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创新药板块韧性显现,基金经理解析后市走势

2025-09-12 10:00

(来源:ETF炼金师)

  2023年9月10日,港股创新药板块以显著跌幅开盘,主要上市公司如歌礼制药、基石药业、中国生物制药、百济神州及石药集团等均面临较大跌幅,A股市场的市场表现也未能幸免。然而,在盘中交易中,创新药板块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多只个股在低开之后迅速回升,一些相关的ETF也在当天反弹超过5%,尤其是恒生医药板块的涨幅显著。

  多位基金经理对外部利空消息进行了分析,他们普遍认为,此类政策方向早已在市场中有所体现,因此对未来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尽管创新药板块表现出强韧性,并且长期投资机会日渐明晰,但他们也强调短期风险,认为中小市值企业的盲目追捧情绪可能会减退。当前的投资重点应放在已经上市且贡献业绩的产品,以及处于临床阶段但具备高确定性业务发展(BD)的中大型创新药企业。

  **创新药市场的“深V”反转**

  在9月10日的交易中,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领域都出现了大幅低开,主要原因在于外媒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拟对中国药品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实验室药物。尽管开盘后遭遇重挫,多只ETF迅速回暖,如重仓A股的创新药ETF一度跌超5.7%,但收盘时仅下跌0.51%;其中创新药50ETF收盘时跌幅更是微乎其微,仅为0.13%。与此同时,港股通的创新药ETF也表现出色,多只基金早盘跌幅超过8%,但最终收盘跌幅均控制在2%以内。

  平安基金的周思聪对此消息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该报道的核心在于美国政府对本土药企引进海外产品的审查趋于严苛,以及对临床试验数据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际上,FDA近期加大监管力度,这一政策方向早已有所预见,故预计不会带来新的实质性影响。原因如下:首先,BD合作是大型药企的常态,而中国的创新药资产依然具备全球竞争力。大型药企通常通过引进外部创新来增强其研发能力,目前市场上许多重磅药物均源自生物科技公司与大型药企的合作。其次,引进中国创新药符合大型药企的利益,其影响力远超生物科技公司。尽管政策可能对本土生物科技企业的预期造成一定压制,但大型药企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将继续推动国际合作。最后,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具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优质资产将吸引全球买家。即便美国因政策限制放慢引进,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的药企依然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若美国继续限制中国创新药的准入,这可能在长期削弱其在全球制药行业的主导地位。

  **创新药基本面趋于验证**

  2023年以来的创新药行情并非单纯因资金流入,基本面的改善才是核心催化因素。到2025年上半年,包括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U在内的多家A股创新药企均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重增长,而港股市场同样印证了整个行业的活力。有券商机构对39家港股创新药企业的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520.61亿元,同比增长7.66%;归母净利润为282.66亿元,同比大增54.37%。国泰基金的邱晓旭指出,本轮创新药行情的表层原因在于超预期的BD合作,而深层原因则在于行业逐步成熟,高效研发和临床创新属性被广泛认可。预计本轮创新药行情的市值增量将超越上一轮医药行情,未来看好三大投资方向:首先是创新药,中国创新药企的盈利已进入爆发阶段;其次是AI医疗,未来AI医疗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相关标的目前普遍处于低位;最后是新周期低位细分龙头,非创新药赛道的行业龙头估值依然处在历史低位。

  **短期风险需警惕**

  尽管医药板块展现出韧性,长期投资机会也逐渐清晰,但随着指数达到近年来高位,并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基金经理们强调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储可凡指出,由于港股投资者结构的特殊性,外资机构对政策风险的敏感度较高,短期避险情绪可能促使部分资金流出。对于创新药而言,短期波动和不确定性难以避免,而中长期的增长空间却依然广阔。创新药投资的逻辑之一在于国产新药的出海加速,有数据显示,到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已有31%来自中国,这表明国产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美国拟出台的行政法案可能会加大出海逻辑的不确定性,从而对板块估值产生扰动。即便如此,储可凡依然对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充满信心。周思聪也认为,短期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但中长期的产业逻辑并未改变。本轮创新药板块的上涨来源于行业进入长景气周期,而中国创新药企也在逐步实现医保放量,整体跨越盈利拐点。虽然近期市场的关注点多集中于BD主题,但对业绩主线的认知尚显不足,目前行情仍处在估值修复的初期阶段。

  此外,市场主线或将向更具确定性的标的切换。随着市场对创新药行业的认知逐步加深,之前对中小市值企业的盲目追捧、忽视资产质量与BD确定性的问题可能会得到修正。已上市并贡献业绩的产品,或临床阶段后期、BD确定性较高的中大型创新药企业,未来有望重新吸引资金的青睐。再者,短期调整可能是良好的布局机会。历史经验表明,由突发事件或政策噪音引发的情绪性回调,往往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加仓机会。投资者应把握板块波动中的配置时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