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1 11:38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专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衣韵潼
去年9月,甘肃电力现货市场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评估后转入正式运行,时至今日已满一周年。期间现货市场运行平稳,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甘肃经验”为全国新能源高占比地区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年回眸,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运行作出了哪些“典型示范”?对于维护电力安全保供、新能源消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发挥了何种重要作用?下一阶段,又将如何深化发展?近日,中电联监事长潘跃龙接受中能传媒记者专访,就上述问题做出分析解答。
中能传媒:正式运行一年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整体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运行特征?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潘跃龙:一年以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市场架构完善、运行持续平稳、作用发挥充分。目前,甘肃是全国唯一一家用户“报量报价”参与市场的地区,所有工商业用户、火电水电机组、新能源场站、储能等已全面入市,新能源成为电能量市场的主力电源。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发电侧563家、装机总容量达7400万千瓦的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用户侧454家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月均用电量近50亿千瓦时,占市场化用电量的60%。
在整体架构上,建立起“集中式+全电量优化”“日前+实时”的市场模式,用户“报量报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实施7*24小时不间断运营,实现了与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有序衔接,省间市场与省内市场的协调配合。构建起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制定、完善符合市场交易规律的现货市场规则,建立起市场运营、结算、信息披露、中长期交易、辅助服务等实施细则组成的规则体系。
自转入正式运行以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表现出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运行稳定性。通过发用双侧“报量报价”机制,有效反映了高比例新能源环境下的真实供需关系,日内价格波幅控制在合理区间,低于全国多数试点省份平均水平。基于“日清月结”和15分钟结算的机制设计,保障了市场出清与结算的时效性。
今年1-7月,日前市场平均价格0.242元/千瓦时,实时市场平均价格0.249元/千瓦时,前三个月的市场出清价格逐月升高。从空间上看,河西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大、用电需求少,河西地区平均价格较河东地区低;分时来看,现货市场价格呈现午间谷段深、早晚峰段高“两峰一谷”特征;分月来看,冬季供需紧张时现货市场价格高,夏季新能源大发、水电大发期供需偏松现货市场价格低。
中能传媒:截至目前,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成就如何?对于服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哪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潘跃龙:在运行效果上,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激励各类电源根据供需变化灵活调整,夯实保供基础;另一方面,采用双边“报量报价”方式,使市场充分竞争在稳定电价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
首先,引导电源侧稳发满发,保障电力供给能力。今年1-7月,负荷高峰时段平均价格0.32元/千瓦时,较燃煤基准价上涨,激励煤电机组顶峰发电,增加顶峰能力70万千瓦。储能在现货市场中低谷充电、高峰放电,补充高峰时段供电缺口,上半年累计充电19.53亿千瓦时,最大充电电力364万千瓦、最大放电电力391万千瓦,提升了系统供电稳定性。
其次,促进用户由“按需用电”向“按价用电”转变。2023年起,甘肃电网系统最大用电负荷由晚高峰18时转移至中午11时,削峰填谷负荷240万千瓦。在11-15时的新能源大发时段,省内消纳电量从2020年的日均1.8亿千瓦时提升至2024年的3.2亿千瓦时,增长77.8%,大规模用电负荷时移成效显著。
最后,形成“能涨能降”的价格信号,用户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现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调动省内高耗能企业主动调节。同时,设置合理价格上下限,防止极端价格,保障市场秩序。
甘肃作为西北电网“总枢纽”、西电东送“主通道”,其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实践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益探索,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支撑现货市场实现全国覆盖作出良性示范,在市场规则体系、关键机制设计、市场运营能力、多元主体协同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经验。
例如,自试运行后连续52个月持之以恒地滚动优化,边运行边修正、先落地再提升,建立政企协同、开放包容的工作机制;明确电网侧储能以独立主体身份自主参与实时市场,电源侧储能与新能源作为整体参与现货市场,建成储能参与的调峰容量市场;采用节点电价、分时电价机制,充分体现电能的时空价值、电源的调节特性。
中能传媒:作为全国首个正式运行的高比例新能源省级现货市场,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如何有效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潘跃龙:甘肃是新能源高占比省份,截至8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超过7400万千瓦,占全省电网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5%。自去年9月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以来,已构建起“省间+省内”“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全体系协同架构,建立了适应可再生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
作为全国首家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的省份,甘肃以省内用电及中长期外送形成的全网总发电空间进行全电量竞价,利用新能源低成本价格优势,“报量报价”与火电同台竞争获得发电权,借助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参与调峰并促进新能源消纳,绿电优先上网成为常态。中长期交易连续滚动开市、允许新能源在实时市场实时修正超短期预测和发电能力、创新开展新能源“辅助调频”控制模式等,提升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的灵活性。现货市场的价格激励促使新能源企业不断提升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2024年,甘肃通过省间、省内市场高效协同助力新能源消纳90.8亿千瓦时,分钟级辅助调频增发新能源46亿千瓦时,全年新能源发电增量占总发电增量的比例达66%。目前,在新能源大发的白天时段,参与现货市场的煤电机组平均出力减至额定出力的33%。用户负荷曲线更适应新能源发电特点,在破解发电侧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同时,用户侧也得到了更优惠电价,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稳定支撑。
今年4月至6月,甘肃新能源发电量连续3个月反超火电。截至8月底,甘肃新能源发电量达660.4亿千瓦时,同比提升16.4%。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甘肃充分挖掘了新能源消纳空间,在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能传媒:下一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将如何深化发展?为推进该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您有哪些意见建议?
潘跃龙:伴随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甘肃典型经验正加速实现由“一地创新”向“全国推广”的纵深转化。
为推进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进一步完善,需提高市场运营监测水平,建立数字化的监测分析工具,探索市场力检测与缓解工作机制,完善现货市场全流程风险防控规则、管理办法。健全市场运营规则体系,结合新能源、新型经营主体入市完善中长期、现货市场中成本补偿、限价等规则,丰富辅助服务品种。此外,着力提升市场运营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备用方案,完善市场运营人员上岗考核机制,构建市场风险防控联动工作机制。
总体来看,下一阶段,甘肃在提高市场运营监测水平、健全市场运营规则体系、提升市场运营保障能力、提高市场合规运营水平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将助推甘肃电力现货市场的不断优化和高效运转,更好地缓解电力保供压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有力地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转型。
甘肃结合自身高比例新能源的特征,持续深化创新实践必有新的经验,探索了可供借鉴的省级市场建设方案,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贡献了“甘肃智慧”。