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锅圈贵州酸汤项目:政企研协同书写乡村振兴 “酸辣新篇”

2025-09-12 21:00

2025年初春,贵州黔东南台江县“魅力酸汤 味在苗乡”大会现场,16个酸汤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24.18亿元资金涌入这片曾刚脱贫不久的土地——这场围绕一碗苗家酸汤展开的产业盛会,不仅让有着千年历史的非遗美食站上百亿赛道起点,更标志着 “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政企研合作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可复制、可落地的答卷,为全国传统农产品产业化提供了全新范本。

回溯这场产业变革的起点,苗家酸汤的“破圈”并非偶然,而是需求、技术与政策三方共振的必然结果。在台江,酸汤是刻在苗族文化基因里的符号,“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的俗语,以及202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印证了其文化与市场潜力;但长期以来,传统酸汤依赖自然发酵,3-24个月的周期长、风味不稳定,且存在潜在致病菌风险,“千家百味” 的手工模式始终无法突破工业化瓶颈,即便当地农户守着优质食材,也难以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研发人员培养驯化菌群

研发人员培养驯化菌群

转机始于2021年底的科技帮扶行动。彼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响应中央科技助农号召,深入台江5个乡镇18个村寨,采集26份农家酸汤样本,从463株菌株中筛选出4株核心发酵菌,研发出二代复合菌剂——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将发酵周期压缩至7天,风味稳定性提升12倍,更彻底剔除安全隐患,为酸汤工业化装上了 “核心芯片”。而产业落地的关键,则在于政企研的高效协同:台江县政府搭建政策平台,推动资源整合;锅圈食品作为龙头企业,凭借7个月的快速行动,在山区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工厂,引入6套22吨级智能发酵罐,实现从“土坛子”到“无菌生产线”的跨越;同时,锅圈依托全国门店网络与中央仓储物流体系,将前端销售数据反向传导至种植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番茄、辣椒、木姜子等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至5万亩,85%低收入家庭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股金“三笔收入”,人均年增收4800元。

这场酸汤产业的变革,既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也为传统食品行业打开了多重机遇窗口。从市场潜力看,随着消费者对特色、健康饮食的需求升级,酸汤凭借非遗文化背书与健脾消食、清热解毒的特性,已展现出百亿级单品的潜力,苗苗食品不仅深度对接锅圈渠道,更吸引多家知名餐饮企业洽谈底料定制,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生产、物流环节均存在扩容空间。从模式价值看,“科研突破+企业转化+政府保障”的闭环,为酸菜、泡菜、糟粕醋等传统发酵食品提供了可借鉴的升级路径——科研院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化的“卡脖子”问题;龙头企业承担市场对接与产能落地的角色,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消费端产品;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协调,保障农户利益与产业可持续性,这种三方协同模式,正打破传统农产品 “小散弱” 的困境,推动产业向集群化、标准化发展。

苗苗酸汤的现代化无菌生产线

苗苗酸汤的现代化无菌生产线

从台江苗寨的土坛子到全国餐桌的标准化包装,锅圈贵州酸汤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一碗美食的产业化,它是科技赋能乡村、市场反哺农业的生动实践,更是政企研三方拧成一股绳,共同破解乡村振兴“产业弱、农民富”难题的缩影。未来,酸汤产业要走得更远,既需要持续投入科研,保持风味与品质的领先性;也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完善供应链韧性,通过订单农业、保险机制对冲风险;更需要全行业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守护好这份“苗家味道”的口碑。当一碗酸汤能串联起科研人员的心血、农户的笑脸与消费者的认可时,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