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

2025-09-11 06:07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闻 超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面对这场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叠加浪潮,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近日,由民进中央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民进云南省委会承办的“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理论建构与培育实践、教师发展数智化评价与决策支持以及智能时代边疆地区教师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新挑战——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师教育变革

  “要以科技创新促进教育能力提高,提升教育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支撑。”在论坛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的讲话,点明了科技创新赋能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论坛现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观察。他表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生产力革命”,“这不仅是技术的跃升,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转折,将深刻重塑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内容”。

  “人工智能重新划定了人与工具的能力边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重构,教育也会随之重新定义。”李永智认为,对人工智能要保持理性判断,既要善用其在沉浸式学习、场景化教学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又要清醒看到技术的“黑箱化”与伦理风险,把技术真正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徐晓东回顾了教师教育从“师范学校”到“教师教育学科”的演进过程,认为教育始终在技术推动下不断革新,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必须放在教师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

  “‘智能导学系统’能发现学生答题的错误,却无法理解孩子的道德困惑,唯有教师才能作出灵活的回应。”徐晓东认为,这也正是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原因。他表示,未来教师教育要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培养这种智慧,让教师既能借力人工智能,又能保持自身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别把教师培养成和AI一样的机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表示,在人工智能不断进步的当下,教育培养的核心,应是教师能否提出好问题、作出恰当判断、引领学生开展创造性探索。AI可以替代的是标准化部分,而教师不可替代的是创新智慧与人文温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表示,人工智能的确能在学习、课堂等方面提供便利,却也可能带来能力退化与其他风险。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引导教师在智能化环境中保持主体性:利用人工智能而不被裹挟,借力人工智能却不丢失自我。“唯有守住教师的独立性,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赋能的工具。”他说。

  新提升——

  探索教师AI能力发展与专业成长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这为我国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而在“变”之后,更重要的是“进”。摆在教育面前的新命题是:教师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实现成长?聚焦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多位专家结合各地探索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提出,培育教师的AI能力,首先要解决理念转变与系统培训的问题。他介绍说,南京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积极探索“标准化建设、均衡化推进、特色化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把理念更新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教师们转变观念、掌握技能,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化素养提升体系。“教师不只是要会用AI工具,更要在助教、助学、助研等场景中探索与AI的深度协同,从而实现课堂起点重构、教学资源革命、教学重心转移与课堂评价进化。”潘东标说。

  四川省成都七中(成都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则以本校的具体实践为例进行阐述,近年来,学校把“人机协同、智慧共生”作为发展战略,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中持续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组建团队和遴选“种子教师”,学校让AI嵌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在备课、课堂互动和课后反思等环节实现提效增能。

  “这样的探索,使教师能够更深刻地认识AI的边界与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重塑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会用AI,更要在实践中形成自主应用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易国栋表示,AI可以承担部分知识推送与课堂管理的任务,从而释放教师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情感引导。他建议,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技术层面部署平台,更要在制度与文化层面形成保障;既要通过制度安排推动资源共享、机制落实,也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团队文化。

  人工智能能为教师带来什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认为,大模型的生成与推理能力,正在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它能够在知识组织、课堂设计、学情分析等环节显著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它也让教师有机会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价值引领、情感陪伴和教学智慧的发挥之中。

  “要把训练教师放在训练模型之前。”刘三女牙建议,应持续推进教师AI素养体系建设,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提供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使他们能够在备课中更高效地整合资源,在课堂上灵活调度AI辅助,在评价中实现数据分析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他认为,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使用AI的过程中增强内容组织与教学决策能力,而不是被技术所替代。

  新愿景——

  科学运用数智化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推动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智化技术的深度参与。远程互动课堂、智慧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创客空间……人工智能正成为边疆地区教师队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推手。借助AI,教师不仅能在备课、课堂中实现效率提升,更能通过跨区域的交流协作拓宽专业视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双向共进。

  谈及当前边疆地区师范院校的发展困境,伊犁师范大学副校长张维表示,由于博士点稀缺、人才流失严重以及数字教育资源不足,边疆地区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能力、师资队伍稳定性和数字化转型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教育强国离不开边疆地区的整体提升,而边疆地区的根基就在师范院校。”张维建议,应当在政策层面加大倾斜与扶持,推动边疆地区师范院校新增硕博士点,健全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同时抓住数字化机遇,建设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只有让教师教育与数字化建设同步推进,才能为边疆地区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教师队伍,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他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湘梅把教师培养比作“点燃星火”。近年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搭建智慧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等方式,努力为本地教师注入新的成长动力。“唯有点燃教师的数字化能力之火,才能照亮边疆地区教育的广阔天地。”她认为,边疆地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在于硬件条件能堆多高,而在于教师是否能掌握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火种”。

  论坛上,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康宁分享了他对云南、青海近2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问卷数据:超过60%的教师表示在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数字化资源,只有约30%的教师能做到经常使用,2.5%的教师从未接触过数字化工具;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娱乐性使用”或“应付性使用”,真正把数字化工具融入课堂和教研的比例并不高。

  同时,刘康宁提出,边疆地区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的态度存在明显分化——一部分教师依赖技术,但更多人表现出“技术抵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源与需求匹配度不高、缺乏团队协作和集体研讨的氛围等。“数字化教育走向‘全覆盖’和‘普及化’,真正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刘康宁表示,可以通过培训方式创新、环境条件改善、资源精准供给和数字支教模式探索等方式,帮助教师把数字工具真正转化为教学常态,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应当先思考再用AI,而不是反过来先用AI再思考。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就容易丧失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的能力。”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茶世俊说。

  在茶世俊看来,把AI与教师阅读深度结合,能够成为破解边疆地区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的一条新路径,一方面,通过阅读积累知识体系,再借助AI实现个性化学习与高效应用,既能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又能使教师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保持教育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教师友好型”AI工具,建设跨区域的阅读共同体,可以让边疆地区教师在共读共研中实现持续成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