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全国“最美”!这位海油人隐藏得太深了

2025-09-12 09:55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他2012年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超5000小时,带领团队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冲锋陷阵帮助数百名走失老人与家人团圆……他叫陈钉钉,是天津市应急管理局综合救援专家天津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是海油发展物流公司中海油集采服务分公司副经理。

  陈钉钉出生在湖南湘潭,名字里嵌着爷爷最朴素的期待。他如钉子般将自己牢牢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事业中,更成了不畏危难、守护生命的那束光——全国“最美志愿者”。今年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是本年度“最美志愿者”中国海油的唯一获得者,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系统仅有的两位获奖者之一。

 做颗钉,钉进哪里都牢靠

  1984年深秋,湘潭县枫叶正红。距雷锋故里百余公里的白石村,村支书陈老爹蹲在祠堂门槛上,望着襁褓里的孙子:“就叫钉钉吧。”他捏着婴儿藕节似的小手,比划钉钉子的动作,“学雷锋,做颗钉进哪里都牢靠的螺丝钉。”

  翻开陈钉钉的履历,责任背后是实打实的专业积淀。参加工作18年,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爷爷常说,螺丝钉看着小,钉在该在的地方,就能撑起千斤重。”

  前九年,他是守护能源安全的地质尖兵,长年守在海上钻井平台,累计出海超1500天。后九年,他深耕商务采办领域。“海油发展青年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等勋章,缀满他前行的征衣。

  而在公益救援的战场上,这份优秀同样绽放着夺目的光芒。十三载寒来暑往,他始终践行“救急扶危、使命必达”的信念,每年统筹开展数十起水上打捞、失联人员搜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海河日常巡护等任务。累计50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不仅记录着300余次大型救援行动中的冲锋与指挥,也承载着上百名走失者与家人相拥时的泪水与欢笑。从“天津好人”到“天津市优秀志愿者”,从“天津市文明家庭”的温情底色到跻身河东区道德模范宣讲团的示范引领,每一项荣誉,都是对担当的铿锵回响。

  不知不觉,湘潭这颗“螺丝钉”,已在无数人生命里,拧出了光。

微光汇聚处自有山河明

  今年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在青岛公布时,陈钉钉正在关注北京密云暴雨救援情况。公司里没有人料到,“最美志愿者”竟在身边。天津蓝天救援队的恭喜声不绝于耳,而他沉静如常:“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在危难中伸手的普通人。我只是替大家接过肯定。”

  天津蓝天救援队是无偿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陈钉钉的加入源于一场意外。2012年,天津蓟州山路结着薄冰,他和驴友攀爬时,下方突然传来一声惊呼。

  “那天,一个女驴友摔伤腿脚,我们七八个人围着慌得像没头苍蝇,不知怎么处理,最后硬扛她下山。”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种深深的无力感,“那时我就想,若有人懂急救,就不会那么无助,也不会担心伤员会受到二次伤害了。”

  后来,一段蓝天救援队的训练视频在网上触动了他:队员们用三角巾娴熟固定骨折手臂,抬着担架在树林中穿梭,每个动作都干脆利落、充满力量。“善意若没有专业支撑,不过是一阵空有温度的风。”这句话在他心头萦绕,于是他特意乘两小时公交,辗转找到救援队的训练基地。

  “刚进队时,从基础学起——急救、包扎、水域救援、无线电台通联,还去凤凰岭国家地震培训基地集训,拿了地震救援中级证。”

  他喜欢救援队,因为纯粹的心意不求回报,他只愿成为照亮暗夜中的那束微光。他格外珍惜和队员们并肩作战的时光,因为坚信“微光汇聚处,自有山河明”。

  2012年11月,30余只东方白鹳命悬毒池。他与队友彻夜守护,破晓时分跃入冰水,以身为舟搜寻万亩水域,徒手捣毁毒源,为候鸟筑起生命屏障。

  2013年雅安地震,他第一时间组织队友奔赴灾区,在残垣断壁中寻找废墟下传来的虚弱呼救声。“有位被压在废墟下的女士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慌乱。我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紧急联系附近救援队,最后总算把她平安救了出来。”谈及此事,他语气里仍带着后怕与庆幸。

  灾难总在不期然间降临,而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对“微光汇聚”信念的又一次践行。

  2015年8月,天津港的夜空被一声巨响骤然撕裂,冲天火光染红了半边天。“爆炸”的消息像潮水般涌来,瞬间刷屏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作为天津蓝天救援队后方指挥,他在爆炸不到1个小时就发布全队紧急备勤指令,召集救援人员,同时,派遣滨海分队队员3人就近赶往事故现场,对整体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为救援提供一手信息。

  时间就是生命!凌晨1时许,第一梯队便抵达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海港城小区,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小区居民的疏散、伤员救治。

  此后,他们在灾民安置点负责物资发放、秩序维护、人员安抚,陈钉钉作为指挥日夜坚守,连续6天每天休息不超4小时,“现场的每一声呼救,都是不能停下的理由

 后方是支撑的盾

  2021年河南暴雨期间,摆在陈钉钉眼前的河南地图,插满了红色的图钉,每一颗代表一个受困点,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新乡卫辉需要冲锋舟!”

