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质量筑基育新质 三晋蝶变换新颜

2025-09-12 15:17

转自:中国质量报

质量筑基育新质 三晋蝶变换新颜

—— 山西以质量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在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正澎湃涌动。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崛起,从“山西精品”品牌打造到“晋质贷”金融服务创新,山西正将质量“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探索出一条以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实践新路。

质量强企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老牌国企到科技新锐,从“傻大黑粗”到专精特新,一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变革正在三晋大地深入展开。目前,山西大力开展提质强企“头雁行动”,已形成166家企业入选的质量强企培育库,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培育产业链质量人才353余名,推动60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先后深入20多家企业进行帮扶,形成11个质量强企典型案例。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集团”)的LNG薄膜船专用不锈钢获得法国GTT认证和多国船级社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三家具备资质的供应商;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新材料领域处于“全球领跑”地位。这些突破是山西质量强企工程成果初显的缩影。

2025年以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系统开展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工作,制定《2025年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培育暨提质强企“头雁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企业质量提升从“外部要求”向“自我追求”转变。

战略引领,构建质量提升新格局。山西将质量强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质量提升工作体系。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分类分层科学确定培育库对象,系统开展培育工作。一方面,该局从质量战略目标规划、质量奖励项目等入手,激发企业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质量诊断,围绕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工具应用、质量管理人才等企业质量能力要素实施持续帮扶。

政策杠杆效应明显。通过质量奖项目、“晋质贷”质量融资增信等10多项鼓励企业质量创新的政策支持,山西引领企业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型。太钢集团确立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质量稳定性始终如一、特色产品百里挑一、重点战略产品市场第一的“三个一”产品质量提升目标。山西华翔集团始终秉持“产品质量是企业之魂”的质量战略,将质量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与核心驱动力,坚守“零缺陷”目标,追求产品与服务的完美状态。

在山西省政府政策引导下,山西企业各显其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1+N”一体化高阶管理体系,根据行业及用途的不同,将特种设备、核级产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一致性控制等质量体系控制要求融入全流程。该公司以数智驱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为每件产品赋予“电子标签”数字身份证,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交付预警率和质量监控率达100%。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汾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双生态”传承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以杏花村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深度整合微观酿造微生物工厂生态和以人为核心的宏观质量人生态,构建宏观与微观深度交互的质量管理体系。

山西高科华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5C”一体管理模式,以质量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高标准设计为核心主线,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资源为保障,形成文化、客户、创新、变革协同一体为驱动力的管理模式。

山西质量强企工作深入开展,不仅推动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取得新突破,还助推企业营业收入显著增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树立了质量标杆。

太钢集团在核电站机组堆内构件用不锈钢板领域成为独家供应,是德西尼布海底软管用双相不锈钢冷板的国内唯一、世界第二的合格供应商。太原重工开发的“露天矿用超大型铲装机器人”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高速动车组轮轴制造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山西地域特点,加强质量管理创新,在煤化工建筑领域成为领导者,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企业真正实现了质量效益型发展。山西汾酒成功跻身国内白酒前三位,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双丰收;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一小时JIT服务,客户涵盖丰田、日立、爱默生、松下、大金等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

中小型企业不断成长为隐形冠军。有700多名员工的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坚守“只原创、不跟随、不扎堆”的科研理念,是目前全球人胶原蛋白原子结构解析最多的企业,也让中国成为国际首个实现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的国家。

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支撑。山西企业加大投入,不断提升质量技术能力。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50余台测量检测仪器,测量产品缺陷、产品固有特性,采用SPC、MSA测量系统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一致、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该公司不断强化体系建设,是国内第一家通过IATF16949认证的碳化硅衬底生产企业。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推动国内标准与ISO/IEC等国际组织的对接,建立一站式检测信息平台,推进实验室间信息平台互联共享,将原材料批次、检验数据、生产记录等信息录入SRM系统,结合QR码、RFID等追溯工具,实现链上各环节信息全程可查。

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成功搭建了集成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等核心工业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平台,实现跨系统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运作,使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和可控化。

人才是质量提升的根本。山西企业高度重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山西华翔集团以“师徒制”为纽带,融合老师傅的技艺沉淀与青年工人的创新活力,将工匠文化上升到战略层面,写入十年战略规划,开展“华翔工匠”评选、表彰活动,设置工匠津贴,形成了从员工到工匠、从工匠到创客、从创客到股东的人才成长路径。

