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2 21:05
“AI+制造”应该如何“+”?浙江给出最新答案。
近日,省经信厅公布2025年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在103个典型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典型赋能模式案例中,创源文化、吉利汽车研究院、金山双鹿、东方电缆等甬企拿下21个典型案例,排名全省第二。
这道“加法题”能有多少想象力?甬企为何先人一步,选择这道“加法题”?我们不妨走进这些试点,一探究竟。
金山双鹿生产线。本稿件图片均由受访企业提供
甬企频刷这道“加法题”
每分钟超6000只电池,这是AI赋能下,金山双鹿的检测速度。
在金山双鹿的生产线,依次下线的电池只要经过检测口,就会被摄像头一一检测。毫秒间,“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的组合就能够完成位置、形状、尺寸等6个大类18个小类的智能检测。一旦有残次品出现,就会被无情地踢出产线的队列,确保电池良品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相比于原先的肉眼检测,人工智能的新应用解决了原本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AI赋能服装设计。
不同于金山双鹿,云聚智铱的人工智能正承担起设计师的重任。
以前,设计师设计服装更多倚仗自己的经验和灵感,并依赖自身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如今,设计师可以通过浙江服装产业大脑供应链协同互联平台,获取各类数据应用服务,更快捷地了解当前流行的款式、颜色以及面料,掌握全球纺织服装企业的流行趋势,并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服装设计。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让主播、设计师、纺织服装企业等主体的需求、想法,能够根据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更为简易地变成现实。”云聚智铱副总经理陈炜说,只需输入想要的款式、颜色、材质等关键词,就能得到心仪的服装实穿效果图。
不仅如此,从“AI+3D服装设计”,到“AI+面料识别”,从单个环节的技术突破,到逐步串联起整条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的参与感不断提升。
大榭石化。
在大榭石化,一条近1400米长的隧道里,79根隧道密集排列,上下共5层,都含有易燃易爆的气体。
两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轨道上滑行,对管道的压力、温度、泄漏痕迹等进行实时检测,寻找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每一个蛛丝马迹。
“过去,巡检主要依靠人工听声音、测量管道和风机的温度,检查是否有气体泄漏,基本上要依靠工人的观察和经验。”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生产运营十部的一位工程师说,“现在,我们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7x24小时不停歇,全方位高精度检查,对隐患的响应时间缩短到分钟级别,提升了5至8倍。”
“当人工智能的春风渐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人工智能+制造’已逐渐成为一道必答题。”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压力日益显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不再是AI应用的跟随者,而是其落地的主战场和主引擎。
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宁波的21个典型案例已涵盖数字经济、装备、消费品、材料等多个重点产业,涉及AIGC生图大模型技术、视觉检测、供应链赋能、智能巡检、AI数据标注等多个重点领域。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宁波还将涌现出出更多的应用,释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极氪工厂。
“AI+制造”还能加在哪里
2025年6月,工信部明确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这一表态不仅释放出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视,也为制造业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指明了方向。
意味着,AI浪潮下,制造业正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与转型压力,站在“再定义”的门槛上。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它更深刻地作用于制造系统的逻辑结构、组织方式与治理能力,推动制造业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从人控系统向人机协同演进。”在本届智博会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如是说,因此,AI技术的嵌入,正开启一场对制造业的“再定义”。
传统制造体系长期沿用“感知-控制-执行-运营-决策”分明的层级型架构:传感器采集数据,上传至控制系统,指令驱动执行单元,自动化系统进行过程管理,决策层基于周期性数据分析进行计划与调整。
未来,机器人将更多参与企业的生产。
在这个架构中,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再是简单地插入某一环节,而是深度嵌入整个制造网络的神经中枢,成为系统智能的支撑。
在感知领域,随着AI视频分析、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制造现场的“眼睛”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具洞察力。人工智能的介入,让制造业的感知从“能看见”到“能理解”,能够自动识别生产异常、故障预警、物品状态变化。
控制系统的智能化,也在重写工业控制的逻辑。AI的引入,让编程不再是工程师独自完成的任务。通过简单的描述,AI可自动生成控制逻辑、流程图、语义注释,甚至进行调试与验证,实现从人写代码到人机共写的跃迁,提升控制系统的开发效率与迭代能力。
在制造的执行层,工业机器人也不再只是执行固有的指令,而是具备判断力的智能执行体。在完成重复性操作的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可实现自适应路径规划、实时视觉识别与多机协同调度。
在决策层,人工智能的介入,让企业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快速评估不同排产策略的资源占用与交付可能性;结合历史与实时数据,预测质量波动趋势,提前调整工艺参数;在库存管理中,动态推荐补货策略,提升库存周转效率。
整个生产流程都将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变得更加智能。这场系统性重构,正是“人工智能+制造”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