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零售巨头大战:硬折扣超市掀起效率革命

2025-09-11 17:15

近年来,“硬折扣”赛道又涌进了许多玩家。8月中旬,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在河北涿州开业。5000平方米的大型门店,开业当天人气爆棚。短短时间内,京东、美团、阿里三大巨头以雷霆之势杀入线下硬折扣赛道。

京东折扣超市在宿迁四店齐开,单日累计接待顾客超30万人;美团“快乐猴”杭州首店一度达到15分钟补货一次;阿里旗下“超盒算NB”更名后在江浙沪10城集体亮相,一口气开出17家新店。

从北到南,从一线城市到县城乡镇,“折扣超市”的业态正在遍地开花。它是通过重构供应链、精简中间环节、优化运营效率,实现低价的零售业态的模式。当前,外卖大战胜负未定,巨头们又聚焦在硬折扣业态又是为哪般?

巨头入局:折扣战火烧向线下

与依靠尾货、临期品清货的“软折扣”不同,“硬折扣”缩减商品库存量,降低人工和运营成本,加大自有品牌比例,把节省下来的费用直接让利给消费者。

8月末的零售市场硝烟弥漫。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现身宿迁折扣超市,里面9.9元30枚的鲜鸡蛋,七鲜100%果汁、“东哥同款”啤酒等商品颇受欢迎。从媒体报道来看,京东折扣超市延续“大店型、多SKU”特色,其涿州首店面积超5000平方米,拥有超5000款民生商品。各类民生商品以比较直观的低价,吸引了大量顾客采购。

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行业内现有的折扣业态相比,京东折扣超市商品结构层面涵盖日用、生鲜、快消、酒饮等全品类,这些都是依托于京东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京东将聚焦产地直采以及京东自有品牌,同时布局下沉市场,价格将普遍低于市场常规售价。

8月29日,美团自营超市“快乐猴”的首店在杭州开业,其门店面积为800-1000平方米,聚焦家庭消费者一日三餐需求,提供蔬果、肉禽蛋、米面粮油、烘焙熟食等商品。其运营模式主打“爆品化”,门店SKU仅1200个,其中自有品牌占300支左右;生鲜品类占比达 50%~60%,是核心引流板块。

同一天29日,盒马旗下平价社区超市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升级之后的新店在苏浙沪10个城市集体亮相,一共开出17家新店。截至8月底,超盒算NB(含陆续更名的原盒马NB门店)整体门店数已接近300家,完成了从“盒马邻里”到“盒马NB”再到“超盒算NB”的三次战略升级。

除了上述巨头,折扣店的突袭早有预兆。外资品牌奥乐齐年初挥师江苏,4月苏锡双城首店开业需排长队;物美在北京连开6家“物美超值”。

为何巨头们纷纷进军折扣超市,背后逻辑是什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李鸣涛对媒体表示,“硬折扣”和“极致性价比”走热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关键词:契合。

他认为,硬折扣的核心逻辑在于依靠品质加低价形成核心竞争力。硬折扣这种超市业态有效契合了当前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购买低价优质商品的需求。一方面使得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有品质保障的商品,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这种明确的商业逻辑,会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行业洗牌:颠覆与重构的十字路口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度居首位,且“质价比”成为升级方向,超七成消费者认为市场供给需满足“质价匹配”。所谓的“K型消费分化”愈发清晰——高端消费不手软,但基础消费更精打细算,“该省省,该花花”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信条。

互联网巨头纷纷押注,正是看中了中国折扣零售市场的巨大潜力。贝恩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硬折扣市场渗透率仅为8%,远低于德国的42%和日本的31%。《2025中国零售行业展望》数据显示,中国硬折扣市场2024年规模突破2000亿元。

在押注折扣超市这条道路上,阿里、京东、美团三家布局策略略有差异。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阿里的盒马“超盒算NB”聚焦华东社区,门店精简大约在600–800㎡,其SKU约1500,强化性价比与自有品牌策略,截至8月底门店逼近300家。

他认为,京东主推“大店”模式,面积在5000㎡级别,SKU超5000,依托京东物流与线上分析能力,借产地直采、品牌开发压缩成本,即刻引爆消费(如涿州首店创下新高客流)。另外,美团“快乐猴”,其体量相对较小,面积在800–1000㎡,SKU约1200,自有品牌300款,定位社区一日三餐,并享美团生态流量与即时配送优势。

知名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京东以供应链深度整合为核心,通过规模化集采+自建仓储掌控成本;美团依托本地生活流量入口,采用轻资产加盟模式快速铺开网点;阿里则聚焦生鲜品类,借盒马NB构建“基地直供+自有品牌”闭环。三者差异在于:京东重资产控盘标准品,美团依赖地推裂变抢占下沉市场,阿里以生态协同强化生鲜壁垒,形成错位竞争格局。

当线上流量见顶,互联网巨头们正通过聚焦一日三餐场景的折扣超市,试图寻找新的增长故事。不过,面对市场的火热,这个赛道将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在李鸣涛看来,反映出当前的消费需求是支撑硬折扣商业业态存在的,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背后有理性消费需求驱动的大背景,也有国家在消费品供应链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程度的加速提升,再加上面向硬折扣赛道的大量资本投入,硬折扣业态会成为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

从行业现状来看,折扣超市模型大同小异,都以生鲜食物为主,开在人流密集的小区,控制规模和SKU,价格带都在19.9-29.9元区间。在略有类似的情况下,什么才是折扣超市的杀手锏,如何才能突出重围?

业内观点认为,硬折扣的本质不是清仓甩卖,而是供应链的精密控制以及SKU的精准把握。从当前来看,多家企业的折扣超市,都是依托其自有供应链和科学品控体系的延伸。另外,SKU的极致精简成为降本核心,而自有品牌建设则是实现低毛利、高周转的核心抓手。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供应链深度管控是硬折扣模式的根基。“硬折扣并非简单降价,而是通过源头直采、减少中间环节、复用供应商资源等方式重构成本结构。”

值得留意的是,巨头们进军折扣超市,是否会带来零售行业的改变?在郭涛看来,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工具重塑零售价值链:前端以大数据反向定制爆品,中台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库存与动线,后端打通产地/工厂直连,剔除冗余分销层级。京东将家电数码领域的供应链优势迁移至快消品,美团利用骑手网络实现“当日达”履约,阿里则通过盒马村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这种重构使零售链路从“长鞭效应”转向“短链响应”,显著提升人效与坪效,奠定“低价+盈利”基础。

郭涛认为,硬折扣业态将对传统零售形态产生结构性颠覆,传统大卖场因高租金、低周转陷入困境,被迫转型体验式消费;便利店受冲击后或将收缩非需SKU,强化限时与应急属性;社区团购因缺乏供应链纵深易被兼并。长期看,行业将形成“头部企业规模效应+中小玩家差异化服务”的格局,推动零售业从“渠道为王”转向“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

综合自网经社、央广网、豹变、每日经济新闻等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