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1 14:53
防不胜防的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
在资本市场中,财务造假犹如一颗毒瘤,严重损害着市场的健康生态和投资者的利益。而近年来,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的现象愈发凸显,其手段之隐蔽、涉及面之广,令人防不胜防。
以紫晶存储财务造假案为例,这一案件堪称典型。紫晶存储在财务造假过程中,有多达21家第三方组成配合造假“隐秘链条”。注册会计师在对紫晶存储进行审计时,尤其是在IPO阶段,走访比例已达93%以上,上市后也持续走访。那些被走访的客户、供应商在走访时均表示与紫晶存储所发生的业务真实,函证资料也看似无懈可击。然而,证监会检查时却发现,这些第三方声称当时欺骗了注册会计师,无论是走访阶段的信息,还是函证资料,全是虚假的。这一案件导致1.7万名投资者利益受损,4家中介机构先行赔付10.86亿元,还引发上百起诉讼,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再看ST智云的财务造假事件。2022年,ST智云并表子公司深圳市九天中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虚假确认与江西米赞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5973.45万元、利润2411.23万元。为了实现这一虚假确认,九天中创精心设计了资金循环。它分多笔向冠威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深圳市青睿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鑫明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供应商转款共计6820万元。三家供应商收到款项当日或隔几日向江西米赞转款6770万元,其中50万元被武汉冠威截留。江西米赞收到款项当日或隔数日向九天中创转款6750万元,截留20万元。就这样,6750万元销售收入在九天中创、三家供应商与江西米赞间形成明显资金循环,而实际上并无对应真实销售业务,九天中创借此虚假确认销售收入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
在专网通信系列造假案中,涉及众多第三方客户和供应商配合财务造假。国瑞科技、江苏舜天、中利集团、瑞斯康达等公司在数十家上下游第三方公司的配合下,开展大规模没有业务实质的虚假自循环业务。它们通过资金多轮周转,打造出合规表象,让监管和审计难以察觉。这些公司利用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手段构建造假“生态圈”,大幅提高了舞弊的识别难度,也造成了多起备受关注的审计失败案例,众多投资者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综合多起案例来看,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从参与主体看,涵盖关联方或隐性关联方、真实客户、空壳公司,甚至还有第三方自然人。上市公司或实控人常安排员工或亲信新设客户和供应商,并隐瞒“关联关系”构建业务交易或资金闭环 ,如信威集团隐瞒对海外公网业务5个项目采购商的控制关系,连续多年财务造假。基于商业合作的利益绑定,一些真实客户会默许甚至协助虚构交易,文化长城子公司就曾主导区域代理商签订含保底收入承诺的合作协议来虚增收入、利润。而空壳公司则沦为造假工具,保千里时任董事长掌控20家企业经营与财务,利用这些企业虚构交易流水。
从造假手段上,从交易源头虚构合同、伪造单据,到资金循环设计、物流轨迹造假,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造假链条。国美通讯以关联交易为幌子虚构业务、伪造流水,东方集团通过人为增加业务环节或虚构业务链条等方式,长期开展农产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循环贸易 。这些手段隐蔽复杂,监管难度极大。
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使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无法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进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这种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尽管监管层对财务造假保持高压态势,对涉事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予以处罚,但对于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处罚力度仍显不足。大量第三方公司在财务造假中扮演关键角色,真正受到法律审判的却寥寥无几。不过,监管层也在积极行动,通过争取修法赋权,推动出台相关条例明确对造假第三方的行政处罚权力;联动移交严惩,将配合造假线索移交相关部门或属地政府依法处置,多维度发力,加强对造假第三方的约束。
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顽疾,需要监管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