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昔日“黑三角”闯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9-13 17:30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记者跟随“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团,采访“两山”理念在黄土高原与黄河沿岸的生动实践。

在米脂县和府谷县,记者看到了当地以“两山”理念为笔,书写着富有传奇色彩的绿色实践故事。

米脂:水土不流失,村民有饭吃

米脂县以“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有着“中国小米之乡”美誉。美誉背后,却是不可忽略的水土流失困境。

米脂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曾经,这里大风起时黄沙乱舞、暴雨过后泥浆横流。穿境而过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便将滚滚泥沙送入黄河。于是,米脂县成了国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不过这次,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黄土高原沟沟峁峁满目青翠,生机勃勃。


图为披上“绿装”的米脂县高西沟村。侯佳明摄


高西沟是一个有着40座山、21条沟的黄土高原小山村,土地面积仅有4平方公里。山多沟多地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要想多打粮,村民传统的做法是上山开荒种田,希望多掏个“坡坡”,多吃个“窝窝”,但过度开垦让高西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窘境。村民食不果腹,“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

68岁的姜良彪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他头发花白,站得笔直地向记者介绍:“刚开始只注重造田,没有注重绿化。想着在沟口里打一个坝,就能拦住上游泥沙,结果上游的力量太大,冲毁了坝,冲坏了道路,带走了水肥。”

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痛定思痛,认为必须治沟也治坡。于是,本就缺地的高西沟村民忍痛退出部分耕地还林还草,尝试在高山远山造森林,弃耕坡地种牧草,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不懈的坚持,慢慢锁住了坡地的水土与水肥,使粮食明显增产,也让光秃秃的山头变绿了。


图为高西沟村用于灌溉的水库。侯佳明摄 


20世纪70年代,高西沟村探索实施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模式,通过林草养畜、畜粪肥田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改善双赢,入黄泥沙锐减的同时增强粮食稳产韧性。后续升级的“三二一制”模式进一步扩大林草占比,推动产业多元化与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治理,高西沟变成了米粮沟,变成了充满绿意与活力的“塞上江南”。近年来,村子依托良好的生态,发展起了生态乡村旅游。


图为光秃秃的高西沟变成了绿色米粮沟。侯佳明摄


望着满山绿色,姜良彪若有所思:“高西沟走过的路,实际就是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只有水土不流失了,生态好了,土地才能多打粮,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

高西沟的变化是米脂县进行全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治理,全县治理程度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提高到58%,林木覆盖率由0.6%跃升至40.9%。

“2022年至2024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基本稳定以上,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为52.3%,无定河米脂段水质提升至Ⅱ类标准,县城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米脂分局局长曹喜维表示。

府谷:告别“黑三角”,闯出绿色转型路 

为了保护好黄河生态,作为黄河入陕第一县的府谷全面构筑黄河“几字弯”生态屏障,开展植树造林,建坝拦沙,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跨地域、跨部门协作等工作。治理“组合拳”,换来了流域水质晋级提档。


图为黄河入陕第一湾。张小平摄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府谷分局二级主任科员贺小燕告诉记者:“‘十四五’以来,黄河府谷段的水质基本能达到Ⅱ类水要求,截至今年二季度,水质能达到I类标准,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除了治水,探索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也是府谷县的重要工作。神府东胜煤田横跨晋、陕、蒙三省,是我国著名的“煤炭金三角”,府谷县便处于核心位置之一。早前由于粗放型开采利用,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景象,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严重,被媒体称为“黑三角”,多次被中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挂牌督办。于是,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就成了不二选择,这次调研采访,大家在一块煤身上找到了答案。

在府谷县,一块原煤经过筛分洗选,会成为精煤,也就是商品煤。其间,产生的固体废物煤矸石和煤泥会被“吃干榨净”,得到回收再利用。精煤在低温干馏后,会产生兰炭、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其中,兰炭也叫半焦。兰炭和焦炉煤气,是冶炼金属镁不可或缺的高性价比燃料。凭借优质的气化煤资源与技术优势,府谷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金属镁生产基地。

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首家能够生产国标所有品类原生镁锭的企业,算是当地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代表,企业副总经理王卫峰介绍:“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优势,也就是兰炭优势。全国生产兰炭的企业有府谷、神木、鄂尔多斯等,但其他地区都是从这边把煤拉回去再生产。拉回去以后运费成本就增加了,每吨运费增加一百多、二百块钱。”

凭着资源优势,如今,府谷县构建起了“煤—焦—镁”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从“按吨卖煤”到“按克卖材料”的华丽转身,做到了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既节能降耗,又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府谷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长贺利兵表示:“去年全县金属镁产量是53万吨左右,意味着府谷全年的金属镁产量大概能占全国的60%,占全世界的50%左右。”

与此同时,府谷县同步推进煤炭绿色开采与采空塌陷区的生态修复,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精准采煤,提高回采率,降低能耗与矸石产量;设立专项基金治理采空塌陷区,探索构建生态治理、种养殖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将生态“伤疤”变为生态经济示范区。

“‘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蓝天、青山、碧水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几字湾攻坚战成效显著,严控‘两高’项目,绿色发展闯出新路径,一批新能源、新煤电、煤层气、镁合金加工型项目落地,氢能产业实现从无到有。”榆林市府谷县人民政府县长武静表示,下一步,府谷县将久久为功抓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

通过产业绿色转型,处于生态脆弱区的府谷县正在实现美好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两山”理念,正如春风化雨一般,支撑美丽陕西高质量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