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文远、小马、萝卜,本是同根生?

2025-09-12 16:03

在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域,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公司——“百度”。在中国,百度之于Robotaxi,正如谷歌之于Waymo。今天风头正盛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和萝卜快跑,看似三家路径迥异的公司,背后都与百度存在着或深或浅的渊源。

这种渊源,决定了三家公司的起点和发展路径,成为了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缩影。百度就像是一所“黄埔军校”,源源不断地将技术人才和战略方向推向市场。也正因为如此,比较这三家公司的发展轨迹,本质上也是观察不同时间点国内Robotaxi商业化进程的一扇窗口。

01

Robot不止taxi

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的履历本身就是一张“技术底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工程博士,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并于2014年加入百度美国研究院担任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2017年,韩旭离开百度,同样离开的还有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创始人王劲,二人一起在美国旧金山创立文远知行的前身——景驰科技。

可以说,文远知行最初脱胎于“百度系”,但也引来了前司的追堵。2017年12月,百度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王劲及景驰科技告上法庭。最终的结果是王劲离开景驰科技,韩旭出任公司CEO并更名为文远知行。也几乎是在同时,公司总部正式由美国硅谷迁至中国广州。公司由此起步,最初的目标是照着Waymo式的Robotaxi路线全力打穿。

然而,中国的城市道路复杂性和政策审慎性很快让这家率先踏入这片领域的公司意识到,尽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但Robotaxi依然是一个需要十年以上才能看见盈利前景的长周期事业。再加上遭遇2019-2020年的资本寒冬,连老大哥Waymo的估值也几近腰斩,并且始终没有实现盈利。

韩旭意识到,单靠乘用车业务“养活”公司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从2020年起,文远知行启动了“多场景”的扩展。

第一步是公交。文远知行与宇通集团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前装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最高时速40km/h,在广州、北京等城市落地微循环线路。根据最新消息,近期在新加坡RWS圣淘沙名胜世界落地的Robobus将连接起逸濠酒店、迈克尔酒店、欧芮酒店等多个核心站点。车辆沿固定环线行驶,全程约12分钟,是东南亚首款实现“车内无安全员”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

紧接着是环卫,Robosweeper小型无人清扫车于2021年与宇通集团合作启动研发,自2024年开始在广州、北京、东莞、新加坡、利雅得等国内外城市批量投运,带来了稳定的订单。

第三类是物流货运车Robovan,于2025年2月正式发布,首批150余辆已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与中通快递合作开展30城货运试点,单月最高完成12万单配送任务。

这种路径的直接优势是现金流相对健康。Robotaxi需要大规模补贴和长线等待,而这些“非大众视野”的业务能更快的转化为订单。

今年一季度,文远知行实现营收约7244万元,其中Robotaxi营收约1610万元,占比仅22.3%;但到了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度营收跃升至1.27亿元,Robotaxi营收大幅提升至4590万元,占比提升至36.1%。随着海外市场的发力以及国内市场关注度的提升,Robotaxi业务终于能够在多场景战略多年的铺垫后正式迎来发力。

出租车Robotaxi、小巴Robobus、货运车Robovan、环卫车Robosweeper

来源:文远知行

02

顶尖大脑

小马智行的创始团队同样出自“百度系”。

联合创始人彭军,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于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5年,彭军加入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七年后,彭军加入百度,并于2015年担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架构师,也是国内最早带队做无人驾驶的企业管理者之一。他在2016年离开百度后,与同为百度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专家的楼天城一起创办了小马智行,这几乎与文远知行一先一后。

楼天城的背景更显“传奇”:85后,清华姚班出身,师从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曾是谷歌无人车项目(Waymo前身)的团队成员,被称为中国编程界“教主级”的人物。这样的履历组合,注定让小马智行一开始就自带“顶尖技术+顶级资源”的光环。

来源:小马智行

公司一开始的战略是“比肩Waymo”,但路径选择与文远知行有所不同。2017年成立后不久,小马智行便与丰田等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尝试将自动驾驶直接嵌入量产车体系。这奠定了小马智行的商业逻辑——不单是Robotaxi,而是要通过与车厂的深度合作,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

这种路径带来了初期的资源优势。2020年,小马智行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北京无人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的公司;同年,又拿到广州市政府颁发的全国首批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牌照。政策窗口期的叠加,使小马智行迅速在北京、广州两大核心城市落地。到2023年底,公司累计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超过250万次,单日最高订单量突破1.5万单。

