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丰收时节话担当:农行宁夏分行驻村干部的“田间答卷”

2025-09-12 14:08

转自:新华财经

金风送爽,稻浪飘香。当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弯下腰,当果园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如约而至。在充满喜悦的时节,目光投向扎根乡土的身影:农业银行宁夏分行派驻全区的33名驻村干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助力振兴,成就动人的“丰收底色”。

驻村干部的“丰收账本”让农户鼓起“钱袋子”

“今年的枸杞亩产比去年增产200斤,多亏了农行小郑帮我们找的新品种,还有农行的贷款支持!”中宁县新堡镇种植户刘志斌捧着红艳艳的枸杞,笑得合不拢嘴。他口中的“农行小郑”,是农行中宁县支行驻新堡镇创业村驻村干部郑青山。

驻村三年,郑青山的笔记本上记着一本特殊的“丰收账”:协调“惠农e贷”700万元,带动全村枸杞种植面积扩大150亩;引入电商平台,帮助村民线上销售枸杞制品超百万元;联系深加工企业,让枸杞从“按斤卖”变成“按袋卖”,附加值翻了三倍。

这样的“丰收账”,在驻村干部的案头随处可见。在盐池县大水坑镇摆宴井村,驻村金融官高帅帮村民算清“羊经济”,推动建成规模化养殖场,让滩羊出栏量同比增长40%;在闽宁镇原隆村,驻村干部宣宏猷算准“菜篮子”账,协调贷款支持村民建起84个蘑菇棚,蔬菜亩产提高三成,错峰上市卖出好价钱。他们用金融人的细致,帮村民算好产量账、成本账、收益账,让丰收的喜悦实实在在落进钱袋子。

地头间的“金融密码”让丰收更有“底气”

在西吉县红耀乡张白湾村,驻村干部袁保平针对当地“玉米+马铃薯”套种、传统肉牛养殖等模式,协调“惠农e贷”400万元支持村民发展产业,2024年套种亩产达1500元,人均养殖肉牛5头。同时,积极开展西吉黄牛肉消费扶贫、“西吉好东西”销售工作,解决了农户“产前缺资金、产后愁销路”的难题。截至目前,农行宁夏分行各级驻村干部已为80多个村庄量身定制金融方案,让丰收的底气更足、路子更宽。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驻村干部们发挥“懂金融、接地气”的优势,把农行的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他们带着移动展业设备,在麦垛旁为农户办理贷款;把金融知识课堂开在村委会,教村民用手机查余额、缴电费;对接农行掌银扶贫商城平台,让农产品一键触达全国市场。

扎根乡村的“黑脸汉子”已把他乡当故乡

“看到村民们丰收时的笑脸,比自己家里丰收还高兴。”这是驻村干部们常说的一句话。在隆德县联财镇张楼村,驻村干部刘半农已驻村4年,从初来乍到的“白面书生”,到如今的“黑脸汉子”,他带领村民扩大冷凉蔬菜、小杂粮种植规模,并开展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经过4年深耕,张楼村发展底色愈加鲜亮,村民收入渠道持续拓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1户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纳入村集体帮扶范围,这些家庭每户每年稳定增收1650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9万元,而他却悄悄把回家的日期一推再推。

丰收节即将到来,很多驻村干部依然忙碌在田间:有的帮农户抢收玉米,有的在直播间吆喝卖苹果,有的在村委会商量着明年的种植计划。他们的朋友圈里,晒的不是节日大餐,而是村民丰收的场景、地头的晨露、深夜的灯光。

从黄河灌区的稻花香,到黄土高原的果满枝,农业银行宁夏分行的驻村干部们,用奋斗的身影,在宁夏大地上写下最生动的丰收故事。丰收时节,道一声:辛苦了!因为有你们,乡村的丰收更有力量,振兴的脚步更加铿锵。(王学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