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2 17:56
(来源:动脉新医药)
2025年9月10日,来凯医药(Laekna,股票代码:2105.HK)公告称,将以每股16.30港元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配售3600万股新股,配售价较9月9日收市价折让约9.5%,预计可筹得净额约5.78亿港元。其中,约九成资金将用于支持临床及临床前管线的持续研发,其余则用于日常运营。目前,来凯医药尚未实现营收,2025年上半年,其归母净亏损为1.3亿元。
01.
来凯医药:代谢病与肿瘤赛道的医药新锐
成立于2016年的来凯医药,一直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新锐玩家”。2023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后,来凯在研发路径上选择了双线并行:一方面进军代谢性疾病和肥胖赛道,另一方面布局肿瘤创新药。
■ 靶向ActRII的代谢病创新疗法
在代谢性疾病和肥胖治疗领域,来凯医药避开主流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1)受体激动剂研发路径,聚焦ActRII靶点展开创新。ActRII受体家族(包括ActRIIA和ActRIIB)在肌肉再生与脂肪代谢中起核心调控作用,其异常激活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核心产品LAE102是一款ActRII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Activin-ActRII通路,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增肌减脂”的双重机制——既能促进肌肉合成,又能抑制脂肪堆积,为肥胖治疗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药物的新思路。此外,公司还布局了ActRIIB选择性抗体LAE103和ActRIIA/IIB双重拮抗抗体LAE123,形成覆盖不同亚型的产品矩阵。
临床进展方面,LAE102已在中国完成单剂量递增(SAD)研究,并于2025年3月启动招募60名超重肥胖受试者的I期多次药剂递增(MAD)试验,同时其美国I期临床试验于2025年5月完成首例给药,预计第四季度完成主要研究阶段。
■ 瞄准AKT通路的肿瘤精准治疗
肿瘤管线以LAE002(afuresertib)为核心,瞄准AKT信号通路这一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AKT通路异常激活驱动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存活,而LAE002是全球仅有的两种处于晚期临床开发阶段的针对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AKT抑制剂之一,可同时抑制AKT1、AKT2、AKT3三种亚型。LAE002联合氟维司群的Ib期研究显示,该方案针对此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氟维司群单药显著延长。
目前,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AFFIRM-205已完成首例入组,前列腺癌III期方案获FDA批准,显示出跨瘤种开发的潜力。
02.
一次配股,折射行业冷暖
创新药研发的“烧钱”特性众所周知:一项全球II期临床试验投入通常超数亿元人民币,早期I期试验亦需数千万元资金支撑。来凯医药同步推进代谢病与肿瘤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包括LAE002的两项III期试验及LAE102的中美I期试验,叠加临床前项目与商业化准备,资金需求迫在眉睫,折让配股成为维系研发的现实选择。
这一策略在行业内并非孤例:百济神州2019-2021年通过多次折价配股募集超百亿元,支撑替雷利珠单抗等全球多中心试验;传奇生物2020年登陆纳斯达克后增发筹资,加速CAR-T疗法研发。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来凯的融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选择,也是行业周期的一面镜子。
在代谢性疾病赛道,市场正在急速扩容。根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数据,2024年全球代谢综合症市场规模约为840.3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1206.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7.4%。在代谢病领域具备差异化作用机制的Biotech,若能实现临床价值验证与商业化落地,将有机会分上一杯羹。
在肿瘤药物赛道,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23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已达2017.5亿美元,预计2024-2032年以11.3%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至5182.25亿美元。竞争激烈、试验投入巨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在资本市场层面,生物科技板块估值回调呈现显著共性特征。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显示,2023年共有31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下降26%,融资额则下滑39%。融资环境趋冷,企业要么削减开支,要么选择折让融资以维持研发。来凯的配股操作,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当资本不再为“讲故事”买单,企业就必须以临床数据与节点兑现来证明自己。折让融资的背后,是市场对研发兑现速度的倒逼。
回到新闻事件本身,来凯此次折让融资筹得5.78亿港元,为其多条临床管线提供了“续航”。来凯的故事说明,在资本紧缩周期中,创新药企业的竞争力已不仅仅是靶点选择和管线宽度,而是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跨越临床节点,用真实的试验数据去赢得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