  “周口太康缺消毒水!”

  ……

  办公室电话响不停,各种求助与物资需求不断传来。他左手夹手机沟通,右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及时下达调度单,组织天津蓝天救援队转移1600多人,消杀面积相当于318个足球场。

  河南暴雨只是他救援生涯的一个切片,最近十年,他的足迹已跨越山海。“东方之星”倾覆的江涛,丽水滑坡的泥瀑,盐城龙卷风撕碎的家园,普吉岛沉船的暗涌,尼泊尔、土耳其震颤的裂谷……他的身影总出现在急难险重处。

  因职责所缚,他更多时候是“看不见的盾”——以“后方指挥官”的身份坚守在“第二战场”,用电话与键盘为生命搭建保障通道。

  “我要做的就是接到求助后,要研判是否符合出队标准,要召集人、备装备、上保险、办派遣证,要跟踪前线路况、整理搜救信息、规划营救路线……”

  他深知,前线是冲锋的矛,后方是支撑的盾。盾立得稳,矛才能刺得准。

  2023年初,土耳其、叙利亚遭遇7.8级强震,陈钉钉以天津蓝天救援行动后方总指挥的身份第一时间响应:发布紧急备勤指令、调度任务、协调救援设备与药品等。

  “后方之责,在于穷尽想象预判危机,为前方筑起铜墙铁壁,保障救援科学、安全、高效开展,让队员放心出发、安全到家。”

  连续数天,他时刻紧盯屏幕上前方的进展,只为将支援精准“空投”至生死一线。

  同年,河北涿州洪水滔天。8月1日这天,多个求救电话从涿州冲破雨幕而来。陈钉钉综合研判后,指挥天津蓝天救援队即刻奔赴防汛抗洪一线——先后两批19名队员携带4条冲锋舟等设备,向着浊流深处挺进。

  一位受困群众的家属在微信那头几近崩溃,陈钉钉一边紧攥手机持续安抚,一边争分夺秒协调多支救援队伍。30个小时的接力救援后,受困者终获转移。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的承诺。”他疲惫的声音里,藏着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在牵挂中远行

  2018年3月的一天傍晚,一通求助电话打来。“70多岁的老人,走失30多小时,天这么冷……”那头的哭腔让陈钉钉的心揪了起来。

  某平台与天津蓝天救援队合作开展寻人活动,建立“失踪人员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帮无数走失者回家,他是推动者。仅2017年,就帮助74名走失人员安全回家。

  作为这次“归家行动”的总指挥,他下班刚到家,就立即收拾装备准备前往救援。

  寒夜的风像刀子刮过脸颊,他和队友分三组,开车、骑行、徒步在天津大学城附近拉网搜索。路灯把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队友“超市排查过了”“公园长椅空着”的报告。他脑海里反复闪回的,尽是儿子的脸颊、家人的牵挂。

  凌晨1点,地铁站有人喊:“长椅上有人!”陈钉钉冲过去,老人正蜷缩发抖,双手插进袖口。

  “大爷,咱回家了。”他脱下救援服披在老人身上。

  送老人回家的路上,他拨通妻子电话,那头传来轻快的声音:“儿子发烧了,现已经退了,放心吧。”车窗外路灯一闪一闪,他忽然觉得,自己像平台上的钻杆,“一头连着家的温暖,一头扎进使命的坚硬”。

  对家人的亏欠,在这13年救援生涯中反复上演。有次陈钉钉出野外任务,因手机没电一夜失联。第二天开机后,母亲的声音从手机那头劈头盖脸砸过来。

  他握着手机说不出话。挂了电话,看到求助者发来的定位,他依然转身走进深山。

  又是一个凌晨,手机铃声再次急促响起。陈钉钉起身时,妻子轻轻拽了拽他的外套:“注意安全。”他点点头,推开家门。楼道声控灯亮起,照亮他走向电梯的背影,像一枚被敲进黎明的钉子,坚定,且充满力量。(郝艳军 吴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