵(左)对表演和戏剧舞台充满好奇。

“我有体验和表达的欲望”

新京报:最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机遇了解到《江南·十二场欢聚》这档节目并决定参与的?

李书涵:说来很巧,当时央华戏剧携《日出》巡演到苏州湾大剧院,剧院外宣的工作人员看到我的社媒上分享了许多辩论相关的内容,于是联系到我,打算合作关于《日出》的辩论赛。我联系了江浙沪的朋友们,大家来自各个高校,四面八方欢聚在苏州,讨论陈白露如果生活在当代命运会如何。我们的评委,也就是总导演王可然先生和万方女士,他们赛后向我分享了节目报名的资讯,我抱着尝试的心态提交了报名表,没想到最终选择了我。

新京报:你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为何会对这样一档演员学习型综艺感兴趣?

李书涵:或许是文学滋养了我、辽阔了我,让我有许多想要体验和表达的欲望,戏剧是其中一种形式。本科在读的时候,我接触了许多戏曲和曲艺,尤其是昆曲、苏州评弹和南京白局,我从中获得极多纯粹感动,因此神往不已。从观众到演员,我总觉得有冥冥的指引,总觉得是天意垂成。当我面对从未接触的话剧时,我仅仅是单纯的好奇,可能性格中就爱多多尝试。再者说,被许多人看见,有许多人听见,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我希望能够站在舞台上。

新京报:你本身也是非遗南京白局传承人,对于文化传承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角度吗?

李书涵:文化传承离大家并没有那么远,南京白局是用南京方言说唱的地方曲种,内容也都是南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曲调也都是江南小调、明清俗曲。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大家会更乐于了解非遗,如果大家了解得更多,我们就能有更多可寄托的情感,甚至有一个业余的事业,关于家乡的事业。

“我愿永远做一个学生”

新京报:《江南·十二场欢聚》强调“学习型综艺”和“文化传承实验”,这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吸引力?

李书涵:我很喜欢“学习型”的概念,我愿永远做一个学生,永远排除在繁杂的焦虑之外,无忧无虑地收集“习得”的快乐和幸福。并且,有导师指引,有伙伴同行,做这些不甚功利的事情,总让我觉得我还留在过去,留在尚未被命运找到的杜鹃花丛下。文化传承是一个很酷的话题,极富生命力的话题,我想我们在此时此地是需要文化认同的,我们越深入了解自己文化的肌理,就越了解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我也期待能有更多传统元素被大家了解。

李书涵很喜欢“学习型”的概念。

新京报:节目中有系统完备的文史研习、技艺训练(如衣、食、住、行四大主题及思政、法律、心理等课程)。哪些课程或训练让你印象最深?对你理解角色和表演带来了哪些具体帮助?

李书涵:思政课。我打开了许多新的视角,和陈宁书记接触学习的过程中,她给我讲了许多山川异域的故事,她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人,给我分享许多观点,点拨我许多。对于理解角色和表演,我越来越觉得案头工作是无尽的,但更重要的是下地、是实践,当我们尝试化身的过程中,剧本和角色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新京报:通过这次节目,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李书涵:演技上,我恐怕尚未入门,我还在观望,还在旁观。文化积淀上,我有了更多的好奇心,有了更多元的视角,有了更深度的共鸣,我可以发现许多从前并不留意的有趣的细节。个人心态上,我或许更宽阔了一点,我开始正视并容纳自己的不足,开始观察并接受自己的情绪,开始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新京报:节目录制结束之后,你会觉得和你此前设想中的参加节目的体验,有什么不一样吗?

李书涵:更累一点,更有趣一点。我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坚韧一点。

“我们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在深度体验”

新京报:你在大学还当过辩论队队长,大学期间的经历储备,会让你对这些课程设置感到比较熟悉或者轻松吗?

李书涵:完全不会,这里的课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在深度体验这些课程,衣食住三个维度,我们都不是以传统的、记录知识的、应付考试的方式去学习的,我们走近这些,去触摸和体验。辩论赋予我的是类似的学习方法,我们去接触从未了解的领域和学科,不受限地去挖掘,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进行产出,我要感谢辩论,我因此有学习“新”的能力。

“江南门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在深度体验这些课程。

新京报:哪位导师或同伴给了你特别大的启发或帮助?能分享一个具体的事例吗?

李书涵:张太恺。在真训营的排练过程中,他经常来和我讨论关于沈璟的故事,迫使我去不断学习,阅读沈璟全集,他在讨论和打磨自己的作品时像一个木匠,不断地修整、抛光。往往深夜、凌晨他会把又改好一稿的剧本发给我,让我做他的读者,做他的观众,这应该是我对戏剧演员的初印象:坚决而炽烈地追求着。

新京报:如果现在回忆,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书涵:我的第一直觉是朱朱姐,她是我们的宋锦老师,而她就像宋锦一样灵动灿烂,和她相处学习的时候,她很和蔼也很严格,一颗心都扑在宋锦上。老师教我抛梭时,手把手地将复杂而有序的动作教授给我,当我成功的时候,她开心得手舞足蹈,这很打动我。只要像这般日复一日,人终会究会迎来他的花开果熟。

新京报:参与录制这档综艺节目过程中,对你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

李书涵:我完全不了解话剧,没有经受过声台形表的锻炼,我在真训营台上极度无措,短时间内我很难完成编导演,身心压力都很大。并且休息时间不足够,在最后阶段,我的腰背都经常酸痛,伴随不定期的低烧。

“我很乐意继续学习做一名演员”

新京报:竞演过程充满了挑战。在准备演绎12位历史名人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书涵:我选择的人物始终是计成,他是一个神秘的历史人物,只有一本著作《园冶》和零星几句诗传世,生平和事迹几乎散佚,因此我要推断他的形象、性格和日常的生活状态,有时会无奈地滑向一个单调且刻板的工匠形象,我不喜欢。历史上与计成连接最深的是有名的奸臣阮大铖,后来可然导演启发了我们,让我们去寻找阮大铖和其友人的交往方式来推测计成的形象,所以在我们的舞台上,阮大铖反而成为了一个贯穿始终,甚至略带“可爱”角色。

新京报:这种“沉浸式学习”的方式,对你如果未来作为一名演员的素养提升有哪些影响吗?

李书涵: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我很乐意继续学习做一名演员。

新京报:经过《江南·十二场欢聚》的锻炼,你对未来的演艺道路有了哪些新的规划或期待?

李书涵:我觉得我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人是适合综艺节目的。与此同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有很长一段学习的路要走。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