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2 06:54
今年上半年,银行信用卡数据集体“缩水”。一时间,“信用卡正在失去这届年轻人”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当信用卡行业整体承压,银行又该如何突围?
市场:信用卡规模持续收缩
随着2025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成,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数据也随之明晰。上半年,银行信用卡市场整体发卡量及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均呈下降趋势。
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近年下降趋势明显。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为7.15亿张,已连续11个季度下降,较第一季度的7.21亿张环比下降了0.83%,较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了11.4%;信用卡贷款规模方面,上半年,16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较年初减少1945亿元。在16家银行中,仅4家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较年初出现增长。
在12家规模下降的银行中,截至报告期末,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为5109.6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9%。渤海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为34.49亿元,较年初减少11.25%。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为3948.66亿元,较年初减少9.23%。兴业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收缩至3416.6亿元,较年初减少8.07%。
在信用卡贷款规模持续下降的同时,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也全面缩减。其中,光大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7258.24亿元,同比减少18.91%;中国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5295.77亿元,同比减少18.35%;华夏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3586.7亿元,同比减少16.32%。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分析,银行信用卡规模持续收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消费复苏节奏偏慢制约线下场景与刷卡意愿、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持续分流高频小额信贷需求、银行加大睡眠卡清理力度并优化账户结构,以及部分持卡人因权益缩水而主动注销卡片等等。
消费者:从“贪多”到“求精”
“消失”的信用卡背后,是消费者持卡理念的转变,从曾经的“贪多”逐渐转向“求精”,精简持卡、理性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一名信用卡用户表示,自己原本有11张信用卡,今年销了4张。“年底前还要再销2张。真正需要的离不开,不需要的逐渐退场。”他说。多名持卡人表示,注销信用卡是因为“太多了也没用,一两张就好”。
也有消费者抱怨,当前信用卡的权益大不如前。“当初为了‘薅羊毛’办了八九张信用卡,现在是哪个权益多就留哪张,其他的都销户了。”
过去,银行通过丰富的开卡礼、积分兑换、消费返现等活动吸引用户。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让利政策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承压,不得不缩减信用卡业务的市场投入和权益支出。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宣布调整部分高端卡产品权益。例如,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其中服务商更换为本土企业,且无限次使用权也仅限于主卡持有人。
信用卡权益缩减,令消费者对办理新卡更为谨慎。“从事了10年信用卡业务,从前一天轻松能办十几个,后来一天也能办四五个,到现在经常‘剃光头’。新客户越来越少。”某家银行石家庄分行信用卡工作人员说。
银行:转向“价值深耕”
近日,杭州市民李女士在网络平台购物时发现,在支付环节,会频繁出现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提示信息,并有立减、免息等优惠来吸引消费者。这样的情景并非个例。在信用卡市场趋于饱和、存量用户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正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认为,银行信用卡经历了20年的扩张,市场早已饱和,须转向挖掘存量客户价值。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深耕”成为头部银行的共同选择。董峥表示,未来信用卡的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满足高端客户需求,挖掘高端客户的价值;二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
差异化竞争将成为行业主流。比如,建设银行在中报中称,加强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持续加大分期信贷投放。交通银行信用卡开始系统性布局县域市场,推出“百县万店惠民生”活动。民生银行则在联名卡上深耕,例如民生航旅纵横、民生新加坡航空联名信用卡,为高频商旅人群提供多元化权益与全球支付服务。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在消费提振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关注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在存量市场实现精益发展。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