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淄博医药:“链”式跃升 破浪前行

2025-09-13 15:17

转自:淄博发布

从战火纷飞中诞生的18人制药小队,到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从手工熬制的“救急水”,到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制剂——淄博医药产业走过了80年不凡征程。

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中,我市的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金城医药4家企业荣耀登榜。

这座有着深厚医药产业底蕴的城市,如今已形成完备的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国家十大医药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烽火淬炼:红色基因筑牢产业根基

1943年,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与参谋长贾若瑜决定成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机构。

同年11月,刘浪、董永芳、董星五等18名八路军战士成立制药小组,开启了药品研制生产的艰难历程,这就是山东新华制药的前身。

据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后垂柳村村民矫德仁回忆,这些革命战士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产出前线急需的药品,主要制造新华丹、救急水、二百二、药酒等基础药品。

1944年11月,在制药组成立一周年之际,胶东军区卫生部正式命名制药组为“新华药厂”。时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道出了命名初衷:“因为,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所以起名‘新华’。”

这个名字为这家未来的药企巨人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红色基因。

转化糖、破伤风、牛痘疫苗……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新华药厂开始吸收研究人员,开发新产品项目。这些医药制品不仅供应了整个华东战场,还支援了第二野战军等兄弟部队。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梁天琪介绍:“作为我党我军亲手创建的制药企业,山东新华制药厂在淮海战役中艰苦奋战了4个月,一共生产了急救包96万个、纱布25万米、脱脂棉5000公斤,及时供应了前线。”

1948年10月,新华药厂由胶东搬迁到鲁中重镇淄博张店。

1950年7月,新华药厂研制成功特效药斯锑黑克,“扑灭”肆虐半个中国的黑热病,解决了200多万民众的病痛。淄博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新华制药研究院原工程师宋鲁泉评价:“斯锑黑克研制出来后,起了很好的效果,使新华药厂第一次在国内大面积地消灭了某种地方病。”

1953年,新华制药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

1953年,在工程师王志强的带领下,新中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烧制成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罐子,为新中国化学制药乃至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设备基础。

1954年,新华人自力更生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较大规模化学合成原料药车间——非那西汀车间建成投产,开创了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化的新时代。

1957年,新华制药确定以解热镇痛类药物为发展方向。到上世纪60年代末,新华制药已成为中国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中国化学原料药重要的生产基地。作为新中国医药工业的摇篮,新华制药担负起了搭建国家医药工业体系的重任,先后直接建设和援建了华北制药、沂蒙新华(瑞阳制药)、济宁新华(鲁抗医药)、西北第二合成制药等一大批国家骨干医药企业。

1966年,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的号召和满足山东省药品生产的需要,山东新华制药厂第四分厂开始动工建设。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崔伟初回忆:“当时,中国医药工业公司领导齐艳华来视察时称赞说,‘山东新华制药厂第四分厂是全国13个三线厂中,投资最少、投产最早、利润最高的一个’。”

1970年,山东新华制药厂第四分厂更名为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针对国内青霉素、链霉素粉针十分短缺的状况,于1971年建成了山东省第一条粉针制剂生产线,结束了山东省没有粉针产品的历史。

改革突破:体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1984年,山东新华制药厂在全省率先扛起厂长负责制大旗,这场触及灵魂的体制变革如利刃般劈开计划经济的坚冰。当第一份厂长任期目标责任状在淄博签署,中国制药工业的现代化征程在此刻锚定航向。

这是属于淄博医药的黄金年代:生产线轰鸣声中,350吨吡哌酸工程与350吨布洛芬工程相继落成,解热镇痛药产能大幅提升,可满足全国四分之一的市场需求。1989年,布洛芬原料药与片剂双双捧得国家质量金奖的瞬间,不仅照亮了新华制药的荣誉墙,更标注着中国制药工业攀登世界品质高峰的里程碑。

新华制药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布洛芬生产线

1991年,全球目光聚焦淄博,由世界银行500万美元贷款建设的新华制药GMP车间破土动工——30亿片/年的现代化生产线,以十万级洁净车间的国际标准,在中国制药史上首次树起“质量革命”的丰碑。原市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邱峰评价:“大片剂车间是按照当年国际GMP标准建设的,这个项目为山东乃至全国同行业带来引领示范作用。”

1992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医药行业股份制改革也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山东新华制药厂改制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了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997年,新华制药在全国医药行业中率先发行H股、A股股票,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医药企业。

1998年,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改制为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同年,齐都药业举行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除此之外,淄川制药、环中制药、淄川第二制药分别更名为山东金洋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鲁泰环中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华洋制药有限公司。

改革、改组、改制,企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大大提高,淄博医药产业也从量变迎来了质变,完成自身艰难而辉煌的重塑。也正是在这一轮改革中,齐都药业开启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从改制时的地方小药厂、产品仅在周边地区销售,到如今全产业链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借助改革春风,释放改革红利。当“县以下不许办药厂”“药厂只能国家办”这些条条框框被打破后,一大批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这其中,成立于2004年的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最为迅猛。其在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合成生物学及大健康领域,打造了多个单项冠军、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产品。

创新领跑:科技驱动迈向全球高端

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化工医药的市情和优势,将化工医药分开,并于当年组建了市医药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大医药行业管理和服务的力度,引导医药企业实施产业和产业链聚合及产业内要素、资源的整合,为淄博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淄博药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升,一个又一个高附加值的明星产品接续上市:新华制药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三苯双脒;瑞阳制药研发的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等60余种新药产品,取得了40余项专利。瑞阳制药的“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在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些重磅药物的上市,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出了卓越贡献,每年可为患者减少大量的看病支出,估计为十几亿元。”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苗得足介绍。

通过扩增量、优存量、用好无形资产,发展壮大优势企业集群等方式,我市着眼建成国内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化医药工业基地。新华制药的布洛芬、阿司匹林、左旋多巴等13个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金城医药是全球最大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科研生产基地,头孢类抗菌药产品的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鲁维制药是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维生素C产品生产企业、全球规模最大的维生素C原粉生产基地。得益于早先进行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园区建设,新华制药建立起布洛芬等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全球范围产能的绝对优势。2022年底,全国多地解热镇痛类药物出现缺口,布洛芬更是一片难求。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同庆表示:“依托公司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强大的生产产能,布洛芬产量不断刷新记录,产量已经攀升到每分钟1.4万余片。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障布洛芬原料药及片剂的市场供应。”

当新时代的浪潮奔涌而至,淄博以政策引擎点燃创新之火。2020年初,淄博市“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与新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双轨并行。淄博高新区、高青县、临淄区、沂源县、博山区、淄川区的六大专业化医药产业园在淄博版图上星罗棋布。

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

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东介绍:“在企业孵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始终围绕着项目、团队和资源的共享,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联合创业机制,同时依托这个平台,积极嫁接广泛的社会资源与当地产业进行合作。”

作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的第20家孵化企业,山东则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海内外企业提供合规高效的新药和高端制剂的研发、临床研究、生产和注册服务的企业。公司从创建开始仅用3年时间便从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毕业”,并迅速成为业内焦点。

山东则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心珂表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从人才、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薪火永续,药脉绵长,淄博医药用8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自力更生、创新突破的奋斗史诗。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这座承载着完整医药工业体系的创新高地,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聚力扬帆、再谱华章,迸发出更加夺目的产业之光。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群 通讯员 武斌整理)

来源:淄博日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