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第二曲线在何处?乳业巨头暗战升级!

2025-09-12 14:17

■ 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经历2024年的集体受阻后,中国乳企在2025年上半年仍能感受到“寒意”。

近日来,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02319.HK)、光明乳业(600597.SH)等30多家乳企纷纷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其中,19家营收同比下降,9家亏损,12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在净利润下降阵营中,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三大乳企均榜上有名。

来源:摄图网

来源:摄图网

下半年,中国乳企能否回暖还是个未知数。

液态奶市场持续萎靡

近年来,中国乳制品市场梯队格局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形成以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两家全国性龙头乳企,以光明乳业为代表的深耕一个或多个省市的区域性乳企,以及燕塘乳业天润乳业等规模较小、限于单个省份或城市内经营的地方性乳企。

按营收计算,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多年来不仅稳居市场前三名,且总体优势比较明显,这三家的财报成绩单无疑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晴雨表”。

根据三家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伊利股份营收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降4.39%。

蒙牛乳业营收415.672亿元,同比下降6.9%;权益股东应占利润20.455亿元,同比下降16.37%。

光明乳业营收124.72亿元,同比下降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22.53%。

实际上,三大乳企在2024年就有“减速”迹象,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此次仅伊利股份的营收有了好转。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乳业阵痛期从2024年持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已从增量扩张阶段全面转入存量博弈阶段。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城镇化加速和消费升级推动的乳制品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当前居民乳制品消费趋于饱和,导致整体市场需求疲软。其次,渠道变革加剧了企业经营压力,传统商超渠道萎缩,电商与社区团购等渠道随着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也被压缩,乳企在营销投入与终端价格控制之间会陷入两难境地。

来源:摄图网

来源:摄图网

虽然三大乳企早已布局奶粉、奶酪、冷饮、健康食品等多条赛道,但依然难以找到第二增长点的核心在于:

一是战略执行碎片化,缺乏资源聚焦与组织协同,形成‘多元不强’的困局;

二是偏向短期变现,未能构建技术壁垒;

三是品牌老化,在年轻群体中缺乏心智占位。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乳业阵痛期是我国奶牛存栏调整延后造成的。之所以延后是因为奶牛供给调整速放慢了,在供求关系没调整过来之前,原奶的价格偏低,整个养殖也在亏损。此外,这两年消费环境仍没有完全恢复,再加上市面上的产品又多又卷,企业的价盘恢复难度较大。目前,整个乳制品行业仍处在一个低谷期,乳企压力依然较大,养殖情况要到明年才会有好转。同时,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也给很多传统乳企带来不小的压力,下半年乳业市场能否回暖还不好说。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工业报,我国乳业需求正在收缩,终端售价也在持续下降,非包装类产品对包装类产品的替代,以及整个消费发生较大的改变,都给乳业原有的产品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但随着龙头乳企有新品面世,以及产能逐渐恢复,到今年年底奶价有望企稳回升,下半年,乳业总体情况会好于上半年。

再看三家的第一大业务——液态奶/液体乳业务,依然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下降趋势。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股份液体乳业务营收361.26亿元,同比下降2%;蒙牛乳业液态奶业务营收321.917亿元,同比下降11.22%;光明乳业液态奶业务营收66.06亿元,同比下降8.64%。

对此,张毅表示,液态奶市场当前的瓶颈主要在于消费需求的转变,现制类饮品已对液态奶产品形成替代。总体看,一些乳企对消费行为的变迁,对消费数据的分析能力还存在不足,所以很难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当然,这与一些乳企尤其是头部乳企船大难掉头不无关系。尽管暴露出的问题已有一年多,但一些乳企仍处于摸索中前行,没有明确的变革方向。

宋亮也认为,三大乳企液态奶业务承压主要在于消费环境和零售模式发生了变化,而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是个漫长的过程,毕竟产能太大、产业链太长,不是短时间内能调整过来的。同时,由于渠道的碎片化,使得一些乳企自有品牌得到了发展,但也挤占了液态奶的市场空间。

奶粉市场竞争加剧

与液态奶业务遇阻不同的是,2025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的奶粉业务表现尚可。

根据三家财报显示,上半年,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整体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伊利股份在财报中引用的尼尔森与星图第三方零研数据显示,上半年,伊利股份整体婴幼儿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零售额市场份额达到18.1%,同比增长1.3%,跃居全国零售额市场份额第一。

蒙牛乳业奶粉业务营收16.756亿元,同比增长2.5%。蒙牛乳业在财报中指出,期内,婴配粉行业逐步企稳,随着婴幼儿精准营养分龄及儿童营养产品需求提升,使得产品功能和配方更加细分化和科学化。上半年,公司婴幼儿奶粉业务取得同比双位数增长。