山西汾酒拥有国家级评酒师30余名,负责公司酒体设计、新品研发、过程及出厂酒体质量把控,并通过长年组织评酒培训,评酒大赛培养选拔品评人才。该公司还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研究方向涵盖了发酵、制曲、品评、检验、工艺研究、产品开发等全部生产过程。

首席质量官制度在全省广泛推行。山西鹏飞集团、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山西高科华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建立了首席质量官制度,充分发挥首席质量官的质量推动作用。

质量强链推动产业升级

从“论吨卖”的原材料到“论件卖”的高端精品,从单一产品竞争到全产业链质量提升,山西正以质量为核心驱动力,探索一条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山西已形成质量强链典型案例12个,煤化工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链入选第一批全国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其中山西省为煤化工产业链牵头省份。

近年来,山西坚持以打造重点产业链为牵引,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面推广“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省级重点产业链达到16条。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积极融入产业集群产业链实施机制,协同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各项工作,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企行动,推进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开展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更好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山西省市场监管局采取座谈调研、上门为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把脉问诊”等方式,深入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状况调研,逐一绘制产业地图和质量瓶颈图谱,查找产业链质量问题,分级分类梳理质量问题清单,“一链一册”制定质量强链工作方案,大力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助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山西忻州市高端锻造产业链,天宝集团的风电法兰生产线精度因数字化改造提升了20%,能耗却降低了10%。恒跃集团打造的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35%,成功撬开了欧美高端市场的大门。

这样的变化正发生在山西多条产业链上。2025年以来,山西聚焦16条重点产业链,创新构建“标准引领—NQI升级—数智赋能—协同联动”模式,系统化破解产业升级难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标准引领,抢占产业链质量提升高点。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成就高质量。山西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强链的“先手棋”,聚焦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在智能纺织机械领域,山西省产业链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一举攻克23项“卡脖子”技术,更将创新成果凝练成“硬规则”——主导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24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同样成果斐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打通了“技术—专利—标准—产业”高效转化通道,让标准成为引领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导航仪”。

山西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推动标准工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太钢集团牵头起草的《不锈钢精密箔材》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引领世界“手撕钢”产业发展。标准引领的作用立竿见影。银光华盛镁业参与制定5项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主导发布《螺纹式球墨铸铁管件》团体标准并申报国标,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基础支撑,筑牢产业链质量根基。质量基础设施是产业链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山西围绕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系统布局质量基础设施项目,为产业链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山西不断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30项,发布华北大区共享计量校准规范5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全国考核连续4年进入前5名,3个案例和1个指南在全国推广。国家级质检中心、计量中心达11个,省级中心达35个。这些质量基础设施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以风电装备产业链为例。链上龙头企业依托国家级质检中心强大的检测能力,在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检测结果获得国际权威机构互认,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法兰锻件产业。过去,法兰锻造企业饱受产品质量波动困扰,通过引入国家法兰锻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提供的全链条质量诊断和改进方案后,产业链企业建立了精细化过程控制体系。产品缺陷率从3%以上降至1%以下,准时交货率从不足80%跃升至95%以上,客户投诉率更是断崖式下降60%,低于0.5%,风电法兰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

数智赋能,重塑产业链质量生态。数字化转型是山西质量强链的另一个重要引擎。山西引导企业运用产业质量图谱精准识别瓶颈,驱动全流程变革。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全县法兰产量占全国的44%。面对产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当地坚定走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升级之路,坚持“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思路,让智能化转型从“试点”走向“全景”。目前,该县已建成16条智能生产线,28户企业应用ERP、MES等数字化工具,覆盖工艺设计、智能排产、质量追溯等全场景。通过智能化改造,行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以上,成本降低6%,产品合格率提高3~5个百分点,“定襄智造”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作为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建成覆盖设计、制造、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化质量管控体系。通过产品数据采集、监控与分析,实现过程预防性管控以及重要零部件追溯,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控。效果立竿见影——企业的外部质量损失率年均下降超过10%,机车出厂前的“零公里”质量问题从平均每台18项以上降至2.2项,一次交验合格率稳定在98.6%的高位。