资本方面,小马智行也是Robotaxi赛道里融资金额最大的一批。仅在2021年,就完成了C/D两轮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丰田、红杉中国、淡马锡等。这让它在资本寒冬中仍能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据了解2022-2023年多家同行裁员或收缩,小马智行仍保持约1000人的研发团队。

成果方面,小马智行不仅在Robotaxi上大规模落地,还切入了干线物流。自2021年起,公司启动“无人重卡”业务,针对港口、干线运输等场景。2024年,小马智行的无人重卡已在广州港天津港累计完成50+万公里测试,合作方包括中远海运和壳牌。与文远知行的多场景扩展思路不同,小马智行更强调“两个主线”——Robotaxi和无人货运,形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双引擎。

从数据看,这种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据报道,2024年全年小马智行的Robotaxi累计订单超百万次,单车日均订单量接近15单;无人重卡则在24年8月突破200万公里的商业化运营里程。可以说,小马智行的特点在于:一是创始团队的顶尖技术出身和百度+谷歌双经历带来的“高起点”;二是与车企深度绑定,确保了从研发到量产的落地路径;三是“双主线”战略,使其在乘用车Robotaxi尚未成熟盈利前,就提前布局了商用货运这一现金流更快的场景。

03

这次真是百度

第三家公司是萝卜快跑,这次是百度内部孵化的Robotaxi业务品牌,归属关系清晰,是真正的“百度系”。

2013年,百度在硅谷成立自动驾驶研究院,李彦宏亲自挂帅,彼时“无人车”还是极少数科技巨头的前沿探索。2017年,百度发布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号称要做“自动驾驶的Android”。到了2021年,百度正式将Robotaxi业务独立出来,以“萝卜快跑”(Apollo Go)为品牌在全国推广。李彦宏当时的表态颇具野心:“智能交通的革命性机会正在到来,萝卜快跑要做的是第一个跑通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平台。”

与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的创业式基因不同,萝卜快跑的最大初始优势就是“资源”:百度在AI算法、地图、算力平台上都有全栈布局,尤其是百度地图和Apollo开放平台,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天然的技术和数据优势。百度的身份,也让萝卜快跑在政策端有着更高的起点。2019年,萝卜快跑在长沙开放试点,成为全国首批获准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发展节奏可以说是一路加速。2021年,萝卜快跑在北京顺义开放运营;2022年,在武汉、重庆拿下国内首批“车内无人化”牌照。李彦宏在武汉宣布无人化运营时说:“只有真正减少对安全员的依赖,才能跑通商业模式。”这句话后来被媒体频频引用,成为萝卜快跑战略的核心注脚。

到2024年,萝卜快跑已在全国10余个城市落地,北京、武汉、重庆是核心阵地。截至今年二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400万次出行服务,一季度订单量突破140万单,二季度订单量突破220万单,稳居全球第一位。

来源:萝卜快跑

资本层面,萝卜快跑并未像文远、小马一样依赖外部融资,而是由百度全资控股。这既意味着资金来源稳定,也意味着战略上必须服务百度整体的AI与出行生态。百度在2023年曾明确提出,萝卜快跑要力争在2026年实现收支平衡,成为百度ToC业务的重要支柱。

与其他Robotaxi公司的差别在于,萝卜快跑直接站在了百度的肩膀上:规模最大、数据最全、单车成本最低。数据背后体现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萝卜快跑是国内少数跑到“百万级订单量”的Robotaxi平台;第二,它在牌照和政策方面始终走在最前,率先实现无人化运营;第三,它背靠百度的全栈AI和资金支持,能够承担长期亏损,换取规模优势。

04

尾声

实际上,即使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今天,Robotaxi仍然是一门投入巨大、见效漫长的生意。资本与耐心,往往决定了谁能熬到终点。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虽然同样出自“百度系”,但在独立发展后,需要在市场环境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文远通过公交、环卫、物流的多场景拓展来维持现金流;小马则在Robotaxi之外,把重卡业务推上舞台,形成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双线支撑。

相比之下,萝卜快跑的道路显得截然不同。作为百度亲自孵化的品牌,它无需急于证明短期盈利能力,可以借助母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在规模化和成本下降上一路加速。也正因此,虽然起步稍晚,但如今在订单量和单车成本上,萝卜快跑已经走在最前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