光明乳业其他乳制品业务(含奶粉业务)营收44.5亿元,同比增长8.75%,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势头。

对于三大乳企奶粉业务集体上涨,江瀚认为,婴配粉监管趋严与注册制推进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凭借研发实力、渠道掌控与品牌信任获得更大份额;其次,虽然出生率下行压制新增需求,但“少子优育”趋势显著,家长更愿意为高品质、功能化奶粉支付溢价,这推动了奶粉单价提升与结构升级;第三,成人奶粉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成为新增长极,老龄化社会催生骨骼健康、肠道调理等功能性营养需求,这部分市场目前正处于早期爆发阶段。

毫无疑问,三大乳企奶粉业务的增长已将压力给了奶粉起家的飞鹤(06186.HK)。据飞鹤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91.51亿元,同比下降9.4%;净利润10.3亿元,同比下降46%。难得在2024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长的飞鹤,再次回到同比双降的局面。2022-2023年,飞鹤曾连续两年出现同比双降。

来源:摄图网

来源:摄图网

7月,飞鹤在上半年业绩预警中曾提到营收和净利润将同比双降,原因在于向消费者提供生育补贴、降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政府补助减少、对全脂奶粉产品进行减值计提四个方面。

飞鹤在上半年财报中表示,未来将一如既往地深耕主业,全力推进自主创新,持续优化产品配方与生产工艺,打造高品质乳品。

对于接下来将如何应对市场竞争,以及如何看待伊利股份单项业务营收已超飞鹤总营收?中国工业报询问飞鹤,截至发稿,未获答复。

实际上,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此前已连续5年实现同比增长。2020-2024年,营收分别为128.85亿元、162.09亿元、262.6亿元、275.98亿元、296.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15%、25.8%、62.01%、5.09%、7.53%。

同期,飞鹤营收分别为185.93亿元、227.76亿元、213.11亿元、195.32亿元、207.49亿元。

可以看出,自2022年起,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就已超飞鹤总营收。

张毅表示,伊利股份的奶粉业务能持续增长,得益于多价位产品的布局。而飞鹤的问题是其高端定位与市场主流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在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的背景下,飞鹤由于主力产品价格偏高,已影响到销售、库存。同时,飞鹤的业务较为单一,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当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都在增长时,飞鹤的市场空间就有被挤压的可能性。

持续创新才是出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2961.8万吨,同比下降1.9%。2025年上半年,全国乳制品产量1433万吨,同比下降0.3%。

政策端,今年以来,为了增强消费信心,加快奶业纾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7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奶业纾困提升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通知》;

……

企业端也在控制成本,尤其是龙头乳企在以往占比较重的广告营销投入上均所有收敛。财报显示,上半年,伊利股份销售费用113.34亿元,同比下降2.54%;蒙牛乳业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3亿元,同比下降8.4%;光明乳业销售费用13.62亿元,同比下降8.36。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乳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研发。上半年,伊利股份研发费用3.8亿元,同比增长11.4%;光明乳业研发费用6224万元,同比41.49%;蒙牛乳业没有透露上半年研发数据,据其官网显示,蒙牛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5.13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增速为13%。

对于乳业下半年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伊利股份相关人士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行业的长期增长驱动力并未改变,从消费趋势来看,乳制品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是消费者的首选产品,尤其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这一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基础品类占比较高,高端化、功能化、细分化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伊利股份将推出更多的功能化产品和大健康产品,并加快在乳业深加工领域的战略布局。同时,也会加快多元化渠道建设,覆盖更多消费场景和人群。

蒙牛乳业总裁兼执行董事高飞在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奶业周期比预期来的要长了点,也更具挑战性。中国乳业长期存在着三大痛点,一是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品类多元化不足,三是产业链韧性不足,这些问题在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更加凸显,所以成为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国外乳企则凭借技术的壁垒和产业的积累,占据了绝对高地,主导着高端原料市场的供给和定价。借鉴全球食品和乳品发展规律和路径,中国乳业要更加主导重视科技创新加速在产品创新和品类升级、场景拓展向高附加值专业领域去转型升级。基于此,中国乳业长期看大有可为。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乳业阵痛期反映出整个行业由增量转向存量竞争、由规模驱动转向高质量发展。头部企业要突破困境,不仅要在消费升级、产品创新等层面加大投入,更要积极拥抱结构调整周期,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品牌管理和多渠道拓展为乳业寻找可持续的新增长点。

江瀚表示,下半年,乳制品行业整体收入增速或维持在较为稳定增长区间,但利润修复取决于乳企控费能力与高端化推进成效。头部乳企将进一步向“营养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围绕个性化、功能化、便捷化需求重塑产品线。此外,行业并购整合或将提速,中小区域乳企生存空间被压缩,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