协同攻坚,破解产业链质量瓶颈。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协同创新方能激发乘数效应。山西创新开展产业链联合巡检与精准帮扶,深化链上企业抱团合作。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太重集团等23家链上骨干企业组建联合技术攻关组,针对长期制约大型装备可靠性的焊接工艺难题进行协同研发。关键焊缝合格率从90%左右显著提升至97%,省内关键配套率也随之从25%提高到30%以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的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为30余家链上企业提供“上门问诊”式精准检测校准服务,成功解决了17项技术难题,使核心原料合格率从92%跃升至98%。智能纺织机械产业链引入“飞检”制度成效卓著,关键配套件合格率从90%提升至96%,有力支撑了整机性能提升,带动年产值突破50亿元,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5%。更令人振奋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与风电装备两大产业链打破界限,成立了跨链质量强链联盟,共享资源、共克难题,协同推动两大产业链增收超200亿元。

质量强县重塑县域经济生态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从粗放增长到精益发展,山西正以质量强县战略为引擎,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目前,该省已有22个县(市、区)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培育库,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质量提升实现转型升级,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山西将质量强县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推进、企业主体实施”的工作机制。2025年以来,山西省质量强省和双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将“强企强链强县”列为核心任务,起草《培育建设质量强县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及流程,推动县域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省局统筹—市局落实—链主牵头”三级工作机制,同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赋能新质生产力”课题研究,为县域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全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全面推进质量强县建设的实施方案。柳林县、夏县等地率先出台具体措施,明确本地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山西质量强县建设坚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各地大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在定襄县,高端锻造产业链围绕“原材料—毛坯制造—热处理—机加工—零件部件—小型模锻件—产品应用”等环节,着力补齐整机产品短板。

在晋中市太谷区,玛钢产业链完成12项质量攻关,发布区域公用品牌“太谷铸造”,产品不合格率下降30%,市场份额稳居全国2/3以上。清徐老陈醋、汾阳白酒等产业链针对标准分级、真实性认证等问题建立台账,推动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

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县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山西围绕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系统布局质量基础设施项目。该省已建成75个“一站式”服务平台,为338家链员企业提供服务2600余次;组织“入企问诊”20余次,解决氢能、汾酒产业链问题30余个。“晋质贷”协助企业获得授信55.05亿元、融资30.5亿元。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入选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国家级区域试点。太谷区、定襄县等地将质量强县建设与特色专业镇培育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质量提升样板。

质量强县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定襄法兰、太谷玛钢、清徐醋业、汾阳白酒等传统产业通过质量提升实现转型升级;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在县域布局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处长刘宗超表示,质量强县建设不仅推动了产品质量提升,更重塑着县域经济生态,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一步,山西将继续深化质量强县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品牌引领锻造“山西精品”新名片

“山西精品”已成为山西省高品质产品和高水平服务的亮丽名片,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面向国内外推出的“金名片”。

山西资源禀赋丰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山西探索出了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品牌建设模式。山西省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会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实践方法,坚持形式审查与现场核查相结合,对企业的申报材料逐一进行审查,严把“申报关”。

2024年,“山西精品”首次引入标准先进性评价机制。最终获证“山西精品”的产品和服务所执行的标准中,19项指标填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空白,117项产品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

“晋质贷”破解融资难题

质量荣誉如何转化为融资优势?山西给出的答案是——山西“晋质贷”。2024年5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依托“信通三晋”省级征信平台,创新推出“晋质贷”融资业务试点。这一创新让质量荣誉、标准、认证等“无形奖牌”成为企业融资的“信用金牌”,一举开辟了企业融资新通道。

数据显示,“晋质贷”正迅速从政策蓝图转化为惠企活水。短短一年多时间,山西已有184家企业入选“晋质贷”企业名录库。截至2025年7月末,该平台共辅助118户晋质贷企业提出融资申请,获得授信企业59户,获得融资企业55户,累计授信金额98.4亿元,累计融资金额35.38亿元。其中,2025年1月—7月平台共辅助33户“晋质贷”企业提出融资申请,获得授信企业17户,获得融资企业17户,累计授信金额55.05亿元,累计融资金额16.93亿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日之山西,正以质量变革为引擎,以新质生产力为方向,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质量正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强音,奏响三晋大地现代化建设的崭新乐章。

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中车大同开展提质强企帮扶工作。 卜 隆 摄

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中车大同开展提质强企帮扶工作。 卜 隆 摄

山西省汾阳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开展入企帮扶工作。 赵建宇 摄

山西省汾阳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开展入企帮扶工作。 赵建宇 摄

太重集团生产的冶金铸造起重机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牛 帅 摄

太重集团生产的冶金铸造起重机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牛 帅 摄

牛 帅 摄

太重集团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代表着行业最先进制造水平。图为园区车间。

【中国质量(南京)大会特刊·质量变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